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便寫下了三個遺愿。本就被丈夫幾乎“遺忘”的她,第一個心愿就是想和丈夫葬在一起。
![]()
可這簡單的一個要求,朱安也未能實現,究竟發生了什么,連原配夫人的遺愿都無法實現?
朱安生于1878年,家里雖然條件不錯,思想卻封建得很。小時候,朱安經歷了裹小腳,母親和傭人拿著布條,把她的腳趾往腳底壓,一層層裹得死緊。她疼得直叫喚,母親卻說,好人家的女兒都得這樣,腳越小越金貴,將來才嫁得好。
誰知道,這個所謂的“嫁得好”,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1899年,朱安21歲了,有人介紹了18歲在南京讀書的魯迅。3月份,周家來提親,朱家同意了,這一等,就是兩年,1901年,周家才來要生辰八字。
朱家正準備嫁妝,魯迅又去日本留學了,一去又是好幾年。魯迅還托人帶話,讓未婚妻把腳放開,去上學讀書,封建的朱家對這類先進思想嗤之以鼻,聽都沒聽。
1906年7月,魯迅母親假裝重病,讓兒子馬上回來。一聽母親病危,誰還顧得上留學,魯迅馬不停蹄往回趕。7月26日,朱安終于穿上了紅嫁衣,心里明白魯迅不太愿意,但想著既然嫁了,死也要死在周家。
新婚夜里,魯迅搬出了新房,一句話都沒跟新娘說。第二天,魯迅裝模作樣陪朱安去拜祖宗,第三天又跑到母親房間睡覺,第四天又回日本了,好在朱安干活利索,脾氣又好,婆婆很疼她。
![]()
1909年,魯迅終于回國了,在杭州找了份工作,離家不遠,可每次回來都是匆匆忙忙,不進朱安的房門,后來就住學校里,幾十分鐘的路程都不愿意回家。
五年后,朱安幾近絕望,她滿懷期待嫁來周家,卻備受丈夫冷落,在人面前根本抬不起頭。她給魯迅寫信,請他納妾,這樣自己有個依靠,也能給家里添個孩子。魯迅看完信氣壞了,在日記里罵這建議“荒唐”,連回信都沒寫。
1919年,魯迅把紹興老宅賣了,在北京買了房子,把妻子和母親都接過來。朱安第一次見識到丈夫的名氣,家里經常來客人,都是知識分子,年輕人喚她“師母”。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這場包辦婚姻,做丈夫的可是一點都不滿意。
1925年春天,一個叫許廣平的女學生出現了,她是魯迅的學生,長得漂亮,有文化,兩人書信往來頻繁。朱安很快就看出不對勁,天真地以為丈夫會納妾,現在才明白丈夫壓根不會納妾,要么離婚,要么一輩子這樣耗著。
![]()
空等了幾十年,朱安心中越來越悲傷、落寞,當年秋天胃病發作,嚴重到住院,甚至連醫生都懷疑是癌癥。即便如此,魯迅的心也沒有回來,1926年8月,魯迅和許廣平一起坐火車南下,后來同居生子。
丈夫走后,朱安和婆婆相依為命,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消息傳到北京,朱安默默地在桌上擺了幾樣他愛吃的小菜,點上香,算是最后的告別。
1943年婆婆去世,空蕩蕩家里,只剩下朱安一個人。經濟狀況吃緊,周作人建議朱安賣掉丈夫的書,這事傳到上海,魯迅的幾個追隨者趕緊制止,答應每月寄點生活費,靠著別人的接濟,這位“魯迅夫人”勉強活著。
1947年初,朱安知道自己即將病逝,寫下了三個愿望:想跟魯迅合葬;棺材要好一點,衣服要按紹興習俗做;死后要按規矩供奉、念經。
朱安雖從未得丈夫喜愛,又被許廣平搶走丈夫,卻依然善待其子周海嬰,將房產、丈夫遺作留給了他。
6月29日,朱安孤獨地死在北京,更讓人心酸的是,她伺候婆婆多年,可周作人家不讓她埋在婆婆身邊,選擇先埋在西直門外的一個臨時墓地里,“文革”時期“破四舊”,連這臨時墳墓也沒了。
![]()
一個孤獨了一輩子的女人,卻連個安息之地都沒有,多年青春,來等待一個不愛她的男人,終是錯付,一生孤苦。
參考資料:《寂寞身后事——魯迅原配朱安逝世前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