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面圖片 加雪球核心交流群 ↑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作者:思想鋼印9999
來源:雪球
競爭—創新倒U型曲線
01什么樣的競爭環境更利于創新
這幾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越來越重視實際問題 , 比如今年獲獎的菲利普 · 阿吉翁和彼得 · 豪伊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 其中的擴展模型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視角 ,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上市公司的競爭格局和企業創新的驅動力。
這個模型源于一個爭論 , 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是企業的創新 , 那到底是壟斷有利于企業創新 , 還是競爭有利于企業創新 ?
持 “ 壟斷有利創新 ” 觀點的是熊彼特 , 認為壟斷企業能創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 并獨享創新帶來的利潤 , 更有驅動力 ;
持 “ 競爭有利創新 ” 觀點的是肯尼斯 · 約瑟夫 · 阿羅 , 他認為競爭環境中 , 創新成功者可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 激勵更大 。
阿吉翁—豪伊特模型是對熊彼特 “ 創造性破壞 ” 的數學化 , 但細化了競爭對創新的影響 , 并提出了下面的“ 競爭—創新倒U型曲線 ”。
![]()
縱坐標是創新能力 , 橫坐標是競爭程度 , 最左側是絕對的壟斷 , 最右側是完全的競爭 。
競爭與創新能力并非線性相關或負相關 , 而是倒U形關系 :
1 、上行 :當競爭變強時 , 創新最初被激發 , 即避免競爭效應
2 、下行 :當競爭過度時 , 創新反而下降 , 即利潤侵蝕效應
3 、峰值 :適度競爭的環境中 , 創新激勵效果最強
這個理論并不復雜 ( 其實是省去了數理論證環節 ) , 但對我們理解上市公司的行業特點 , 幫助很大 , 本文就借助這個模型 , 分析一下互聯網和新能源這兩個行業的龍頭的創新特點 。
02互聯網巨頭的壟斷競爭與創新
曲線左側的完全壟斷型公司 , 歐美在細分行業中很多 , 但中國比較少 , 大公司一般都是行政壟斷 , 比如中國煙草 , 能夠實現自然壟斷的 ,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騰訊在限時通訊行業的壟斷 。
那么 , 這種壟斷地位有沒有影響騰訊的創新能力呢 ?
從某種程度上說 ,騰訊在互聯網巨頭中 , 最不以創新著稱 。騰訊最擅長等其他玩家證明了一種新業務或新產品的潛力后 , 再迅速進入這一市場 , 以自己強大的用戶基數和產品設計能力 , 試圖后來者居上 。
騰訊在很長時間內 , 不但沒有什么創新 , 反而成為創新的阻礙 , 當時每一個互聯網創業者都要面對投資人的問題 : “ 如果騰訊進來了 , 你怎么辦 ? ”
這就是處于曲線右側的完全競爭狀態 , 是中國絕大部分互聯網創始企業的縮影 。
在2014-15年互聯網創業高潮時期 , 每一個創業園區都有大量的 “ 創業老兵 ” , 看到新風口就迅速整出一家新企業 , 創業就是不停找風口 , 找不到就換新風口 , 基本上是大部分互聯網初創企業的縮影 。
這一類企業雖然PPT上都寫滿了創新 , 實際上既沒有資金創新 , 也沒有意愿創新—— 你今天搞出的新東西 , 明天就會被別人抄爛 。
處于適度競爭的環境中的典型企業是阿里巴巴 。
![]()
電商這個賽道 , 阿里份額雖然高 , 但從一開始面臨著京東 、 優品會一類競爭對手 , 還有騰訊百度的威脅進入 , 在曲線上更靠中間的位置 , 所以創新意識也最強 。 從2008年就開始投入云計算和大數據業務 , 在電商業務最鼎盛的2013年成為核心業務 。
無論是云計算 , 還是支付寶 、 余額寶等金融業務 ,既是電商激烈競爭的環境中 “ 逼 ” 出來的創新 , 也是電商龍頭的高利潤 “ 養 ” 出來的創新 。
這些創新的業務 , 也避免了后來 , 阿里電商在遭遇了拼多多崛起 , 支付寶被拆分 , 以及一系列更嚴重的反壟斷打擊后 , 不會像百度一樣被邊緣化 。
這些都驗證了 “ 競爭—創新倒U型曲線 ” 。
當然 , 真實的商業競爭是復雜的 , 比如前面說騰訊不擅長創新 , 其實也不盡然 , 微信這個手機端即時通訊工具 , 屬于非常原創的業務 。
坐擁壟斷者的地位 , 騰訊并沒有完全失去創新能力 , 這與騰訊的業務收入結構有關 。
即時通訊本身是免費的 , 騰訊的收入模式 , 是借助即時通訊的壟斷地位 、 龐大用戶和粘性 , 發展能收費的業務 , 開始主要是游戲和廣告 , 后來多了互聯網金融 ,而這三大業務都是完全競爭的市場 , 微創新一直都在 , 導致企業并沒有失去創新能力 。
在PC互聯網轉向移動互聯網的那幾年 , 其實互聯網巨頭都人人自危 , 如果沒有微信 , 靠著QQ的騰訊 , 可能早就沒落了 。互聯網行業 , 技術隨時在變 , 需求隨時在變 , 并不存在真正的壟斷 , 打敗你的 , 從來都是從另一個賽道來的對手 。
與騰訊類似壟斷地位的是百度的搜索業務 , 但不同的是 , 百度直接以搜索為核心業務收入 , 競爭性很弱 , 而且極度依賴PC互聯網 , 這也導致在 “ 移動化 ” 早期 , 百度的反應不如騰訊敏銳 , 戰略沒有阿里堅定 , 沒有創造出類似微信的完全基于移動端的核心產品 。
百度是在搜索業務已經出現不可逆的下滑趨勢 , 并掉出一線互聯網公司的隊伍后 , 才痛定思痛 , 轉型自動駕駛 , All in人工智能 , 驗證了 “ 競爭—創新倒U型曲線 ” 。
創新的本質是 “ 避免激烈競爭 ” , 壟斷也是 “ 避免激烈競爭 ” , 所以判斷一個企業有沒有失去創新能力 , 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壟斷地位 , 而是心中是否始終保持 “ 對激烈競爭的恐懼意識 ” 。
第二個更能體現這個模式的案例是新能源行業 , 為什么同樣是新能源行業 , 同樣經歷行業的下行周期 , 鋰電池行業龍頭寧德財務能保持增長 , 但光伏行業龍頭財務狀況惡化 ?
03為什么而創新
最簡單的回答 ,寧德時代在 “ 競爭—創新倒U型曲線 ” 中 , 處于中間的位置 , 而光伏的龍頭們 , 大部分處于右側的競爭區域 。
![]()
雖然鋰電池 ( 動力電池 ) 和光伏都屬于新能源產業 , 但它們很多方面都存在根本差異 。
鋰電池位于新能源車和儲能的系統核心環節 , 最終用戶是消費者 , 而光伏設備位于電力生產端的中游制造環節 , 下游是電站 , 而新能源車主對價格的敏感度 , 遠遠低于電站 。
鋰電池是新能源車最核心的系統, 主機廠要從BMS 、 能量密度 、 安全性 、 壽命等多方面進行考慮 , 要與車型適配 ,按客戶需求定制 , 一旦選擇就很難更換。 而光伏發電設備的標準化程度高 , 電站主要考慮發電成本 , 換供應商相對方便 。
鋰電池的下游車企眾多 , 還有儲能需求對沖購車周期的波動 , 而光伏設備幾乎完全依賴幾大電力集團的資本開支 , 導致兩者的現金流特征和周期性強弱有差異 。
這三個特征導致行業最終的集中度完全不同, 鋰動力電池全球CR2超過50% , 而光伏設備全球CR5只有40% 。 寧德時代穩居曲線中端 , 而光伏巨頭雖然市場份額也不低 , 卻只能屈居右側 。
不光是集中度不同 , 光伏的技術特征導致CR5未來仍然有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 而鋰電池后排逆襲的可能性非常小 。
寧德時代的現金流來自車企預付款和回籠快的儲能項目 , 隨客戶需求節奏擴產 , 毛利率穩定在20~25% ,這些財務狀況令寧德時代保持著相對強的研發投入 。
而光伏設備巨頭因為激進擴產 , 資產負債率高企 , 現金流很容易被庫存和應收賬款拖死 , 長期毛利潤率已跌至 5~10% , 生存都是問題 ,研發投入不但少 , 而且短期化 。
當然 , 光伏設備畢竟也是高端制造業 , 創新是必不可少的 , 但在曲線右端的結果是 —— 防御型創新 。
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中 ,創新是為了主動創造差異化甚至完全不同的產品 , 避免激烈的成本競爭, 比如蘋果通過自己獨有的封閉式系統 , 避開安卓系統手機的競爭 , 從而維持高毛利 。
所以創新和壟斷其實是一個概念的兩面 , 是為了創造出一個細分市場 , 并取得這個細分市場的壟斷地位 。
寧德時代的創新是一種典型的熊彼特式的 “ 破壞性創新 ”, 利用新體系 、 新材料 ( 磷酸鐵鋰→鈉電→M3P ) , 自我更新 , 利用創新產品維持毛利潤和現金流 , 不斷再投入 , 強化技術壁壘 , 研發人數2024年超過1.7萬人 , 占總員工約10% , 研發費用率約6~7% , 在這個規模的制造業企業中 , 已經是非常高了 。
而且 , 寧德時代近兩三年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材料或電芯技術上 , 而是已經擴展為 “ 體系級創新 ” —— 在多個層面同時創新 。
在化學體系方面 , 從 “ 單體系領先 ” 轉向 “ 多體系并行 ” , 在M3P體系 、 鈉離子電池 、 固態電池和海綿硅負極技術都有突破或技術儲備 。
在結構設計方面 , 從CTP 到麒麟電池 , 再到探索中的 CTC結構 ( 電池結構與底盤一體化 ) , 已經不是電包結構 , 而是以一體化革命為導向 。
在產業鏈協同方面 , 有上下游材料垂直整合 , 有電池回收再利用的循環體系 , 還有儲能 、 換電與整車協同 。
反觀光伏企業的新技術 , 雖然資本市場時不時來炒一下 , 但并非是熊彼特式的 “ 破壞性創新 ” 。
光伏行業從一出生就在打價格戰 , 所有的創新 , 不管是大尺寸硅片 、 薄片化 、 電池轉換率提升 ,都是為了應對價格戰降本 , 而不是創新一個全新的 、 別人做不了的光伏產品結構 。
這種惡性的生存競爭 , 導致一方面注重研發 , 另一方面 ,研發成功對企業的有利窗口期太短 , 技術擴散極快, 像PERC 、 TOPCon 、 HJT等都是半年內普及 , 無法形成超額利潤的累積 , 也就無法甩開對手 , 無法從曲線右端往左移 , 反而卷入“ 不創新則死 , 越創新越窮 ”的窘境 。
真正的創新研發是為了探索企業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 應該鼓勵失敗 , 但這種降本為目的的研發 , 導致研發失去了獨立性 , 研發成為生產線的附屬( 這又加劇了技術易擴散的特點 ) , 過于短視 , 沒有容錯性 , 最終讓研發也越來越卷 , 加上沒有利潤支持 , 又形成人才流失的惡性循環 。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行業外的原因 , 光伏行業由于得到了地方財政的支持 , 可以低成本融資 , 可以用政策救助 , 導致產能退出機制失靈 , 導致 “ 破壞性創新 ” 這個市場化機制出現“ 破壞不徹底 ” , 最后形成僵尸化競爭。
光伏設備這樣一個中國有巨大優勢的高端制造產品 , 最后落得要國家出面 “ 反內卷 ” 。 所以 , 阿吉翁在后來的研究中 , 把這條曲線應用到宏觀經濟政策上 , 認為產業政策并不是單純的鼓勵競爭 , 而是維持 “ 創新最優競爭區間 ” , 既要反壟斷 , 又要防止過度競爭 。
簡單說, 寧德時代是為了更高的利潤和護城河而創新 , 光伏巨頭則是為了生存而創新; 寧德時代的創新是 “ 市場導向+系統生態 ” , 光伏企業的創新是 “ 設備導向+工藝成本 ” 。
那為什么光伏巨頭走上了與寧德時代完全不同的道路呢 ?
04
創新影響力函數
再回頭看 “ 競爭—創新倒U型曲線 ” , 注意那條向右下方傾斜的虛線 —— 創新影響力函數 , 指某一行業中 , 一次創新對企業利潤或市場地位的影響程度 。
![]()
這個曲線通常是向右下傾斜的 , 越處于壟斷端的企業 , 創新帶來的好處越大 , 越處于競爭端的企業 , 創新帶來的好處越小 。
所以倒U型曲線兩端也并不對稱 ,壟斷型企業總體上創新積極性也更強一些 。
而且現實世界里 , 不存在絕對壟斷的企業 , 卻有絕對競爭的企業 , 所以在傳統的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中 ,寧可相信偏壟斷端企業逃避創新的穩定利潤 , 也不能輕易投入偏競爭端企業的積極創新的業務 。
創新影響力函數在行業投資中是一個重要的判斷依據 ,不同行業的創新影響力函數可能差別很大 :
在壟斷或集中度高的行業中 , 創新的邊際影響較大, 前面說過的互聯網行業的例子 , 即時通訊的創新影響力函數可能非常之大 , 騰訊只要小小的創新 , 就能帶來巨大的收益 。
相反 ,競爭激烈 、 產品差異化小的行業中 , 單次創新帶來的利潤提升有限, 因為同行很快會模仿或壓價 ; 成熟 、 技術標準固化的行業 , 創新帶來的 “ 躍遷 ” 空間也越小 。
鋰電池存在多環節協同 , 一次創新能帶來兩到三年的成本優勢或性能溢價, 創新一旦領先 , 別人短期難追 , 優勢一旦擴大 , 地位就無法動搖 ; 而光伏技術相對標準化 , 單環節創新容易被復制 ,創新成果易擴散 , 由此帶來的成分優勢在一年內就會喪失 。
鋰電行業的 “ 創新影響力函數 ” 更陡 , 企業容易通過創新從右端向左移 , 而光伏行業的 “ 創新影響力函數 ” 更平緩 , 企業不容易通過創新從右端向左移 。
所以 , 非不為也 , 而是不能 , 這跟前面說的兩個行業的差異有關 。 寧德時代并不會比其他行業龍頭的管理創新能力強多少 , 只是它眼光好運氣好 , 一開始選擇了一個“ 創新影響力函數 ” 更陡的行業 。
選股的第一步就是選行業 , 作為成長股的長線投資者 , 一開始也應該關注該行業是否擁有更陡的 “ 創新影響力函數 ” , 這是 “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 和 “ 早起的蟲兒被鳥吃 ” 的區別 。
雪球三分法是雪球基于“長期投資+資產配置”推出的配置理念,通過資產分散、市場分散、時機分散這三大分散進行長期投資,從而實現投資收益來源多元化和風險分散化。點擊下方圖片立即領取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