近期,網絡上“成都市試點取消中考”“教育大改革取消中考”等傳言引發廣泛熱議,相關視頻與網帖將成都一項教育改革簡單等同于中考制度的廢除。
事實上,這些傳言的源頭是成都市教育局公布的一項全新探索。下面,我們一起來揭秘這一改革試點的秘密,希望網友們能夠一清二楚,不要誤讀。
![]()
自2025年起啟動小學——初中——高中12年貫通式培養改革試點,首批確定8所參與學校,這一旨在推動教育從“育分”向“育人”轉型的舉措,被部分網友誤讀為“取消中考”。
據官方披露,該試點并未突破國家規定的學制、課程與教材框架,而是聚焦12年一貫制或初高中6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核心是打破學段壁壘,實現課程、素養培育、師資與資源的貫通銜接。
![]()
試點學生從學校小一或初一政策性入學群體中產生,每個試點年級設兩個貫通培養班,家長可自愿報名,學生中途也能申請退出并參加中考,就學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針對傳言,成都市教育局于10月22日明確回應。試點僅覆蓋8所學校,范圍極小,本質是個性化育人探索,與“取消中考”無直接關聯,更不會影響全市中考制度的正常實施,傳言實為對政策的嚴重誤讀。
![]()
這種聚焦 “全鏈條育人” 的改革探索,雖初衷向好,卻也因“免中考”的標簽衍生出復雜的利弊爭議。其積極價值首先體現在對傳統應試教育的突破,貫通培養模式通過系統性課程重構,避免了學段銜接中的知識斷層與重復刷題內耗。
成都列五中學的貫通班未局限于中考真題訓練,而是開設人文素養課與創新實驗課,七中高新更是將人工智能啟蒙課納入教學,由電子科大背景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編程實踐,讓學生得以從應試壓力中解放,擁有發展個性興趣的時間與空間。
![]()
“自愿報名、搖號錄取、可退出”的機制,讓普通學生無需通過激烈競爭就能鎖定高中學位,減少了“中考一考定終身”的風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的升學焦慮。
更值得關注的是,初高中師資共享、跨學段資源整合的模式,如聯合教研組的組建,已被上海黃浦區的實踐證明能提升學生科學素養達標率,為人才成長提供了更連貫的支撐。
![]()
但改革背后的隱憂同樣不容忽視。最突出的是教育公平問題,8所試點學校的有限范圍與優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可能形成新的“教育特權圈”。
有家長反映,部分名校的貫通班優質課程名額70%被本校初中部占據,外校學生需通過對標競賽難度的聯考才能參與,與“不搞選拔掐尖”的初衷存在偏差。
更隱性的不公存在于“學籍電梯”等衍生機制中,部分學校通過“普職融通”名義消化普高邊緣生,表面是雙保險,實則可能讓學生淪為招生緩沖墊。
![]()
第二,過程性評價體系的不完善潛藏風險,部分試點校引入的AI成長追蹤系統將學生行為量化為600余個標簽,雖號稱精準教學,卻可能過早給學生貼上“注意力缺陷”“競賽潛力”等標簽,且48小時的申訴窗口期與12%的算法出錯率,讓評價結果的公正性難以保障。
![]()
第三,“免中考”并未消除升學競爭,只是將壓力推遲至高中階段,貫通班更快的教學節奏對自主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構成挑戰,而優質師資向貫通班傾斜的現象,也可能導致普通班教學質量被稀釋。
![]()
總體而言,成都12年貫通式培養試點是對 “育人模式轉型” 的有益嘗試,其核心價值在于探索多元成才路徑,但“免中考”帶來的公平性爭議、評價機制漏洞與資源分配問題,仍需通過擴大試點范圍、完善過程性評價規則、強化師資均衡配置等措施逐步破解。
改革的本質應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連貫且優質的教育,而非制造新的分層與焦慮,這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校準方向,才能真正實現從“知識傳授”到“全面發展”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