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美國的科技博弈仍在升級烈度與廣度,隨著精準打擊與系統性反制的你來我往,雙方在芯片、稀土、軟件、關稅等領域的一系列交鋒里,各有勝場。
當全球排名前二的經濟體“互卡脖子”遏制對方發展,“打鐵還要自身硬”就成了關鍵。在這場持久的科技攻防戰里,以上海、深圳、北京領銜的中國重點城市,正在展現擔當,作為最強點,引領相關科技資源的整合、梳理與深研,在國家最需要突破的復雜創新領域打開局面。
為什么是上海、深圳成為技術突圍的尖兵?
面對技術封鎖,上海和深圳的產業積淀彰顯價值,兩座分別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領頭羊”城市與北京一道,以差異化優勢,攜三大都市圈的科研底蘊,既有“單點突破”的銳利,也有“體系推進”的厚重。
![]()
深圳以具有爆發力的創新生態聞名。2024年,深圳的全社會研發強度為6.46%,遠高于全國均值3.59%。其中,企業研發占比高達93.3%,華為、比亞迪、騰訊等頭部民企都以持續的大手筆研發投入聞名。
由其創新生態孕育的新凱來,正是我國半導體設備突圍的重要支撐。
今年3月,新凱來在SEMICON展會上一次性發布5款核心工藝設備,涵蓋外延沉積、原子層沉積等關鍵環節,其中的ALD設備技術參數已接近國際領先水平,有力挑戰ASM、TEL的壟斷地位。
7個月后,新凱來再放大招,旗下90GHz超高速示波器將國產設備性能提升500%,躍居全球第二,其40億樣點的存儲深度達到業界基準的2倍,并已在相關科研單位實現應用。其子公司啟云方科技同期實現了EDA軟件方面的突破。
作為全國首個微電子產業樞紐,上海2024年的集成電路產值突破3000億元,占全國四分之一份額,其中制造環節同比增長20.8%。其擁有的體系優勢在2025年繼續釋放,上半年集成電路制造業增速達11.7%,人工智能制造業同比增長12.3%,三大先導產業的整體增速遠超全市工業均值。
![]()
上海聚集了全國40%的IC人才,并構建起從張江科學城的芯片設計,到臨港新片區的制造封裝,再到松江、嘉定的設備材料配套的“一體兩翼”格局,能夠承接國家重大項目,在7nm以下先進制程、EDA/IP核心技術等“硬骨頭”領域持續攻關,并與深圳的單點突破形成很好的互補。
深圳和上海作為科創強點的共同之處在于,兩座城市都有極強的市場敏銳度與戰略執行力。深圳的民企總能快速發現并直擊產業痛點,上海的國資平臺擅長整合資源,啃下長期攻關項目。
協同優勢,強點引領下的全國技術拼圖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的傳統,擅長將國家戰略意志與市場創新動能更緊密地結合。新型舉國體制把上海、深圳、北京的強點突破轉為了體系優勢,有實力代表中國在全球科技領域征戰的諸多中國城市,在產業鏈、創新鏈上都有著自己的關鍵角色與定位。
頂級設計為科技突破提供了堅實保障。2024年全國科技大會明確的新型舉國體制,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方式整合資源,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布局重大項目。
![]()
其他城市在各個細分賽道上同樣有著優異表現和突出特色。
合肥的科大國盾為上海的量子通信產業提供了核心部件,武漢的光電子產業集群為深圳的半導體檢測設備供應高精度光學元件,專注航空發動機與航空材料研發的西安助力大飛機項目突破瓶頸。
最典型的范例是,在半導體領域,深圳新凱來、上海中芯國際、合肥長鑫形成了技術閉環,國產芯片的自給率穩步提升。
當北京、上海、深圳扛下了最重的擔子,其他城市也在積極貢獻各自的力量。
期間也有問題浮現。
如何發力原始創新,并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全鏈條?
如何將海量資金,精準投向充滿不確定性的技術深水區?
![]()
當北京受制于首都功能和政策敏感性,上海在最適合的時候站出來,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前沿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的若干措施》,通過大筆的真金白銀投入與靈活的動態培育機制,勾畫出清晰的技術攻堅路線圖。
科技突圍注定漫長而艱辛,逐漸掌握競爭節奏的中國,不僅要實現相關技術指標的超越,更要完成對產業話語權的重塑。
以新型舉國體制為后盾,由北京、上海、深圳等重點城市做“尖兵”,以全產業鏈協同為支撐,中國必將在科技圍堵中,開辟出一條自主發展的新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