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活動(微信:2478970178)
前幾天,我和幾位老友(都是當年一起“刷街”如風,如今一起“保溫杯里泡枸杞”的兄弟)組織了一場騎行。出發前,我們意氣風發,聊的都是當年的英勇事跡:“想當年,哥一天能干200公里,眼皮都不帶眨一下!”“呵,我那會兒爬坡,感覺地球引力都對我無效!”
結果呢?規劃了個80公里的平路休閑騎。騎到50公里,一位兄弟默默停在了路邊,不是看風景,而是開始揉他的老腰;另一位,水壺里的運動飲料不知何時換成了溫開水;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我的坐墊和我的臀部,正在進行一場關于“主權”的激烈談判,并且我方即將潰敗。
回家路上,我們沉默了很久,最后有人靈魂發問:“兄弟們,說真的,年過40,咱們到底還能日行多少公里?”
![]()
1. 身體的“配置”悄悄升級了...或者說,降級了?
20歲的身體,那是頂配超跑,加滿油就能嗷嗷叫地往前沖,零件全是原裝進口,耐操抗造。
40歲的身體,突然就變成了精裝修的豪華房車。外觀看著還行,內飾也講究了(開始注重騎行服配色了),但內在的“零件”都變成了易損件。
膝蓋:從“永動機”變成了“晴雨表”,變天前比你媽的天氣預報還準。以前爬坡用大盤,現在?“等等,讓我切個小盤,咱們可持續發展…”
腰:它不再是力量的源泉,而是酸痛的焦點。騎一會兒就得換個姿勢,仿佛在向坐墊展示什么叫“輾轉反側”。
前列腺/坐骨:這兩個部位的發言權空前提高。它們會用一種不可描述的方式提醒你:“嘿,哥們兒,休息時間到了,不然我給你點顏色看看!”
恢復能力:年輕時騎完百公里,睡一覺起來能打老虎。現在騎完50公里,睡一覺起來感覺被老虎打過。
2. 那么,日行多少公里才算“優秀”?
別再去跟那些二十出頭、腿上像裝了馬達的小年輕比數據了。對于我們這個年齡段,“優秀”的標準早已重新定義:
王者級(100km+):您就是傳說中的“鋼鐵俠”?請收下我的膝蓋(雖然它已經不太好了)。這類大哥通常有著嚴格的訓練計劃和堪比營養師的食譜,是我們前進路上的燈塔。
精英級(80-100km):身體保養得極好,生活和騎行平衡大師。既能享受速度與激情,回家還能淡定地輔導孩子作業,堪稱人生贏家。
大眾級(50-80km):這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舒適區!騎得舒心,玩得開心,拍照拍得盡心。騎完還能約個飯,小酌一杯(以茶代酒也行),完美詮釋了騎行的真諦——快樂。
養生級(30-50km):不以距離論英雄,只以健康為目的。速度不重要,風景和咖啡店的位置才重要。這是一種境界,一種“看透騎行本質”的豁達。
意念級(0km):“今天天氣不好/車子需要保養/老婆不讓出門…但我已經在朋友圈完成了云騎行,并為所有騎友點了贊!” 精神與大家同在,同樣值得尊重!
![]()
3. 比距離更重要的,是這些“中年騎士”的智慧
到了這個年紀,我們終于明白,騎行不是一場蠻力的較量,而是一場智慧的修行。
我們更懂熱身和拉伸:出門前拉伸10分鐘,騎完后拉伸半小時。別問,問就是“對自己的老骨頭負責”。
我們更注重裝備的舒適性:什么碳纖維、輕量化,都得為“舒適性”讓路。一個合適的坐墊、一條合身的騎行褲,比什么都強。
我們學會了傾聽身體:身體說“不行了”,就絕不硬撐。該休息休息,該推車推車,不丟人。因為我們知道,明天還能快樂地騎,比今天逞能更重要。
我們找到了騎行的終極奧義:騎行,是為了看更多沒看過的風景,是為了在忙碌生活中偷得半日閑,是為了和三五好友吹吹牛、出出汗。目的地和速度,從來不是唯一的目標。
所以,朋友們,別再為“日行多少公里”而焦慮。無論你是能日行百公里的“大神”,還是樂于30公里休閑的“養生騎手”,只要你還在車上,還在路上,你就是贏家。
最后,來個靈魂互動吧!
老實交代,屏幕前的你,年過40(或者沒到/過了都行!),現在單日騎行的最舒服距離是多少公里?
是哪個“零件”最先向你提出抗議的?(膝蓋、老腰、還是…屁股?)
快來評論區里“認領”你的級別,分享一下你的“中年騎行囧事”或“保養秘籍”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