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AJU視界)
沉冤昭雪
三養
怪談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信任瘟疫。韓國方便面元祖“三養拉面”在1989年“工業牛油怪談”出現后迅速從國民餐桌上遭到除名。韓國大法院(最高法院)1997年宣判三養食品無罪,衛生部門也澄清牛油對人體無害,但三養形象早已跌至谷底,此后農心登上行業第一。
![]()
類似事件似乎總會重演。2004年“劣質餃子事件”和2008年“瘋牛病牛肉風波”都是由“垃圾”“死亡之肉”等惡劣詞匯引爆。在科學出面前,情緒已經迫不及待爆發。媒體沸騰,國民憤怒。時過境遷,留下的又是“當時有點過頭”的自責。
![]()
怪談普遍都有相似的發展結構:提出質疑、刺激輿論、公眾恐慌、獵巫抵制、最終澄清。一句“可能有鬼”,局勢就會傾斜。這種怪談背后盤踞的是信息不對稱、制度不信任和報道不客觀。民眾不了解食品如何生產加工,對未知的不安唯有用想象填補。一旦怪談加入,想象就仿佛插上翅膀。
![]()
“工業用”“垃圾”“內臟組織千瘡百孔”等令人毛骨悚然的詞匯橫行。這類表述引發的恐懼不是危險本身,而是想象中的畫面。新聞冠以“揭示真相”的旗號,但把倫理強調的“避免濫傷無辜”原則拋在腦后。比歪曲事實更可怕的,是社會情緒過熱。
![]()
三養食品本月3日推出新品“三養1963”。1963年是韓國首款方便面誕生的年份,11月3日則是匿名舉報引發“工業牛油怪談”的日子。三養食品通過直言曾經的禁忌詞匯,正面回擊過去遭受的冤屈,這是企業對36年積怨的發聲。
![]()
怪談像病毒一樣難以根除。社交媒體對沖擊和爆料作出反應,傳播未經證實的恐懼。虛假信息比媒體誤報還要快一步,更正報道卻遠在盲區。在怪談時代,新聞媒體的倫理原則至關重要,寫出建立信任的報道比煽動恐懼的文章更難。三養食品的案例是媒體和社會必須重新銘記的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