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天氣預報讓不少人眉頭一緊——美國氣候中心(NOAA)發布更新,稱2025年10-12月之間 拉尼娜現象 (La Ni?a)的概率高達 71% ,而進入冬季(2025年12月-2026年2月)這個概率雖有回落,但仍有 54% 的可能性持續存在。
![]()
與此同時,世界氣象組織也在9月就提醒,今年出現拉尼娜的可能性不低。按照目前海洋、氣象等多個參數看,2025年出現“雙重拉尼娜”的條件在不斷被強化。所謂“雙重拉尼娜”,就是在前一輪拉尼娜還未完全結束或恢復為中性狀態之前,又有新一輪拉尼娜發展起來。連續兩期拉尼娜,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往往更強、持續時間也可能更長。
咱們先梳理清楚:到底“雙重拉尼娜”的概率究竟有多高?又意味著什么?以及,對中國來說,冷冬、極寒是否“板上釘釘”?
一、拉尼娜真的概率這么高嗎?
從NOAA最新的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診斷報告來看,現在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表溫度(SST)略低于平均值,但整體還處于ENSO中性狀態。
不過海水下層的冷水異常(subsurface anomalies)已經增強,這意味著潛在的冷水體正在積聚,從而有可能將海洋-大氣系統整體推向拉尼娜狀態。
10-12月:拉尼娜的發生概率被評估為 71% 。
12-2月(冬季核心期):雖然概率下降,但仍有 54% 的機會維持拉尼娜狀態。
這兩個數字說明:雙重拉尼娜并非空穴來風,而是一個現實中可能性很高的情境。
二、雙重拉尼娜意味著什么?
拉尼娜現象對全球氣候有作用機制:赤道太平洋變冷,會改變大氣環流、風場、水汽輸送等,從而影響降水分布、風暴路徑、寒潮概率等。
“雙重拉尼娜”(連續出現的兩期或持續性拉尼娜)與單期拉尼娜比起來,有以下特點:
![]()
1、冷海表溫度與下層冷異常積累較多,海洋—大氣耦合更為顯著,可能導致其影響更長、波動幅度更大。
2、全球異常模式更可能被拉長,不僅僅集中在冬季,也可能影響前后的季節。比如降水、干旱、風暴等異動提前或延后出現。
3、對農業、水資源、供暖、交通等民生領域影響放大,因為氣候系統“偏離常態”的時間更久,也更難臨時調整。
![]()
三、那中國“冷冬”“極寒”真的必然會來嗎?
很多人一聽拉尼娜,就聯想到“冷冬”“超級寒潮”“廣泛降雪”等等。歷史中確實有這樣的例子,但“必然”二字在氣候預報里極其危險。下面咱認真拆一拆。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
1、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了約20次拉尼娜年。大部分(17年左右)這些年份的冬季平均氣溫是偏低于近30年(1991-2020年)同期的平均氣溫。也就是說,拉尼娜確實提高了出現冷冬的可能性。
2、2008年冬,中國南方出現罕見大雪、強冷風暴,這與拉尼娜年有關。
3、但也有拉尼娜年冬天并未大范圍極寒或者南方暖冬的例子。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拉尼娜只是“傾向性”因素,不是定命。
氣候系統中還有很多“其他變量”在拉扯:
1、北極海冰狀態:海冰面積和厚度如果提前減少或破碎,就會改變高緯環流結構,對中國北方冷空氣的活動有直接影響。
2、歐亞大陸積雪:秋冬季節積雪多少會影響地表熱量散失、冷空氣強度與持續性。
3、冬季風/東亞冬季風:這些大尺度環流系統的強弱與位置變化,對冷空氣南下與極寒天氣起到關鍵作用。
4、西南氣流、西風帶、青藏高原冷源等地形與局部氣候效應。
所以,即使拉尼娜出現,也不一定意味著全國范圍、持續時間極長的嚴寒或者南方大雪。
高考中的厄爾尼諾與拉尼娜
厄爾尼諾與拉尼娜是分別指赤道太平洋中部、東部表面海水變得異常溫暖及寒冷,繼而影響世界各地的大氣環流。
一、厄爾尼諾與拉尼娜是什么?
![]()
厄爾尼諾(西班牙文意為“圣嬰”,小男孩),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持續偏高并造成大氣環流異常的一種氣候現象。
拉尼娜(西班牙語意為“圣嬰”,小女孩),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
二、厄爾尼諾與拉尼娜如何形成?
![]()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溫分布西高東低。西太平洋空氣溫暖而潮濕,盛行上升氣流,成為對流活動極為旺盛的地區,也是太平洋降水最為豐富的地區,而東太平洋為冷水域,冷水使其上方的空氣變冷、密度增大,洋面上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少云天氣。這個在低緯度太平洋上空形成東西向流動的緯向大氣環流稱為沃克環流。
![]()
![]()
![]()
三、幾個常見的問題解釋
![]()
(1)為什么拉尼娜年我國冬季風會增強?
拉尼娜年,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偏高,使赤道西太平洋海域與亞洲高壓之間的溫差增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增大,冬季風勢力增強,我國易出現冷冬。反之,厄爾尼諾年,我國易出現暖冬。
![]()
(2)為什么厄爾尼諾年我國夏季風會減弱?
厄爾尼諾年我國夏季風減弱的核心原因是:赤道東太平洋海水異常增溫,通過大氣環流連鎖反應,導致控制我國夏季風的關鍵系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出現異常,從而阻礙了夏季風的北上。
![]()
具體過程可簡化為三個關鍵步驟:
① 厄爾尼諾發生: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升高。
②大氣環流調整:溫暖的海水加熱上空大氣,使得原本在西太平洋的強對流活動減弱(相當于“熱源”東移),導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偏強、位置偏南且西伸。
③夏季風受阻:偏強偏南的副高如同一個強大的“發動機”,持續向我國南方輸送暖濕氣流,同時也阻擋了來自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夏季風向北推進,最終表現為夏季風整體勢力減弱。
![]()
(3)為什么厄爾尼諾年臺風數量減少?
臺風是發源于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在厄爾尼諾年,赤道西太平洋暖水不足,導致洋面向大氣輸送的水汽和熱量減少,臺風發育條件減弱,生成的次數會減少。
(4)為何厄爾尼諾年我國南方降水增多?
![]()
厄爾尼諾年,太平洋西側赤道附近的海水溫度偏低。夏季,西太平洋低緯海域向大氣輸送的熱量沒正常年多,赤道西太平洋海域對流運動的減弱,會使太平洋海域低緯環流“緊縮”,高空西風會在緯度相對更低的地方下沉(即更靠近赤道),使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氣壓帶更靠南,導致夏季風偏弱,出現南澇北旱。
(5)厄爾尼諾現象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什么影響?是如何影響的? ![]()
厄爾尼諾年太平洋整體副高偏強勢,但是對于西太平洋地區來說副高并不增強,而且比其正常年份偏南,就是說,對東亞大陸影響小,也就是說不能說副高強勢。
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干旱,東太平洋濕潤(正常年份西太平洋濕潤,東太平洋干旱。 是印尼的熱帶雨林和秘魯的沙漠的一部分原因)。
![]()
很多人認為據此判斷西太平洋副高增強(副高炎熱干燥),恰恰相反,西太平洋副高卻是減弱。所以說厄爾尼諾并不是西太平洋副高增強。而是只能說西太平洋下沉氣流活躍。區別在于副高是暖性下沉氣流,而西太平洋降水和氣溫在厄爾尼諾年同都下降,所以只能說是下沉氣流而非暖性下沉氣流。
具體原因是因為厄爾尼諾導致西太平洋海溫降低,使大氣對流活動減弱,從而使副高位置偏南,但對于太平洋整體副高來說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導致太平洋整體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
![]()
另外,西太平洋副高對厄爾尼諾的響應要延遲幾個月,所以往往厄爾尼諾發生第二年,才會顯著體現出西太平洋副高變弱的現象。
對于我國來說,由于西太平洋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所以夏季風和臺風以及由此帶來的降水都減弱,減少。夏季風勢力偏弱,在長江中下游形成長期雨帶(類似梅雨),北方則干旱。
總結一下,也就是說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地區的副高非但沒有增強,而是減弱且偏東南,勢力范圍收縮,如何影響它的原因是區域氣溫降低,使副高變弱。而這種影響由于種種原因,往往第二年才會明顯體現。
P國由于地域差異可劃分為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該國的海島上棲息了數量驚人的鳥類,形成厚達幾十米的鳥糞層。由于鳥糞可加工成優質肥料,因此該國曾被人稱為是“靠賣鳥糞致富”的國家。從2020年持續至今的拉尼娜現象對該國產生了巨大影響。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
1. 該國海島上深厚鳥糞層的主要形成原因有( )
①魚類資源豐富,鳥類食物來源充足
②緯度位置較低,鳥類的種類多樣
③氣候涼爽干燥,鳥糞分解速度較慢
④鳥糞經濟價值高,受到人類保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該國中部分布了大量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平坦 B. 氣候涼爽
C. 交通便利 D. 農業發達
3. 持續三年的拉尼娜現象對該國的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 沿海水溫異常偏高 B. 西部高溫天氣增多
C. 中部洪水災害頻發 D. 西部氣候更加干旱
1-3【答案】B、B、D
【解析】
1.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該國海島上深厚鳥糞層的主要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圖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能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解答】
通過經緯度定位判斷出該國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魯,受沿岸上升流影響,形成著名的秘魯漁場,為鳥類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故①正確;鳥糞數量與鳥類種類關系較小,故②錯誤;該緯度是南美洲西部延伸至赤道附近的熱帶沙漠氣候,由于受到寒流作用,氣候涼爽干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較弱,利于鳥糞的保存,故③正確;秘魯曾被稱為是“靠賣鳥糞致富”的國家,說明對鳥糞的開采力度大,故④錯誤。綜上所述, B 正確, ACD 錯誤。
2.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該國中部分布了大量城市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圖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能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影響城市形成的因素。
【解答】
秘魯緯度位置較低,西部為熱帶沙漠氣候、東部為熱帶雨林氣候,氣溫較高,因此,氣候涼爽是熱帶很多城市分布在海拔較高地區的主要原因,故 B 正確;通過水系特征可以看出中部為安第斯山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利,不利于農業生產,故 ACD 錯誤。
3.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圖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能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拉尼娜現象及其影響。
【解答】
拉尼娜是赤道附近中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降低的現象,故 A 錯誤;下墊面溫度降低,減少大熱量收入,使得氣溫偏低,故 B 錯誤;因降水更少,且氣溫偏低,冰雪不容易融化,故中部地區的洪水災害減少,故 C 錯誤;拉尼娜現象加劇下沉流,西部熱帶沙漠氣候更為干旱,故 D 正確。
4.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科學家研究發現:南太平洋海域不同地點的海平面氣壓會像蹺蹺板一樣地擺動震蕩,因它發生在南半球而稱為“南方震蕩”。將南方震蕩指數與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海面溫度作比較,發現相關性非常高,如下圖所示。
材料二:下圖為2010年某月份赤道及南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距平分布圖(單位:℃)。
![]()
注:距平是指與正常狀況的差異,正值代表比正常值大,負值代表比正常值小。
(1)說出南方震蕩指數與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的關系。
(2)當南方震蕩指數低于-1時,分析沃克環流的強弱變化及其對赤道附近太平洋東、西部氣候的影響。
(3)從熱力環流和東南信風強弱變化的角度分析導致澳大利亞洪災的原因。
【答案】
(1)南方震蕩指數為負值時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南方震蕩指數為正值時可能出現拉尼娜現象。
(2)當南方震蕩指數低于-1時,太平洋東部的溫度升高,東西部海面的溫度差異減小,相應的沃克環流就會減弱。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部,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氣候由原來的干燥少雨變為多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氣候由原來的濕潤多雨變為干燥少雨。
(3)澳大利亞附近海域水溫比正常年份高,空氣的上升運動強烈,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多;副熱帶海區與赤道附近海區的溫差大,會使東南信風增強,給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帶來大量降水,導致澳大利亞發生洪災的概率增加。
【解析】
(1)讀圖可知,南方震蕩指數與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溫度距平值呈負相關。當南方震蕩指數為負時,溫度距平為正,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反之,會出現拉尼娜現象。
(2)在赤道附近地區南太平洋上,秘魯沿岸因受秘魯寒流的影響,空氣在垂直方向上以下沉氣流為主。在東南亞地區,高溫多雨,空氣在垂直方向上以上升氣流為主。在近海面大氣由太平洋東部吹向西部,高空由西部吹向東部,構成沃克環流。當南方震蕩指數低于-1時,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海域水溫升高,沃克環流減弱。赤道附近東太平洋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轉成上升氣流,氣候由干燥少雨變為多雨;赤道附近西太平洋,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氣候由濕潤多雨變為干燥少雨。
(3)出現拉尼娜現象時,澳大利亞附近海域水溫比正常年份高,空氣上升運動強烈,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多;副熱帶海區與赤道附近海區的溫差大,會使東南信風增強,給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降水量的增加,導致澳大利亞發生洪災的概率增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