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一場圍繞大豆的全球貿易角力正在悄然加劇。
巴西對華出口的大豆報價不斷攀升,其溢價水平已顯著高于美國同類產品。
中國主要糧油企業已聯合停止采購巴西12月及次年1月裝船的大豆貨物。
這場博弈的關鍵走向,正與兩個關鍵時間節點的逼近緊密相連。
![]()
是乘人之危還是迫于無奈?
國內逾百家大中型油脂加工企業統一行動,暫停進口巴西上述船期大豆,涉及總量預計達800萬噸,約占巴西每月對中國出口量的70%。
此次集體抵制的直接誘因,正是巴西供應商大幅上調價格,報價一路狂飆。
中國每年大豆進口需求接近1億噸,其中約六成來自巴西,使其成為最大供應國。
![]()
當前局面演變為:一邊是巴西糧商手握庫存堅挺要價,另一邊是中國買家頂著運營壓力堅決按兵不動。全球最大買家與最強出口方之間的較量,迅速升級為高強度對抗。
巴西為何突然提價?表面看是趁勢抬價,實則背后存在多重現實困境。
根據巴西國家商品供應公司10月發布的報告,北部馬托格羅索州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強降雨,導致15%的大豆收割進度受阻,原定10月到港的貨物流程被迫延后至11月。
![]()
與此同時,南部里奧格蘭德州出現持續干旱,單產水平較上年下滑2%。
更嚴峻的是,9月期間巴西卡車司機因燃油成本上漲發起罷工,圣保羅港口積壓大豆超200萬噸,每日滯留費用高達120萬美元。
運輸體系癱瘓帶來的額外支出,進一步推高了整體物流成本。
![]()
巴西漲價背后的“隱性推力”
巴西物流協會統計顯示,2025年大豆從產地運往港口的平均運費同比上升18%,疊加匯率波動影響,糧商實際運營成本明顯增加。
然而成本上升只是表象,真正支撐其議價底氣的,是中國對美國大豆實施的高額反制關稅。
2025年特朗普再度執政后,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60%不等的關稅,中方隨即回應,將美國大豆進口稅率提升至90%以上,致使美豆在華市場徹底喪失競爭力。
巴西貿易商敏銳捕捉這一窗口期,開始控制出貨節奏并蓄意囤貨,借機拉升對外報價。
這種策略并非首次使用——早在2018年,巴西便曾如法炮制。
當年中國自巴西購入超過8000萬噸大豆,占全年總進口量的53%。
![]()
正當中國企業視其為可靠來源之際,巴方突然單方面宣布提價,每噸上調40美元。
中糧集團緊急派團赴巴談判,對方態度強硬,直言“接受漲價,否則無貨可拿”。
中方果斷選擇終止交易,導致一艘載有300萬噸大豆的貨輪在青島港滯留近兩個月,倉儲和滯港費用甚至超過貨物本身價值,最終巴西不得不降價15%才促成成交。
![]()
汲取過往經驗,中國此次采取停購措施顯得更加堅定且富有戰略準備。
最核心的優勢在于,中國采購方手中掌握著兩大關鍵時機。
![]()
集體停購,只為等待雙重契機
其一是巴西新季大豆即將上市。
巴西國家商品供應公司最新預測,2025年初收獲的新作產量有望達到1.7764億噸,較本年度增長600萬噸,種植面積擴展至4820萬公頃。
其二是中美新一輪經貿磋商進展。
![]()
10月中旬,中美在華盛頓重啟經貿對話,大豆關稅議題被列為核心內容之一。
美方提議將中國大豆進口稅下調至30%,中方則要求美方取消針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政策,雙方已在檢驗檢疫標準方面取得初步共識。
一旦談判取得實質性突破,美國大豆的價格優勢將迅速回歸。
美國大豆基礎定價本就低于巴西,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超2000萬噸,只要關稅下調,美豆即可快速填補供應缺口。
![]()
即便上述兩項預期未能如期實現,中國仍具備充足的應對預案。
![]()
政策調控與市場機制的“雙軌保障”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于10月20日宣布投放150萬噸中央儲備大豆,消息發布當日,國內市場價格即下降4.3%。
同時,進口渠道多元化為中國提供了更多靈活性。
在巴西提價的同時,阿根廷迅速填補空白。
2025年9月,阿根廷取消大豆出口稅,中國企業迅速鎖定500萬噸訂單,占當月進口總量的35%。
![]()
據阿根廷農業部數據,該國9月大豆出口訂單創下七年來最高紀錄,其中80%流向中國市場。
除阿根廷外,烏拉圭、加拿大也成為重要替代來源。加拿大今年對華大豆出口量同比增長20%,占中國總進口份額升至8%。
更為深遠的變化來自技術層面——豆粕替代路徑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國糧食安全的“技術突圍”
中國農科院研發的復合蛋白酶處理技術,成功將棉籽粕中抗營養因子的去除率由60%提升至92%,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飼料生產企業。
截至2025年,國內雜粕替代豆粕的比例已達22%,每年可減少大豆消耗約1800萬噸,相當于整個阿根廷對華年出口量。
不少人會提出疑問:為何中國不擴大本土大豆種植?
![]()
并非不愿種,而是受限于土地資源現實。
中國年均大豆需求約為1億噸,若全部自給需至少6億畝耕地。而全國耕地總面積僅約18億畝,其中10.5億畝必須用于水稻、小麥、玉米等主糧生產,以確保14億人口的基本口糧安全。
黑龍江作為主產區,2025年種植面積達1.55億畝,單產最高可達每畝420斤,但即使將所有適宜地塊全部用于大豆種植,年產量也僅為2000萬噸左右,自給率維持在20%上下。
![]()
此外,美國采用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一臺收割機日均可完成1000畝作業,而中國農田分布零散,機械化效率比美國低三成,單位種植成本也更高。
事實上,巴西方面也意識到漲價是一把雙刃利劍。
大豆貢獻了巴西農作物總產值的38.8%,其出口市場中70%依賴中國采購。
2025年前九個月,巴西對華大豆出口額達280億美元,占其農產品出口總額的42%。
![]()
若中國長期停止采購,巴西國內庫存或將激增30%,部分糧商可能面臨嚴重虧損。
近期,巴西最大糧商邦吉已出現松動跡象,私下向中國企業報出440美元/噸的新價,較此前高位下調18美元。
全球大豆貿易格局正經歷深刻重構。
國際谷物理事會預測,2025年全球大豆總產量將達到3.98億噸,同比增長2.1%。
除巴西外,阿根廷產量增長8.3%,俄羅斯遠東地區大豆種植規模持續擴張,2025年對華出口量已達300萬噸,未來五年目標設定為1000萬噸。
在RCEP框架推動下,中國與泰國、越南之間大豆貿易關稅已降至零,今年自兩國進口量同比增幅達45%。
這場大豆博弈的背后,折射出中國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轉型路徑。
從過度依賴單一來源,轉向構建多元進口體系;從被動承受價格波動,到主動推進技術創新與供應鏈重塑,中國正在打造更具彈性的糧食供應網絡。
隨著國產大豆品種優化加速以及全球采購布局日趨完善,未來我們或許終將擺脫對國際大豆價格劇烈波動的擔憂。
眼下,這場關于定價權的拉鋸仍在持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手中的應對手段正變得越來越豐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