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子
- 本文共2823字,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前言
在中國老百姓的字典里,“扁鵲”倆字早就不是個普通的名字了,而是手到病除的同義詞,是能跟閻王爺搶人的活神仙。
老輩人講他的典故的時候,總說他“望診蔡桓公”,一眼就能看穿病在腠理。民間貼年畫時,經常把他跟華佗、孫思邈排在一塊兒,是醫祖級的存在。
![]()
可誰能想到,當埋在地下兩千年的扁鵲醫書真的挖出來時,他反而從中學歷史教材里消失了?這就是是為什么呢?今天老達子就來跟大家展開聊聊~
從《史記》里走出來的醫祖
如果你上過初中的歷史課,那你對扁鵲的印象大概來自兩個片段:一個是《史記》里扁鵲見齊桓公的典故,另一個是望聞問切四診法的發明者。這些認知像釘子一樣釘在我們的記憶里,因為它們來自正史,來自司馬遷的筆。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是扁鵲最早的官方傳記。司馬遷寫得很詳細:
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時為人舍長(旅館管理員),扁鵲獨奇之,常謹遇之。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扁鵲曰:‘敬諾。’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能看見墻另一邊的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記載,給扁鵲套上了神異的光環:因為服了長桑君的藥,他能透視人體五臟,所以望診成了他的絕活。接下來的故事更精彩:
有個寓言故事是說他過虢國時,救活了死去的虢太子(其實是尸厥,類似休克),被稱為起死回生。
相傳司馬遷用隨俗為變總結扁鵲的醫術:在趙國治婦科病,在周國治五官科,在秦國治兒科,活脫脫一個全科醫生。《史記》說他“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意思就是說:直到現在,天下談論診脈的人,都是從扁鵲開始的。
![]()
司馬遷的筆,把扁鵲從醫生變成了文化符號。戰國末年的《韓非子·喻老》,把扁鵲見桓公寫成了寓言,用來解釋防微杜漸的道理。漢代的《淮南子·修務訓》說扁鵲學醫于長桑君,而天下盡知其巧。
到了明清,河北任丘、山東濟南、河南南陽都建了扁鵲廟,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八(傳說中扁鵲的生日),百姓會抬著扁鵲的神像游行,祈求消災去病。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扁鵲=秦越人=中醫鼻祖是鐵板釘釘的歷史常識。
可直到2013年,天回醫簡的出土,給這個常識砸了個窟窿。
天回醫簡的反戈
天回醫簡的整理工作持續了四年,直到2017年《文物》雜志發布正式報告,學界才發現:這些2000多年前的醫書,和我們認知中的扁鵲醫學,根本不是一回事。
首先出土醫書都是楚地風格的,和齊人秦越人無關。
天回醫簡的內容,主要是脈診、五色診(觀察面部顏色診病)和方劑。其中最核心的《脈書》和《五色脈診》,透露出強烈的楚地醫家的特征。
《脈書》里說脈有五色,黃赤則熱,青白則寒,黑則痛。這種脈象+面色結合的診法,是戰國晚期楚地醫家的特色(楚地巫術盛行,重視望氣);
更關鍵的是,碳14檢測顯示:天回醫簡的抄寫時間是西漢早期(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0年),但內容形成于戰國晚期(公元前300年左右),比《史記》成書(公元前91年)還早了200多年。
這意味著什么?如果扁鵲是齊人秦越人(生活在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那么他的醫術應該是齊地風格,但天回醫簡卻是楚地風格,這兩者實在相差太遠。
![]()
所以在天回醫簡發現后,讓扁鵲是否真有其人成了學界的熱門議題。目前主要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
觀點一:扁鵲是戰國至秦漢醫家的集體筆名
以李學勤(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為代表的疑古派認為:
‘扁鵲’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戰國至秦漢間醫術高明的醫家的統稱,就像‘魯班’不是指某個具體的木匠,而是所有優秀工匠的代稱。《史記》里的‘秦越人’,是司馬遷把多個醫家的事跡‘附會’到一個人身上,目的是讓歷史更‘連貫’。
李學勤的依據,來自出土文獻中的共名現象:比如《睡虎地秦簡》里有田扁鵲(指擅長治農病的醫家),《張家山漢簡》里有里扁鵲(指鄉村醫家),所以扁鵲更像一個職業稱號,而非姓名。
觀點二:扁鵲確有其人,但醫書是弟子整理的
以馬繼興(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主編)為代表的信古派則堅持:
扁鵲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史記》里的‘秦越人’就是他。天回醫簡不是扁鵲親手寫的,而是他的弟子或后學根據他的整理的,所以帶有楚地風格——因為他的弟子可能來自楚國。
馬繼興的證據,是《史記》里的隨俗為變:“扁鵲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他走遍了各國,弟子也來自各地,所以醫書會有不同地域的風格。
這場爭議至今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傳統認知中的扁鵲,不是一個鐵板釘釘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記載+文化附會的混合體。
教材刪除扁鵲
2017年,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刪除扁鵲的消息傳出,網友的反應很激烈:“為什么要刪?扁鵲是中醫的符號啊!”但教材編寫者的理由,其實很理性。
![]()
教育部《中小學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里,有一條核心原則:
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對于史證不足、存在重大學術爭議的人物或事件,暫不納入教材。
而扁鵲的問題,正好撞在了這條底線上:
沒有直接文物證據證明秦越人的存在(所有關于扁鵲的記載,都是二手文獻,沒有出土的扁鵲墓扁鵲印);學術爭議太大(集體筆名還是真實人物,沒有共識)。
對比一下黃帝的例子:黃帝也沒有直接文物證據,但他是華夏人文初祖的文化符號,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考古學文化支撐,所以教材保留了他。而扁鵲的文化符號意義,抵不過歷史真實性的要求,教材要教的是歷史,不是傳說。
2017年,人教版歷史教材主編朱漢國在《歷史教學》雜志上,回應了刪除扁鵲的爭議:
我們刪除扁鵲,不是否定他的文化價值,而是想讓孩子明白:歷史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新證據的出現不斷修正的。今天我們以為‘正確’的歷史,明天可能因為一件出土文物被推翻——這才是歷史最有趣的地方。
朱漢國舉了個例子:“比如以前我們以為‘司母戊鼎’是商王為祭祀母親‘戊’而鑄的,但2011年考古發現,‘司’其實是‘后’(王后),所以改名叫‘后母戊鼎’,歷史就是這樣‘變’的”。
換句話說,教材刪除扁鵲,不是否定扁鵲,而是用扁鵲的消失教孩子歷史的思維:學會質疑,學會看證據,學會接受歷史是動態的。
歷史教育的深層意義
聊到這兒,其實扁鵲被移出教材的爭議,早已經超越了神醫是不是人的問題,它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歷史教育到底要教什么的思考。
我們不妨先回到一個最樸素的問題:“歷史課是用來記故事的嗎?”顯然不是。就像我們學扁鵲,不是為了記住他是神醫還是學派,而是要學會:“當傳說和證據沖突時,該怎么選?當大家都這么說和史料這么寫矛盾時,該信誰?”
![]()
這才是歷史教育最核心的深層意義,它不是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教你一套尋找答案的方法。
1. 幫你打破思維慣性
咱們從小就聽扁鵲能隔墻看內臟,幾乎沒人懷疑,因為大家都這么說書里這么寫。可當馬王堆帛書、張家山漢簡挖出來,證據擺到眼前:這些醫書是不同年代寫的,不可能是一個人寫的,你就不得不承認:原來想當然的神醫,其實是集體的智慧。
歷史教育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幫你打破思維慣性:當你聽到某個人開創了某門學問,會先問有沒有史料證明他一個人完成的?;當你看到某段歷史很傳奇,會先想是不是文學夸張的結果?
就像學扁鵲,不是讓你記住他是學派,而是讓你學會:不迷信權威的說法,不盲從約定俗成的認知,只信能砸實的證據。
2.看懂“人”在歷史里的位置
之前我們說扁鵲是學派,很多人覺得沒意思,神化的神醫多有魅力啊,一群普通醫家有什么好講的?可恰恰是這群普通人,才藏著歷史最真實的溫度。
你有想過嗎?戰國末年的某個深夜,一個郎中在油燈下寫醫書,他可能剛給隔壁村的孕婦治好了產后病,想把藥方記下來傳給徒弟。
馬王堆漢墓的墓主,可能是個信中醫的貴族,他把扁鵲之術的帛書放進墓里,想帶著這份治病的智慧到另一個世界。
這些普通人沒有神的光環,但他們的每一筆、每一句話,都在給中醫搭地基。所以,歷史教育的第二個任務,就是讓你看見歷史里的人,他們不是神,不是圣人,是和你我一樣會累、會試錯、會傳承的普通人。
老達子說
當我們學會接受歷史會變,學會用證據說話,學會區分文化記憶和歷史真實時,我們才算真正讀懂了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