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國廣告業復興以來,其發展始終與中國品牌的成長同頻共振。在數十年市場化進程中,廣告不僅是品牌傳播的載體,更成為塑造品牌價值、推動商業文明的重要力量。它陪伴著一個個本土名字成長為國民記憶,見證“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歷程。二者彼此賦能,為中國現代化進程注入扎實的“硬實力”與動人的“軟實力”。
在這條風雨與榮光交織的路上,始終有一群有熱情、有信念的同行者。他們站在時代潮頭,卻能感知最細微的市場脈動;他們創作商業作品,卻常常傾注超越商業的情懷。《中國廣告》希望通過系列采訪,致敬那些推動中國廣告與品牌前行的力量。我們致敬的,不僅是高光時刻的相擁,更是低谷時期的堅守;我們致敬的,是一份與行業共命運的執著,也是一種與時代同呼吸的魄力。
本期對話的正是這樣一位同行者——璧合廣告創始人曹煒。他從制造業跨界而來,歷經阿里、優酷、海瀾之家等關鍵戰役,始終以交大理工背景沉淀的“實效”哲學,探索廣告與品牌的共生之道。
![]()
璧合廣告創始人曹煒
曹煒的思維方式中,始終帶著一種“解構式”的執著。學生時代,他曾因覺得數學作業太簡單,與老師立下賭約:以連續兩周全對的戰績換來了免寫常規作業的“特權”。他會花整堂課的時間從答案反推條件,直至將知識鏈條徹底厘清——吸引他的從來不是得出答案,而是拆解題目的內在邏輯。
如今,這位昔日的“解題人”已成為廣告業的“破題者”。他將這種思維帶入品牌服務,常對團隊說:“我們無需為下一個項目保留精力,因為知識是一張網,是觸類旁通的。此刻的全力以赴,未來總會在別處產生回響。”
在技術迭代中擁抱變化
在人性洞察中堅守不變
“廣告的終極價值,是在創新中與品牌共生共創。”這句貫穿曹煒二十年從業生涯的感悟,恰是他破解每個時代課題的真實寫照。
千禧年之初,中國廣告業尚處于“渠道為王”的黃金時代。央視標王效應如日中天,但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被高昂的門檻隔絕在品牌化大門之外。曹煒操盤的“阿里帶你上央視”項目,以巧妙的“拼盤投放”模式打破困局:將央視一分鐘黃金時段拆解,由阿里品牌片頭片尾包裹四家中小企業廣告,再結合阿里站內誠信通資源導流。這個不足兩千萬的項目,不僅讓中小企業獲得了品牌背書與實效轉化的雙重價值,更開創了“融合投放”的先河。
隨著視頻平臺興起,曹煒意識到廣告玩法必須迭代。在優酷土豆時期,他率先將電視媒體的“位序邏輯”引入長視頻領域,建立“黃金資源競拍”體系。通過冠名、特約等權益的包裝,他將原本單一的貼片廣告升級為品牌的身份表達。他闡釋其中的轉變:“客戶不再只是投了一條廣告,而是成為這部劇的冠名伙伴。”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平臺資源價值,更重塑了視頻行業的廣告規則。
當移動互聯網浪潮全面襲來,行業步入“用戶主權”時代,曹煒為海瀾之家打造的《中國父親的100份快樂》,標志著他的方法論從“流量運營”深化至“情感聯結”。用真實故事替代傳統廣告片,在公益表達與商業訴求間取得平衡,印證了“共情比曝光更有力量”的洞察。
從電視、門戶到移動互聯網,媒介形態歷經數次浪潮,但品牌對服務商的核心要求始終如一:幫品牌跟上用戶的腳步。千變萬化中,抓住這一不變的本質,遠比追逐形式更重要。技術的演進不斷改變受眾接觸信息的方式,而創意的載體也隨之更迭。幫品牌找到“連接用戶的最優解”,這也是廣告服務商能持續為品牌創造價值的根本。
因此,廣告人既要擁抱技術的外部推力,更要深耕人文的內在驅動。這也就是為什么從事營銷的人,往往顯得比同齡人更“年輕”。“因為我們永遠站在潮流前端,必須不斷研究最新的媒介和創意形式”,曹煒進一步解釋他的思考:“追逐新鮮不等于盲目跟風。年輕人的新想法和成熟用戶的穩定需求,需要不同的內容來承載。我們需要允許不同的聲音來碰撞,用多元的視角去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
曹煒總結道:“做廣告塑造的就是一種向往——它不能離人太遠,也不能亦步亦趨。領先太多容易失去共鳴,領先半步,才能既引領人心,又不失落地。”
我是第一位父親
也是第101位父親
在曹煒看來,優秀的創意往往誕生于約束與自由之間的張力。他特別感謝那些本土客戶:“他們不規定過程,只對結果負責。這種信任,反而逼著我們變得更優秀。”他深有體會地指出:“預設只能保證不出錯,但沒辦法讓你牛逼——牛逼,是不可預設的。”
這句話在“中國父親的100份快樂”項目中得到真實印證。在中國社會快速變遷的今天,父親的角色正經歷深刻重塑——從農業時代的技能傳授者,到工業時代的經濟支柱,再到如今的情感陪伴者,父親形象的演變速度,已遠遠超過大多數品牌營銷的敘事更新,然而大多數品牌仍在講述父愛的沉重與犧牲。曹煒和團隊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不“編”故事,而是把真實的故事“找”回來。他們將鏡頭對準一百位真實的父親,把敘事焦點從“犧牲”轉向“快樂”。
![]()
聊起這個項目的緣起,曹煒的記憶回到了2023年春天——項目啟動前,他的女兒生病住院了。“我女兒的血小板指數非常低,醫生直接提到了白血病的可能。”這位習慣用理性思考的創意人,第一次被推入生為人父最無力的境地,“最揪心的是她做骨髓穿刺的時候,我在門外聽見她聲嘶力竭的哭聲……那一刻,我心里真的很難受。”
創意人的身份褪去,他僅是一位心系女兒健康的尋常父親。正是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他對“父親的快樂”有了全新領悟,使他成為了這個項目情感上的“第一位父親”,同時也是幕后那個未出鏡的“第101位父親”——既是項目的起點,也是所有故事的共鳴者。
他生動地回憶起拍攝過程中的故事:“我們去了很多平時難以進入的現場。”在廣州,他們獲得了海關特批,跟隨一位駕駛廣港間客輪的船長,在他工作的船艙里完成了拍攝;在湖南,他們得到法院許可,直接進入法庭,記錄下一位律師父親莊重的一面;他們甚至還走進婦幼保健醫院的無菌環境,拍下一位即將成為父親的醫生。
但更多動人的瞬間,發生在計劃之外。在廈門一家麥當勞,曹煒偶然看見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正帶著自己年邁的父親一起吃冰激凌。他回憶那個溫情的畫面:“那個畫面非常自然,有愛,你能感受到那種跨越代際的溫情。”這樣的“偶遇”讓他們確信,真實的快樂,往往藏在生活的縫隙里。
![]()
麥當勞的父與子
在整個執行過程中,海瀾之家始終以第三視角參與——讓父親在真實的生活或工作場景中講述屬于自己的快樂,品牌則安靜地做一個旁觀者和傾聽者。令人驚喜的是,原本預計只有約30%的場景能自然融入品牌服裝,最終卻有60%-70%的父親穿上了海瀾之家。這種不做強行植入的克制,反而讓品牌與真實生活產生了更深度的共鳴。
![]()
![]()
“中國父親的100份快樂”部分海報
“我們拍攝了126位父親,最終選出了100位,每一位我都記憶猶新。”曹煒感慨道,并再次強調了他的核心理念:“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牛逼不可預設’,如果我們請了演員,這個案例在我們腦海中不會留下任何深刻印象。但正因為我們的真誠與堅持,這個項目才越做越精彩。”
項目落幕后,團隊為每位參與的父親準備了一份專屬禮物——一本收錄了項目珍貴瞬間的影集與感謝信。一百多本載滿記憶的相冊被送往天南地北,這不僅是一次項目的收官,更是一次真誠的致意。真心遇見真心,恰恰是這一切最動人的地方。
![]()
![]()
![]()
曹煒團隊給100位父親準備的感謝信與禮物
在這個父親角色被不斷討論卻鮮被真正看見的時代,海瀾之家通過回歸真實,完成了一次對國民父親的溫暖記錄。它讓品牌成為中國父親故事的傾聽者和傳遞者——這或許正是國民品牌在當下最具溫度的擔當。
要做的是品牌的長期沉淀
而非品牌的白牌化
無論是像海瀾之家這樣歷經市場沉淀的國民品牌,還是正值上升期的新銳品牌,在當下起伏不定的市場環境中,都面臨著同一個核心命題:如何在周期轉換與媒介迭代的雙重壓力下,找到持續增長的有效路徑。對此,曹煒用十二個字概括了他的思考:“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堅守”。
“傳承就像修繕一艘古船,木板可以一塊塊更換,但這條船之所以是這條船,其最核心的結構與靈魂必須保留。”這一精妙比喻,揭示了他對“堅守”本質的理解——品牌的溝通方式和媒介可以隨時代演進,但觸及人性根本的核心內容與情感聯結,才是那不容更換的“船骨”。
堅守的核心在于品牌的身份認同。“人是立體的,消費者是立體的,品牌也應該是立體的。”他強調,無論表達何種情緒,品牌的核心基調必須始終如一——就像一個人的本性,決定了他是誰。這個基調一旦確立,就不能輕易改變,因為“它是品牌的根,是用戶認知的錨點”。
而在創新層面,曹煒展現了深刻的反思與堅定的主張。他經常向團隊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我們參考LV、巴黎世家,那他們當年又參考了誰?”并由此堅定地指出方向:“中國品牌就應該有中國的表達,自信的表達,原創的表達。”面對效果至上的行業風氣,他始終提醒團隊:“我們要做的是品牌的長期沉淀,而非讓品牌在流量中白牌化。真正的品牌價值,來自獨特的識別度和持續的情感聯結,這是任何算法都無法替代的。”
基于這一認知,清晰的品牌建設路徑在實踐中得以形成:從泛化觸達到精準滴灌的情緒溝通,從功能訴求到價值共鳴的產品敘事,從被動接受到即時觸達的場景構建。在內容溝通上,矩陣思維得到充分運用——“不要指望一條片子能承載所有情緒”,品牌需要不同的內容支線觸達用戶不同層面的認知,而核心基調始終是貫穿其中的靈魂。
將原創堅持上升到行業責任的高度,曹煒直言不諱地指出:“如果我們自己都不重視創意價值,又怎能指望外界尊重這個行業?只要堅持本心,講人話,做有溫度的事,品牌就能在時間中沉淀出真正的價值。”這既是對行業的期許,也是歷經市場檢驗后的篤定。
“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堅守”,這九個字背后,是品牌在變與不變的平衡中尋找自身節奏的智慧,也是對當下市場核心命題的有力回應。
結語
在當代中國商業的浪潮中,廣告人不再只是創意的制造者,更應成為品牌長青的推動者。要實現這一角色的躍升,他們必須跳出“創意孤島”,從認知、能力與價值三個維度,完成自我進階。
真正的品牌推動者,需要構建“產業+技術”的雙維認知體系。這意味著他們不僅要懂營銷,更要懂產業——從制造業的成本結構,到消費品的用戶生命周期,只有深入品牌的產業邏輯,營銷策略才不會淪為空中樓閣。而在創意表達上,行業也呼喚一場從“參照”到“原創”的回歸。真正的中國品牌,需要真正的中國表達——自信的、原創的、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的表達。
曹煒和他的團隊正積極致力于成為中國品牌的長期合作伙伴,他們希望與客戶共同擁抱新技術、探索新表達,既助力傳統品牌輕盈轉身,也陪伴新消費品牌沉淀內涵。也正是這些不追求速成、不妥協于流俗的實踐者,用一個個扎實的作品推動著行業前行。
他們或許不常出現在領獎臺上,卻始終堅守在創作一線,用專業與誠意搭建起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這或許是對中國廣告與品牌推動者最恰當的致敬——在每個時代轉折處,總有人選擇做難而正確的事,用實實在在的作品,書寫著行業的尊嚴與價值。
文|丁佳雯
排版 | 趙梓龍 審核 | 林瑩
更多精彩專題
創刊44周年
www.ad-cn.net
![]()
視頻號模板,只能用同步方式上傳到公眾號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