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 年農歷八月,云南大理的老農王阿貴蹲在田埂上,手指插進凍得發硬的泥土里。本該沉甸甸的稻穗,此刻全是枯黃的空殼,風一吹就碎成粉末。
![]()
他抬頭望向天空,鉛灰色的云里竟飄下零星雪花。“八月飛雪”,這四個字在嘴里打轉,讓他渾身發冷。鄰居家的孩子昨天餓暈了,村口老槐樹下,已經有人在挖能吃的樹根。
這年是嘉慶二十一年,后來被氣候學家稱為 “全球無夏之年”。200 多年后,當我們翻開嘉慶朝的地方志,字里行間都透著刺骨的寒意 —— 那不是普通的冷,是能餓死人的冷。
一、云南:四季如春的地方,飄起了八月雪
云南素來有 “春城” 的名號,即便是隆冬,也少見霜凍。可 1816 年的夏天,這里卻成了冰窖。
昆明的文人李于陽,在《夏日雪》里寫下:“去歲八月看年豐,忽然天氣寒如冬。多稼連云盡枯槁,家家蹙額憂饗饔。” 詩里的 “去歲”,就是嘉慶二十一年。
他在日記里更詳細地記錄:八月初七那天,昆明突然刮起北風,氣溫驟降。到了初九,雨夾雪下了整整一天,城里的池塘都結了薄冰。他家里的蘭花,一夜之間全凍蔫了。
大理的情況更糟。《大理府志》記載,這年八月,當地 “雨雪連旬,稻谷無收”。以前畝產兩石的稻田,如今連半石都收不上來。有農戶把僅存的稻谷留作種子,自己卻只能煮樹皮粥喝。
楚雄州還遭遇了罕見的冰雹。拳頭大的冰雹砸下來,不僅砸爛了莊稼,連村民的茅草屋都被砸穿。有縣志寫:“冰雹過后,村落蕭條,餓殍相望。”
最讓人揪心的是饑民的處境。云南巡撫的奏折里提到,思茅縣有饑民 “采食黃土”,結果腹脹而死;臨安府(今建水)有人為了爭奪一棵結了果的野果樹,打得頭破血流。
二、東北與山西:提前到來的冬天,凍僵了莊稼
不止云南,中國北方也被寒冷籠罩。東北的盛京(今沈陽),農歷六月就下了霜。
《盛京通志》記載,嘉慶二十一年六月,盛京 “天降寒霜,禾苗盡萎”。當地農民說,往年要到九月才下霜,今年六月就冷得穿棉襖,地里的玉米剛抽穗就凍黑了。
吉林將軍的奏報更嚇人:這年七月,吉林 “江河始凍”。本來正是捕魚的季節,結果江河提前結冰,漁民沒法下網,連吃魚充饑的機會都沒了。
山西的情況同樣嚴峻。汾河流域的農戶,在七月中旬發現,地里的麥子 “穗而不實”—— 麥穗看起來飽滿,里面卻沒有麥粒。《山西通志》里說,這是 “百年未有之寒” 導致的。
太原府的一個秀才,在日記里記錄了當時的糧價:嘉慶二十年,一石米賣兩千文;到了二十一年夏天,一石米漲到五千文,還常常有價無市。很多人家把家里的家具劈了燒火,卻舍不得吃一口存糧。
有史料記載,山西大同府在這年八月出現了 “人相食” 的慘狀。官府雖然開了粥廠,但粥少人多,每天都有饑民在粥廠外餓死。
三、天災的源頭:萬里之外的火山爆發
為什么嘉慶二十一年會這么冷?答案不在中國,而在萬里之外的印度尼西亞。
1815 年 4 月 5 日,印度尼西亞的松巴哇島,坦博拉火山突然噴發。這不是普通的噴發,而是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火山噴發之一。
火山噴發時,聲音在 2000 公里外都能聽到。噴出的火山灰有 600 億噸,形成的火山灰云高達 40 公里,像一把巨傘遮住了太陽。火山灰隨風擴散,慢慢覆蓋了整個北半球的大氣層。
現代氣候學家研究發現,坦博拉火山噴發后,全球平均氣溫下降了 0.5-1℃。別小看這 1℃,對農業來說,足以讓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這股寒冷氣流,在 1816 年夏天到達中國。本來該升溫的季節,卻因為火山灰反射陽光,導致氣溫驟降。中國氣象局的古氣候研究顯示,1816 年中國夏季平均氣溫,比常年低了 2-3℃。
不止中國,全球都被寒冷影響。歐洲的法國、英國,1816 年夏天出現霜凍,葡萄和小麥絕收;美國的紐約州,六月下起大雪,人們穿著冬衣慶祝獨立日。
![]()
當時的人不知道火山的存在,只能把這反常的天氣歸為 “天譴”。云南的百姓抬著神像游行,祈求天氣轉暖,可寒冷還是沒放過他們。
四、人禍加天災:嘉慶朝的 “破房子”,經不起風雨
如果只是天災,清朝或許還能扛過去。可嘉慶二十一年的清朝,早已是 “破房子”,一點風雨就搖搖欲墜。
嘉慶帝登基時,接過的是乾隆留下的爛攤子。乾隆晚年,吏治腐敗,和珅貪腐的錢財相當于清朝 15 年的財政收入。雖然嘉慶上臺就殺了和珅,但腐敗的根子沒拔掉。
地方官把救災當成斂財的機會。云南巡撫派發的救災糧,到了州縣就被官員克扣一半;山西的賑災款,有官員直接揣進自己腰包,只給饑民發少量發霉的糧食。
《清實錄》里記載,嘉慶二十一年十月,云南有個知縣因為貪污救災糧被彈劾。查明后發現,他不僅克扣糧食,還把朝廷撥的救災銀換成了假幣,導致饑民拿到錢也買不到糧。
更糟的是鴉片問題。乾隆后期,鴉片走私開始泛濫,到了嘉慶朝,廣東、福建的很多農民不種糧食,改種罌粟。這讓本就緊張的糧食供應,雪上加霜。
官員們自己也吸鴉片。廣東水師的將領,收了鴉片販子的賄賂,對走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嘉慶帝雖然下過禁煙令,但根本沒人執行 —— 連他身邊的太監,都有偷偷吸鴉片的。
五、天理教起義:寒冷里的怒火,燒向紫禁城
天災人禍之下,百姓的怒火終于爆發。嘉慶二十一年前后,天理教起義在北方蔓延開來。
天理教的首領林清,本來是北京郊區的一個小販。他看到百姓受苦,官府卻不管,就用 “真空家鄉,無生老母” 的口號拉攏信徒,說 “天災是老天要換朝代”。
1813 年,天理教起義爆發,林清甚至帶著教徒攻進了紫禁城。雖然起義最終被鎮壓,但這給嘉慶帝敲響了警鐘。到了 1816 年,因為寒冷導致饑荒,天理教的殘余勢力又活躍起來。
在河南滑縣,天理教教徒帶領饑民搶糧倉;在山東曹縣,教徒們殺了貪污的縣官,開倉放糧。嘉慶帝派軍隊鎮壓,可軍隊也缺糧,士兵們常常餓著肚子打仗,士氣低落。
有大臣在奏折里說:“百姓本無反心,皆因饑寒所迫。” 可嘉慶帝能做的,只是下罪己詔,說自己 “德薄,致上天示警”,卻拿不出實際的解決辦法。
他想整頓吏治,可官員們陽奉陰違;他想增加糧食產量,可很多土地要么種了罌粟,要么因為寒冷沒法耕種。這位皇帝,就像一個守著破房子的主人,只能眼睜睜看著房子漏雨,卻修不好。
六、災難的后遺癥:清朝的 “死亡倒計時”
嘉慶二十一年的寒冷,像一把刀,割開了清朝的虛弱。這場災難帶來的后遺癥,慢慢拖垮了這個龐大的帝國。
首先是人口銳減。據史料估算,1816-1817 年,中國因為饑荒和寒冷,人口減少了近千萬。這對依賴人力的清朝來說,是巨大的打擊。
其次是經濟崩潰。為了救災,嘉慶帝動用了國庫僅存的銀子。1816 年,清朝國庫收入比往年減少三成,支出卻增加兩倍。到了嘉慶末年,國庫幾乎空空如也。
更嚴重的是民心流失。以前百姓還相信 “皇帝是天子”,可經歷了這場災難,他們看到的是皇帝的無能、官員的腐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疑,清朝是不是真的 “天命所歸”。
后來的歷史學家評價:“嘉慶二十一年的無夏之年,不是清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卻是重要的轉折點。” 從這以后,清朝就像走下坡路的老人,再也沒緩過來。
七、后世的回望:寒冷背后的歷史教訓
200 多年后,當我們再看嘉慶二十一年的 “最冷夏天”,看到的不只是一場天災,更是一個王朝的教訓。
氣候學家告訴我們,坦博拉火山噴發是自然現象,但災難的嚴重程度,卻和人類的應對息息相關。如果嘉慶朝吏治清明,如果官員們能真心救災,如果鴉片沒有泛濫,這場災難或許不會那么慘烈。
歷史學家也說,清朝的衰落不是偶然。從乾隆晚年的腐敗,到嘉慶帝的力不從心,這個王朝早已失去了自我修復的能力。寒冷只是一個誘因,把隱藏的問題都暴露了出來。
![]()
如今,在云南大理的博物館里,還藏著一塊嘉慶二十一年的石碑,上面刻著 “八月雪,歲大饑”。石碑的角落,有一道細小的裂痕,像極了那個時代的清朝 —— 看似完整,實則早已千瘡百孔。
那場 200 多年前的寒冷,早已過去。但它留下的教訓,卻值得我們記住: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要能抵御天災,更要能解決人禍;不僅要能應對一時的危機,更要能保持長久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