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頭條
圖:用于商業規模的盆栽果樹。(薩迪·杜里亞特莫供圖)
![]()
雅加達,10月18日(安塔拉通訊社)——印度尼西亞部分地區位于赤道,因此其氣候適宜全年水果生產。
如果從西向東劃一條線,印度尼西亞的領土長度可達5120公里。這導致每個地區的水果季節各不相同。特定地區的榴蓮果實確實每年只收獲一次。然而,全國范圍內的收獲是持續不斷的。
特別是像香蕉、椰子、木瓜、菠蘿和蛇皮果等單莖果樹,全年都可收獲。
從沿海到山區的各種土壤,從炎熱到涼爽的氣候,從干燥到濕潤的季節,都有利于各種水果的種植。
例如,加里曼丹島是水果多樣性的中心,仍然蘊藏著許多未知的水果物種潛力,有待進一步探索和開發。
在印度尼西亞,大約有40種水果具有商業價值,而其他數百種水果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天氣條件會影響水果的收獲時間、質量和數量。對優質水果的需求非常高,但產量和規模仍然不足。
現代水果市場要求全年持續供應。然而,在收獲高峰期,會出現生產過剩的情況。其結果是市場無法吸收,價格下跌。
另一個障礙是在收獲季節的收獲后處理。由于水果處理不當而造成的損失占水果總產量的20%至60%,從農民、零售商到最終消費者都是如此。
據中央統計局數據,過去四年(2021年至2024年)榴蓮產量達到670萬噸。其中,2021年為1353037噸,2022年為1582171噸,2023年為1852045噸,2024年為1981486噸。
中央統計局還記錄,在同一時期,其他商業水果的產量分別為:鱷梨340萬噸,香蕉3700萬噸,芒果1270萬噸,蛇皮果670萬噸,山竹140萬噸。
三大群體
據熱帶水果專家穆罕默德·禮薩·蒂爾塔維納塔博士(Mohammad Reza Tirtawinata)于10月15日在東爪哇省瑪都市微笑世界酒店舉行的國際園藝研討會上稱,印度尼西亞可持續的水果發展和生產計劃理想情況下應涉及三方,即小農戶、果園和種質資源庫。
小農戶和小型農場主專注于修剪和改良現有果樹。他們努力提高周邊環境的水果生產力和質量,禮薩在由布拉維賈亞大學農學院和印度尼西亞園藝協會(Perhorti)舉辦的研討會上表示。
此外,農民還利用當地可用的資源和技術。在兩到三年內,他們通過收獲質量更好的水果來增加收入。
在農村地區,有富含本地果樹且自然生長的果園。這些本地果樹品種未被識別,質量低,產量低,市場價值低。
對于農民來說,采用樹冠頂部嫁接法(top-working,簡稱TW)對這些樹進行改造。原則上,頂部嫁接是一種植物嫁接技術,通過將優良品種的接穗插入到樹的下部主干上。這些接穗日后將成為上部主干。
“頂部嫁接是將不具生產力的樹通過重新嫁接樹冠,使用新的商業品種,利用現有的下部主干,轉變為具有生產力的樹的過程,”禮薩說。
頂部嫁接的目的是在更短的時間內將生產力低或質量差的植物品種替換為更優良的品種。因此,可以在不砍伐樹木的情況下,更短時間地提高水果收獲的價值。
本地果樹自然生長,能夠在不利的環境條件下生存。采用TW方法后,這些樹無需密集護理即可生存。
據禮薩稱,頂部嫁接后的樹結果速度遠快于種植嫁接苗。TW周圍的植被必須得到控制,以避免營養、水分和陽光的競爭。
第二類群體是果園和商業果園,它們專注于盆栽果樹(tabulampot)。
它們投資于最新的水果種植技術,如物聯網(IoT)和良好農業規范,以實現全年水果收獲,從而確保水果供應。這些投資同時提高了水果的產量和質量。
果園可以采取的另一項措施是盆栽果樹種植,特別是對于果實較小(小于1公斤)的樹,而果實較大(大于1公斤)的樹則最好種植在田間。
盆栽果樹種植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可全年生產高質量水果。在容器中種植以限制根系的野生生長并管理樹冠。
種植容器或花盆使用容量為150至200升的種植袋,材料為防水布,或理想情況下使用氣動花盆。
禮薩說,采用盆栽果樹種植系統的農民更容易控制結果。這可以防止同時結果。
在有限的種植介質中,盆栽植物結果相對容易。原因是根系區域有限,僅在盆內,因此從根部運輸養分更加優化和迅速。
在另一個場合,禮薩將盆中植物的較短根系比作“簡化官僚作風”。
這就是為什么植物容易結出高質量乃至優質水果的原因。盆栽植物的結果控制使得全年都有水果供應。市場上水果供應的穩定也導致了價格的穩定。
種質資源
與露天種植果樹相比,盆栽果樹種植系統需要更高的投資。這是因為農民需要花盆或種植袋以及培養基等材料。
種植袋可使用5至6年。然而,據禮薩稱,盆栽果樹種植產出的水果質量高,收獲時間恰當,且產量足以滿足市場需求。
在成熟度達到80%至90%時收獲水果,以獲得均勻且高質量的水果。
種植盆栽果樹的果園瞄準新鮮水果市場和餐桌水果消費者。商業果園則瞄準出口市場和水果加工行業。
由于盆栽果樹種植占地面積小,因此適合自助采摘農業旅游園。越來越多的稀有水果物種因其非商業價值而不斷增多。
由于油棕種植園的擴張和樹木砍伐,森林中的許多水果物種數量正在下降。果樹還具有環境平衡功能,如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和防止滑坡。
此外,還有一些果樹是小動物如鳥類、松鼠、蝙蝠和蜜蜂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因此,必須保護這些物種。
保護方式包括在公園、自然保護區、政府辦公室/機構開放空間、工廠或工業綠色區域、物業綠色空間和私人收藏家花園中種植。第三類群體,即果樹種質資源群體,專注于保護工作。
他們收集稀有且未被充分利用的本地果樹,并進行遷地保護。
此外,他們還在可用的露天土地上種植各種物種,以使其綠化和環保。種質資源收藏有助于培育優良品種。
作者:薩迪·杜里亞特莫博士(Dr. Sardi Duryatmo),印度尼西亞園藝協會第三主席。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