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西部君
國家級都市圈,又上新了。
日前,據吉林省官方披露,《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于今年8月獲得國家發改委復函,并于近日正式出臺。
![]()
長春都市圈,成為繼沈陽都市圈之后,東北地區又一個“國家級都市圈”。同時,這也預示著“國家級都市圈”增加到18個。
至此,全國31個省市中,已有一半多的地區拿到了“國家級都市圈”的入場券。
考慮到目前,還有多個省市正在推進“國家級都市圈”建設,“一省一圈”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01
根據規劃,長春都市圈,是以長春市為中心,聯合聯系緊密的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共同組成,規劃面積約2.9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210萬人。
其經濟總量,占全省的67%,也就是剛好三分之二左右。
此外,長春都市圈的輻射范圍,還進一步延伸至吉林市、四平、遼源市、松原市、梅河口市等其他區域。
![]()
毫不夸張地說,長春都市圈未來就是要以“一圈”之力扛起吉林全省發展的重任。建好長春都市圈,對于吉林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事實上,此前單長春經濟總量占全省的比重就已超過了一半,首位度之高,在全國僅低于銀川。
此外,長春常住人口也接近全省的40%。
![]()
不過,受限于經濟總量、產業結構等多種因素影響,長春市“一城獨大格局比較明顯,但尚未有效形成對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效應”。
因此,長春都市圈的建設,自然也就被寄予了更好帶動全省發展的厚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東北地區,尚未有GDP萬億城市。最接近的是沈陽與大連,截至2024年均已突破9000億。
![]()
長春尚未達到8000億。但這次繼沈陽都市圈后,成為東北第二個國家級都市圈,或預示著長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規劃》就明確:
第一階段至2030年,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總量力爭達到1.35萬億元左右,綜合實力將顯著增強,區域一體化建設取得扎實成效,基本建成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作、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
未來一個階段,東北四座副省級城市及其背后對應的三大省份的競爭,歸根結底可能就是四大都市圈的競爭。
02
在長春之前,全國已批復了17個“國家級都市圈”。
如果再加上板上釘釘的北京、上海、天津,可以說全國31個省市中,三分之二的地方,事實上都進入了“國家級都市圈”時代。
![]()
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這一年也被視為是中國“都市圈元年”,此后各地都市圈的建設、規劃等均進入加速期。
短短數年時間,都市圈就基本上成為了區域發展的“主流”趨勢。
這背后蘊藏著一個巨大的轉向,即過去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已經轉變為都市圈與都市圈之間的競爭。
對此,有人會說,這是不是城市群被代替了?
這里有一個概念需要厘清,都市圈是指以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城市為核心,以1小時交通通勤圈為基本范圍,與周邊城鎮經濟活動聯系緊密、通勤便捷高效、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的同城化地域。
可以發現,它與城市群并不是相互代替的關系,而是兩個不同類型的概念。
很明顯,都市圈的范圍更小,但在內部卻可能有更高效的連接——不管是人口流動、產業分工還是資源整合。
![]()
同時,一個城市群往往擁有多個中心城市,也可以擁有多個都市圈。
但是,都市圈一般只有單核,是真正圍繞一個中心城市展開。
發展都市圈,更具普遍性的意義是,不一定每個省份都有實力打造城市群,但每一個省份起碼都可能圍繞中心城市(一般就默認為省會)建設一個都市圈。
![]()
一如今天我們說到紐約、東京、倫敦、洛杉磯等城市時,往往需要事先區分城市和大都市圈的概念一樣,未來我們觀察一座城市,也可能會越來越習慣以都市圈的標準來看待。
也就是說,對于超大特大城市而言,“城市”的概念正在弱化,以它們為中心的都市圈概念,正在強化。
03
當然,現今中國都市圈的整體發展水平,都還有待提升。
根據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等聯合發布的《2024年中國都市圈綜合競爭力報告》,在上海、珠三角、首都3個大都市圈和廣州、杭州等37個都市圈中,代表最高發展水平的“領先型”都市圈,僅有上海大都市圈。
居于第二檔的“成熟型”都市圈,也只有珠三角、首都2個大都市圈,以及深圳、蘇錫常、杭州、廣州、南京5個都市圈。
![]()
此外,寧波、武漢、成都、合肥等10個都市圈,處于“快速提升”階段。
其余一半以上的都市圈都仍處于“培育型”、“起步型”。如這次獲批的長春都市圈,就屬于“起步型”之列。
這意味著,多數都市圈實際上都還只是一個雛形,即便拿到批復,也可能僅僅只是開始。
當然,這也意味著可觀的增量發展空間。
04
對于大多數省份而言,未來真正的發展活力中心,可能就只有一個都市圈。
這背后有政策原因的推動,也是客觀規律使然。
一方面,圍繞中心城市進行的都市圈建設,將進一步壯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也彌補中心城市自身發展在資源要素和發展空間等方面的不足。
且要注意,都市圈內部的一體化、同城化,主要是通過推動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來實現,而不是依賴過去直接以行政區合并的方式。
如此一來,既能充分彰顯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也能避免“一城獨大”的弊端。
另一方面,這也契合了當前人口、資源要素聚集的大趨勢。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多數省份差不多只剩下省會城市還有人口的擴張潛力,而推進都市圈建設,便于為省域人口的進一步集中,創造更好的條件。
![]()
特別是像吉林省這樣,長春都市圈在人口、經濟體量上都接近甚至超過全省一半以上,“一省一圈”的特征就更為明顯了。
可以說,未來不少省份,都市圈強,全省才能強。這也可以稱之為是“強省會”模式的升級版。
當然,有的省份也同時規劃了多個都市圈。但這種模式,僅對經濟體量大、人口數量多,且同時擁有不止一個高能級城市的省份才成立。
典型如長三角“三省一市”,就規劃了六大都市圈。像江蘇除了南京都市圈,還有蘇錫常都市圈;浙江除了杭州都市圈,還有寧波都市圈。
此外,廣東,真正具備較大影響力的都市圈,也有廣州和深圳。
但必須接受的一點是,對于絕大多數內陸省份而言,都市圈有且只有一個。并且,隨著人口的變化,這一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同時,政策層面關于推動都市圈發展的信號,也越來越明朗。
國務院去年7月印發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
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依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共同發展,培育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
前不久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提出:
穩妥有序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和都市圈同城化發展。
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構建布局合理的現代化城市體系;發展壯大現代化都市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推進同城化發展……
因此,接下來,除了尚未批復的幾大直轄市領銜的都市圈,一些省會城市,如哈爾濱、昆明、南昌、貴陽、蘭州、烏魯木齊等,也或都將有機會獲批都市圈建設。
有人說,“國家級都市圈”數量多了,含金量就打折扣了。
對于這一點要一分為二來看待。
其一,率先批復,一般是對發展水平的認可,當然也意味著搶先獲得更多機遇。
其二,也要看到,都市圈建設是一個整體性的趨勢,每個省份都不容缺席。
從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到發展要素流動、聚集障礙的破除,以及產業的分工協同,再到公共服務的共享等,每個地方都要主動擁抱和適應這種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