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獲得了兩個世界級重要突破,未來有望申請諾貝爾獎。
這是10月20號的一則來自西湖大學的重磅科研消息,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
![]()
據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盧培龍研究員團隊聯合李波等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上發表了關于蛋白質設計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該研究不僅首次實現了“電壓門控陰離子通道”的精確從頭設計,更完成了人工設計離子通道蛋白的體內實驗驗證——兩項均屬“世界首次”的成就,標志著我國在蛋白質設計這一前沿領域已邁入國際最前沿。
![]()
消息傳出后,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熱議:“這樣的突破若持續下去,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據介紹,生命體的運轉依賴細胞膜上無數“離子通道”的精密調控。這些由蛋白質構成的“生命通道”,如同細胞的“智能門禁”,控制著帶電粒子的跨膜運輸,是神經傳導、心跳節律等關鍵生理活動的基礎。
![]()
其中,“電壓門控”機制尤為神奇——通道能根據細胞膜電位變化自動開合,其設計原理一直是結構生物學領域的“圣杯”。
“自然界用億萬年的時間進化出這些精妙的蛋白質機器,而人類能否在實驗室中用短短幾年‘從頭設計’它們?”
![]()
這是盧培龍團隊六年前立項時的核心挑戰。此前,國際學界雖已實現部分簡單蛋白質的設計,但對復雜度高、功能動態的電壓門控離子通道的“精準從頭設計”,始終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如果說首次設計出離子通道是“從0到1”,那么第二個“世界首次”——在活體細胞中驗證人工通道功能,則意味著“從1到100”的關鍵跨越。
![]()
“在試管中實現功能是一回事,在復雜的生命環境中能否工作則是另一回事。”團隊成員解釋。通過與李波團隊合作,他們將設計出的人工通道蛋白導入活體細胞,成功調控了細胞的電生理活動。
研究成果發布后,迅速在科學界和公眾中引發漣漪。不少網友在話題下留言:“這樣的原創突破,是否預示著我們離諾獎更近了?”
![]()
對此,一位不具名的生物學家分析:“兩項‘世界首次’且發表于《細胞》,已證明其國際影響力。蛋白質設計是諾貝爾獎的常青領域,2018年該領域的定向進化技術剛獲獎。
西湖大學這項成果屬于‘完全從頭設計’,難度更高。若能持續推進并拓展應用,無疑是諾獎級別的候選。”
![]()
要知道,前幾天的諾貝爾2025年度獎項公布,我國再次顆粒無收,而同樣是亞洲國家的日本,卻在今年兩次獲獎,累計獲獎人次已經達到了30人。
所以,我們必須加快腳步了,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