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為《大美界》獨家原創
作者 | 雨山
天眼查向《大美界》提供的獨家數據顯示,2025年1—9月,醫療美容相關企業主體共有1.2萬余家注銷,達到了歷史峰值——這一數字,已與2021年全年注銷總量持平。
回顧2015至2024這十年,中國醫美企業主體的注銷數量依次為:3000余家、4500余家、7000余家、1萬余家、1.1萬余家、7500余家、1.2萬余家、1.1萬余家、1萬余家、4000余家。
![]()
▲數據來源:天眼查 《大美界》制圖
從上圖可以看到,醫美企業主體新增注冊數量與注銷數量差距正在收窄,表明近年凈增長數在持續下降。
數據背后,折射出當前中國醫美行業所面臨的嚴峻生存考驗。
一方面,消費意愿持續低迷、流量獲取日益艱難,需求端挑戰愈發凸顯。
另一方面,獲證產品加速上市、醫生資源稀缺,供給端競爭進一步白熱化。
于是看到,今年上半年江浙滬地區上千家醫美機構停業的消息在從業者的朋友圈中持續發酵。
即便是行業盈利能力最強的上市公司,同樣未能幸免。《大美界》統計的24家中國醫美相關上市公司2025年中期報告顯示,高達15家企業業績同比增長率為負,就連競爭壁壘較高的上游企業,亦未能擺脫同樣的困境。
面對現狀,醫美企業們該何去何從?
1
需求疲軟
信任危機成行業致命傷
2025年的醫美行業,整體籠罩在焦慮情緒之中。
首先,盡管醫美消費人群持續擴大,但其消費意愿明顯減弱,決策過程愈發理性。
究其根源,當前經濟環境下,不少中產家庭面臨收入不穩、就業壓力增大等問題,家庭資產負債表修復緩慢,消費降級,導致非必需性消費明顯收縮,醫美支出也隨之收緊。
其次,行業信任嚴重透支,成為醫美機構獲客的“致命傷”。
過去幾年行業的野蠻生長與無序競爭,嚴重侵蝕了消費者的信任基礎。如何重建專業、可靠的市場形象,已成為從業者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伴隨上述問題,醫美機構的獲客成本持續攀升。
《2025醫美行業上半年機構運營調研報告》指出,頭部醫美機構的單客獲客成本已從2023年的3000–5000元飆升至2025年的8000–12000元。中小機構則因難以承擔高昂投放費用,陷入“不投放無客源、投放卻難盈利”的兩難境地。
為爭奪有限客源,價格戰愈演愈烈。其直接結果是,2025年上半年有63%的醫美機構營收出現下滑,實現正增長的機構比例僅為14%。而在第二季度,更有58%的機構業績下滑,其中31%的機構下滑幅度超過20%。
![]()
▲數據來源:《2025醫美行業上半年機構運營調研報告》
《大美界》制圖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戰已蔓延至全產業鏈:不僅上游企業之間展開激烈交鋒,本應協同合作的上中下游之間也頻頻“硬剛”。例如,華熙生物與巨子生物圍繞可復美膠原蛋白含量展開多輪輿論交鋒;長春圣博瑪因新氧低價促銷艾維嵐爆發公開爭執。
說到底,醫美市場的需求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如何精準洞察需求變遷,并提供與之匹配的解決方案,已成為行業亟待破解的課題。
2
供給挑戰
產品加速獲批與“醫生荒”并存
在過去,醫美器械等上游企業憑借市場稀缺的產品是資本的寵兒。但隨著監管政策逐步放開,上游產品的稀缺性紅利正逐漸消退。
具體而言,一旦某品類出現首張產品注冊證,后續同類產品獲批上市的周期將大幅縮短。國家藥監局官網顯示,近年玻尿酸填充劑、童顏針、少女針、水光針等產品獲批速度明顯加快,瓊脂糖、羥基磷灰石、溶脂針等新產品也陸續獲證。
比如膠原蛋白獲批產品數(二類+三類)在2024年后迅速獲批,當年獲批496個,2025年截至10月15日,已獲批543個,屢創新高。
![]()
▲數據來源:NMPA官網
《大美界》制圖
同樣頗具象征意義的是,曾被視作超級大單品的“童顏針”,截至目前已累計獲批9張Ⅲ類醫療器械注冊證。供給端的快速擴容,無疑加劇了市場競爭壓力。
在部分細分領域,競爭相對緩和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場規模有限。
以童顏針核心原料“醫用聚乳酸”為例,其技術壁壘并不高,此前企業入局意愿低,主要受限于市場需求規模小、利潤空間有限。
而對具備原料自產能力的終端企業而言,若無法實現規模化第三方供應,自建產線的經濟性將面臨挑戰。
然而,一旦終端產品被市場驗證并放量,競爭者便會迅速涌入。目前,長春圣博瑪、金坤生物、立心科學等企業已在醫用聚乳酸等原料領域展開布局。
但另一方面,與產品越發豐富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醫生荒”問題日益凸顯。
艾爾建美學與德勤的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中國大陸每10萬人中整形外科醫生數量僅為0.3人,雖較2021年的0.2人略有提升,但仍遠低于韓國的5.1人和美國的2.3人。與此同時,醫美機構數量突破1.5萬家,較2022年凈增超3000家,醫生供需矛盾持續加劇。
“醫生荒”的根源在于人才培養周期長、轉型門檻高。一名合格醫美醫生的養成,需經歷“5年本科 + 3年規培 + 2年專項實踐”,至少十年時間。
此外,醫美醫生需兼備外科解剖基礎、審美素養與溝通能力,傳統科室醫生轉型成功率不足10%。加之優質醫生資源向頭部機構集中,年薪漲幅超過35%,進一步擠壓了中小機構的生存空間。
不難看出,產品加速獲批與“醫生荒”并存格局下,供給端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3
破局之路
重建信任、合規經營與精細化運營
面對重重挑戰,醫美行業如何實現突圍?
對醫美服務機構而言,需回歸醫療本質,真正重視醫生、技術與服務。
在保障診療安全與效果的基礎上,敏銳捕捉求美者需求的分化趨勢(如男性醫美、私密整形、高端定制、高性價比路線等),并積極探索精細化運營與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徑。
以器械為主的上游企業則要思考,當證件紅利消退后如何持續構建技術護城河,或推出更具療效優勢的組合方案(如藥械結合、妝械協同等),方能在競爭中站穩腳跟。
人才稀缺層面,頭部企業聯合國內醫學院校開設“醫美專項班”,將臨床實踐納入課程體系,以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是一個正在嘗試的解法。
同時,“醫生集團”模式興起,通過整合優質醫生資源為多家機構提供服務,既提升人力資源利用率,也緩解了中小機構的醫生短缺壓力。
當然,構建良性的人才生態,還需機構內部建立完善的培養與激勵機制,包括專業技能培訓、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以及合理的薪酬激勵體系
需要強調的是,注銷潮并不意味著醫美行業就此萎靡,而是更新迭代,迎來新階段。
接下來,對于從業者而言,唯有主動擁抱變化,將醫療安全、技術實力和創新服務能力作為核心資產來積累,才可能在洗牌潮中站穩腳跟。
站在整個行業的角度,這場變革意味著從單純的“顏值消費”升級為“安全、專業、個性化的醫療服務”的必然歷程,最終的理想狀態是消費者獲得安心變美的體驗,機構依靠專業價值實現穩健盈利,整個醫美行業生態邁向健康可持續的正循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