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在白宮簽了個大單。他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握著手,宣布了一項85億美元的關鍵礦產協議。這位美國總統信心滿滿地向媒體宣稱:“大約一年后,我們將擁有如此多的關鍵礦物和稀土,多到不知如何處置。”
這話說得氣勢如虹。但現實真的如此樂觀嗎?
![]()
就在特朗普發表這番言論的不到兩周前,中國商務部連續發布了四項稀土出口管制新規。從10月9日開始,所有稀土含量超過0.1%的產品出口都必須經過嚴格審批。別小看這個0.1%,全球有400多個高科技行業都離不開稀土。
中國掌控著全球稀土市場的命脈——約70%的產量和高達90%的精煉產能。澳大利亞確實是世界第四大稀土資源國,但擁有礦產資源與能夠將其轉化為可用的產品,完全是兩回事。
稀土分離提純是一門需要數十年積累的技術。它涉及到復雜的化學流程、精確的溫度控制和專業的技術人才,這不是光靠資金投入就能快速復制的。
美國并非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美國稀土公司報告稱,他們在建立國內稀土磁鐵供應鏈方面取得了加速進展,其磁鐵生產能力的調試進度超前,預計將于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
但即使這個時間表可信,也比特朗普聲稱的“一年”要長得多。而且,該公司預計2026年的產品出貨量僅為200-400噸,而市場需求預計為5,000-7,000噸,供需之間存在巨大缺口。
根據美澳協議,兩國將在未來六個月內各投資10億多美元于起步項目。美國進出口銀行還宣布為澳大利亞的關鍵礦產項目提供超過22億美元的融資。
這些投資看似龐大,但面對建立完整稀土供應鏈所需的巨額資金和漫長時間,仍是杯水車薪。
澳大利亞企業自身也面臨著挑戰。盡管萊納斯稀土公司作為中國以外唯一生產所謂重稀土元素的企業,其股價在過去一年上漲了150%以上,但股市表現并不等同于實際產能的快速擴張。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在經濟上需要平衡與美國和中國的關系。澳大利亞財政部長吉姆·查爾默斯曾向美國投資者宣稱澳大利亞是一個穩定的、資源豐富的全球投資目的地,也是關鍵供應鏈多元化的一個重要伙伴。這種表述本身就暗示澳大利亞不愿完全選邊站隊。
特朗普威脅斷供波音零部件的言論,同樣值得商榷。
![]()
波音公司本身正面臨供應鏈挑戰。2025年2月,一家位于費城的專用緊固件供應商工廠發生火災,導致供應中斷,甚至一度危及波音737 MAX的生產線。這一事件暴露了航空航天供應鏈的脆弱性。
在這種情況下,斷供波音零部件無異于雪上加霜。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之一,對波音而言至關重要。若失去這個市場,最大的受益者將是歐洲的空客,等于是美國親手將市場份額讓給競爭對手。
此外,這種威脅反而會加速中國自主研發航空零部件的進程。歷史已經證明,外部壓力往往成為中國技術突破的催化劑。
這場圍繞稀土的博弈,本質上是對未來科技產業主導權的爭奪。
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制,不僅僅關乎資源本身,更關乎整個高科技產業鏈的安全。稀土元素在半導體制造的關鍵設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稀土靶材是光學組件信號增強的關鍵材料,其性能直接影響光刻機等設備的制程精度與良率。
美國的應對之策,是試圖通過《關鍵礦產安全法案》等一系列措施,構建獨立于中國的供應鏈。但這種努力面臨著一個根本性挑戰:稀土供應鏈的建立需要時間,而時間并不站在美國這一邊。
美國稀土公司預計其磁鐵制造廠要到2026年上半年才能實現商業化生產。即使這個時間表得以實現,從投產到達到規模經濟效應,仍需更多時間。
特朗普“一年內稀土多到不知如何處置”的斷言,更像是一種政治表態而非基于產業現實的評估。
建立獨立的稀土供應鏈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涉及采礦、分離、精煉、制造等多個環節。中國經過數十年積累才建立起現在的優勢,美國及其盟友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超越。
在這場圍繞稀土的博弈中,中國采取的是精準打擊策略,通過控制關鍵原材料和技術,制約美國高科技產業發展。而美國的回應則顯得有些急躁,低估了產業鏈重構的難度和時間周期。
![]()
歸根結底,大國博弈的關鍵不在于誰的聲音更大,而在于誰的戰略更貼合現實,誰的布局更能經受時間考驗。稀土之爭只是中美科技競爭的一個側面,它的結局將取決于技術積累、產業生態和戰略耐心等多重因素,而非一時的政治豪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