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每時每刻都在構思如何才能立竿見影地傷害中國——并迫不及待地在創意階段就付諸行動;2、結果是這些看似“精準打擊”的招數,往往像打在棉花上的拳頭,要么力道跑偏,要么反震得自己生疼。
當年他揮著關稅大棒沖進中美貿易戰場時,大概以為加征稅率數字越高,中國就越會“求饒”。可現實是,中國一邊穩扎穩打擴大內需市場,一邊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全球朋友圈——東盟、中東、拉美,一個個自貿協定簽得火熱,美國農產品的份額被南美大豆悄悄填補,高科技產品的缺口則倒逼出國產芯片的加速突圍。關稅清單上的數字還在跳漲,美國農場主卻拿著滯銷的玉米大豆去白宮前抗議,華爾街的股市跟著貿易摩擦節奏反復震蕩,最后特朗普不得不私下給農業州發補貼,把“傷害中國”的成本悄悄轉嫁給了美國納稅人。
他曾得意洋洋地宣稱“讓制造業回流美國”,可喊了四年口號,蘋果的生產線依舊扎根中國,特斯拉反而把上海超級工廠建成了全球出口中心。那些被他逼著遷回美國的企業,要么因為本土勞動力成本太高叫苦不迭,要么因為供應鏈斷裂導致產品質量下降。所謂“傷害中國產業鏈”的盤算,到頭來變成了美國企業的集體頭疼——中國工廠的效率、產業集群的配套能力,不是靠政客一句話就能替代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總愛把“對華強硬”掛在嘴邊,卻在行動上屢屢露出破綻。一邊制裁中國科技企業,一邊又默許自家企業偷偷申請對華出口許可;一邊喊著“脫鉤”,一邊又在佛羅里達的莊園里跟中國企業家討價還價。這種“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的矛盾,恰恰暴露了他所謂“不想傷害”的虛偽——與其說是“不想”,不如說是“做不到”。
中國不是誰想傷害就能傷害的。這片土地上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有14億人的超大市場,更有遇強則強的韌性。特朗普那些急功近利的“傷害方案”,就像試圖用石子堵住江河——或許能激起幾朵浪花,卻擋不住奔涌向前的大勢。當他的“創意”一次次落空,當美國企業因為他的政策損失慘重,當全球市場看穿這套“嘴硬心軟(其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把戲,所謂“不想傷害”的兩層含義,最終只剩下一個現實:逆時代潮流而動的人,從來都只能傷害自己。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