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8 日奇瑞全球創新大會一結束,“1500 公里續航”“鋼釘穿透不起火不爆炸” 的固態電池就刷爆了科技圈。
![]()
而就在幾天前,10 月 16 日央視新聞剛報道我國科學家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 “卡脖子” 難關,三大技術突破讓 100 公斤電池續航有望突破 1000 公里。
一邊是車企拋出的 1500 公里 “王炸”,一邊是科研界的系統性突破,固態電池真要迎來爆發期了?車企口中的 “2027 年量產” 靠譜嗎?畢竟連電池巨頭寧德時代都直言 “量產還早”。
![]()
先看奇瑞這次拋出的硬數據:展示的犀牛 S 全固態電池模組,電芯能量密度達到 600Wh/kg,是目前主流三元鋰電池的兩倍還多。搭載它的電動車理論續航 1500 公里,就算打八折也有 1200 公里,從北京開到上海往返都夠了。更狠的是現場測試 —— 電鉆直接在電池上鉆孔,不僅沒冒煙起火,連連接的車燈都沒滅,還能正常放電。
![]()
這與央視報道的三大科研突破形成了有趣對比。央視詳細拆解了我國科學家解決固態電池核心難題的技術路徑,而這些難題恰恰是所有固態電池走向實用的必經之路。
![]()
第一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寧波材料所開發的 “特殊膠水”—— 碘離子。
![]()
固態電解質硬如陶瓷,金屬鋰電極軟如橡皮泥,兩者貼合后總會出現縫隙,就像陶瓷板粘橡皮泥,界面坑洼會嚴重影響離子傳導效率。而碘離子在電池工作時,會像 “交通警察” 一樣順著電場跑到電極和電解質的接口處,主動吸引通行的鋰離子過來,再像流沙一樣自動流進所有小縫隙、小孔洞,通過這番 “縫縫補補”,電極和電解質就能自己貼得嚴嚴實實,徹底不用依賴笨重的外部加壓裝置。基于這項技術的原型電池,循環充放電數百次后性能依然穩定,相關成果已發表在《自然?可持續發展》上。
第二是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的 “柔性變身術”。傳統固態電池怕摔怕碰,日常變形就可能導致內部結構損壞。
![]()
科學家用聚合材料給電解質打造了一副 “骨架”,讓電池像升級版保鮮膜一樣抗拉耐拽,彎折 2 萬次、擰成麻花狀都完好無損,完全不怕日常使用中的磕碰變形。更關鍵的是,這副 “骨架” 里還加了些 “化學小零件”—— 有的能讓鋰離子跑得更快,有的能額外 “抓” 住更多鋰離子,直接讓電池儲電能力提升 86%。
第三是清華大學的 “氟力加固” 技術。科研團隊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電解質,氟的 “耐高壓本事” 極強,能在電極表面形成一層 “氟化物保護殼”,防止高電壓 “擊穿” 電解質。基于這項技術的 8.96Ah 軟包電池,能量密度達到 604Wh/kg,滿電狀態下經過針刺測試、120℃高溫箱靜置 6 小時測試都不會爆炸,真正實現了安全和續航 “雙在線”,成果已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奇瑞采用的 “原位聚合體系固態電解質”,本質上也是在解決界面接觸問題,通過電解質原位生成實現更緊密的結合,這和中科院物理所用碘離子做 “膠水” 的思路異曲同工。
不過奇瑞宣稱的 600Wh/kg 能量密度,與清華大學實驗室電池 604Wh/kg 的水平幾乎持平,這在尚未進入中試階段的產品中顯得格外突出。
技術上確實有突破,但實驗室里的樣品和量產車能用的電池,差著十萬八千里。
中國汽研首席科學家王芳就點破了關鍵:現在固態電池連離子傳導通道都沒完全搞明白,生產工藝比芯片還復雜。
央視引用的開源證券預測也顯示,固態電池要到 2025 年底才開始小批量裝車試驗,2026-2027 年才進入普遍裝車階段,這和奇瑞的時間表看似吻合,但 “裝車試驗” 與 “規模化量產” 又是兩碼事。
最有意思的是行業態度反差。奇瑞說 2027 年啟動裝車驗證,可寧德時代在半年報電話會上明確表示,固態電池供應鏈成熟至少要 3 年以上,2030 年才有望規模化生產。比亞迪更實在,中試的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才400Wh/kg,CTO 孫華軍直接坦言 “工程化挑戰大到難以想象”。
就連近期有突破的國軒高科,也只是說全固態電池處于中試階段,2GWh 量產線還在設計中。
簡單說,電池廠在算成本算工藝,車企在講概念講未來。
網友的評論倒是一針見血。
有人結合央視新聞和奇瑞事件調侃:“科學家剛靠三大技術突破摸到 1000 公里門檻,車企直接干到 1500,這進度比火箭還快”;
有人算得精明:“現在買電車的都是韭菜吧?等 2027 年再買能多跑一倍路”;
還有人調侃蔚來:“換電站要改賣盒飯了,以后誰還去換電啊”。
更理性的網友戳中要害:“2019 年就有車企說固態電池 2025 年量產,現在不還在吹?”
為啥量產這么難?成本是第一道坎。目前固態電池成本 1200 元 /kWh,是液態鋰電池的 3 倍,裝在車上車價得漲多少?
其次是工藝,硫化物電解質生產要全程真空,一點水分都不能有,生產線比芯片車間還嬌貴。
更關鍵的是標準問題,直到今年 5 月《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才出臺,之前不少車企把半固態電池當全固態的吹。
即便像聚圣科技這樣宣稱 2025 年量產第一代固態電池的企業,其下一代全固態電池也才瞄準 500Wh/kg 目標,比奇瑞現在宣稱的還低 100Wh/kg。
奇瑞自己也留了后手,除了全固態電池,還規劃了半固態電池和大圓柱電池,插混車續航先做到 300 公里過渡。
這其實暴露了行業潛規則:先靠黑科技吸引眼球,穩住消費者等待的耐心,同時慢慢攻克量產難題。畢竟央視報道的科研突破再亮眼,也得經過中試、量產線建設、供應鏈配套等一系列環節,這正是寧德時代等電池廠更為謹慎的原因。
說到底,奇瑞的固態電池更像一張 “技術名片”,證明自己在電池領域能跟比亞迪叫板;
而央視報道的三大科研突破,則是給行業吃下了技術可行性的 “定心丸”。
但對普通消費者來說,與其盼著 1500 公里續航,不如盯著當下的快充技術 —— 比亞迪已經能做到 5 分鐘充 400 公里,這比遙遠的固態電池實在多了。現在能馬上用上的技術,才是真技術。
高贊文章推薦
荷蘭封禁安世中國團隊賬號,不排除緊急情況下切斷系統資金!聞泰回應:不得不采取自救!網友:這是被搶了300多億啊!
楊振寧直言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幫中國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網友:偉大的科學巨匠
黃仁勛自曝英偉達在中國市場跌到0%,難以想象美國政策制定者會認為失去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是一個明智選擇!
小米SU7成都事故后,雷軍首次現身演講!盡顯低調,彈幕很多“雷總好久不見,想你了雷總,雷總加油”
印尼國防部長確認:將采購中國殲-10戰斗機!網友:金杯銀杯不如巴印空戰實戰口碑
英國物理學會主席:中國極有可能成為全球首個核聚變發電的國家!美國已經放棄應對氣候變化
解說激動不已:星艦從4000公里時速剎到瞬間懸停!網友:big膽,致敬雷軍
查理·芒格:除了跟中國開展相對自由的貿易,我們別無選擇,強國更替、中國崛起是自然規律,何必惱火?
美經濟學家薩克斯:美國正試圖損害中國經濟,通過關稅、技術禁令、全面信息戰圍堵中國這些招數,注定失敗!
美媒稱臺積電因芯片含中國稀土,無法向美國出售任何半導體芯片!網友:正當之舉,豈容歪曲
印度出息了!莫迪宣布將派空軍教員赴英國擔任英皇家空軍教練!網友:日不落帝國沒落成這樣了?
特斯拉FSD落地緩慢,馬斯克說是因為中國車企阻撓!網友:全球都驗證了不行,潑臟水給中國第一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