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樹:老大難做
有投資人指出,今年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元年,如果沒有商業化量產能力和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的,就不看了。
這話倒也不夸張,目前的頭部和中腰部選手要么早早備戰上市,要么多個大訂單在手,資本正在從“押注通用技術”轉向“布局實體應用場景”。
有實力的選手比如宇樹可以直接通過創業板,但其他選手就沒這么容易了,要么選擇港股市場要么考慮“借殼”。港股雖然門檻相對較低,但近些年也有所升高。
![]()
所以今年以來我們看到不少機器人公司拿到了訂單。優必選官方表示,截止目前,其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已獲得近5億元合同,部分訂單將于2025年內完成交付。10月16日,智元機器人舉行線上直播發布會,正式發布新一代工業級交互式具身作業機器人智元精靈 G2。據悉,目前,精靈G2已獲數億元訂單,并已開啟首批商用交付。
樂聚機器人在7月下旬宣布獲得8295萬元訂單;眾擎機器人與多倫多科技簽訂戰略合作,約定三年內采購規模不少于2000臺;松延動力N2總訂單量累計突破2500臺。銀河通用解決方案已開始規模化落地,今年將應用千臺左右。基本上今年還能獲得融資的機器人企業,多少都會有幾百臺上千臺級別的合作訂單,商業化跑起來的訴求可以說是第一位。
據天眼查的統計數據,宇樹今年截至目前中標了25個公開采購項目,已經接近了2024年全年32次的中標訂單總量。從中標數量來看,宇樹科技獨占鰲頭,以7次直接中標位居第一。并且,在很多由集成商中標的項目中,宇樹科技的機器人也作為標準設備被集成入內,成為方案的一部分。
毫無疑問宇樹仍然是行業老大,但針對宇樹的拷問和質疑越來越多。
作為行業領軍企業怎么能夠不在機器人“大腦”和“靈巧手”方面領先呢?以國企和高校訂單為主的宇樹是否能夠代表商業化的未來?馬斯克的擎天柱(Optimus)機器人每次出現要么驚艷全場,要么在機器人產業鏈中帶來足夠的驚喜,拓展行業的邊界和高度,而宇樹又帶來了什么?
當宇樹科技進入IPO進程,“行業有泡沫” 的聲音在業內此起彼伏,甚至有人當面追問王興興對估值的看法。他的回應直接且篤定:“從未來看現在是沒有泡沫的。” 若對照同期海外估值水平,這番判斷并非亂說,不久前Figure 完成C輪融資后,估值飆升至39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2700億元),反觀國內頭部機器人廠商,即便身處第一梯隊,百億級估值與之相比,反倒顯得格外 “保守”。
市場希望宇樹能夠拿出一些眼前一亮的東西,迅速催化行業打破外界對于機器人行業的質疑。有行業人士認為,宇樹缺乏核心壁壘,最多是運動算法相對強一些,并且產品缺乏應用場景。今年二月份,一度還傳出過有投資機構按照上輪估值急售宇樹科技股權的消息。
這種看法并非空穴來風,智元機器人一年的大模型研發投入接近4~5 億元,而宇樹過去三年的研發支出總額大約3.5 億,其中80% 用在硬件上,算法投入不足總額的20%。
![]()
雖然今年以來宇樹推出了自己的UnifoLM-WMA-0世界模型-動作架構,但跟當前主流的VLA(視覺—語言—動作感知智能)架構頗有些格格不入。王興興甚至直言批評VLA不會是出路,當前VLA模型在真實世界交互中的數據質量和數量均不足,即使輔以強化學習(VLA+RL),仍難以實現高效收斂,導致訓練成本高企,難以實現通用性任務的突破。
從長遠來看,四足機器人的天花板畢竟很有限,而在人形機器人方面,雖然宇樹在硬件性能、成本控制、量產能力上明顯領先,但在AI模型研發上相對保守,而AI模型競爭又是日新月異不計投入的,這樣的宇樹如何擔當行業老大哥的責任?
當下的宇樹正面一點看可以說是“務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過于保守”。宇樹似乎早就準備好了上市的路徑,在產品研發階段就開始考慮單價和利潤率的問題,這樣做也不能說就不對。如果接下來面臨的是行業泡沫破裂,那宇樹就是有先見之明,如果接下來研發大爆發進入新的階段,以宇樹目前的投入很有可能會跟不上。
宇樹對手Figure,估值2700億元
01、Figure 03驚艷全場
,時長00:14
當地時間10月9日,美國人形機器人Figure AI正式發布旗下第三代人形機器人Figure 03。在上個月剛剛完成10億美元C輪融資的Figure,已經憑借390億美元(約2700億元人民幣)的投后估值成為了目前全球范圍內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企業。相較于前兩代人形機器人,Figure 03在外形、結構設計、能源管理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區別。
外觀上,Figure 03和前兩代機器人最大的不同是,Figure 03穿上了衣服。根據Figure發布的視頻,新一代的產品被灰色織物覆蓋,隱藏了內部的電纜和機械架構。視頻中,Figure 03展現了五套左右的不同“穿搭”,相比前兩代機器人更具“活人感”一些。
Figure公司強調:“公司對家用市場的關注,絲毫不削弱Figure 03在商用市場的潛力,通過解決家庭環境的多變性和難處理性,Figure正在開發一款能夠勝任各類工作的通用性產品。”
Figure 03還被官方明確標注 “為大規模應用設計”,其BotQ產線已具備年產10萬臺的能力。看上去距離落地就只剩下量產了。但真的會有這么順利嗎?
02 又是一次超前宣傳
挪威機器人企業1X Technologies的創始人Bernt Bornich轉發了Brett Adcock(Figure CEO)的推送,并表示:“模仿仍是最真誠的奉承,品味難以偽造”。在Bernt Bornich轉發的內容中,織物布料覆蓋住了機器人的機械外表,和1XTechnologies在去年8月份推出的機器人Neo思路有些相似,意指抄襲自家產品。
抄襲可以說是“心有靈犀”,倒也算不上太大問題。更大的問題,Figure機器人過于神秘,外界難以判斷其真實進度。
畢竟這么長時間,Figure都沒有一款真正的產品做過線下實體展示,大家所有了解的信息都只能通過官方發出的demo視頻。面對網友的搖操質疑,Figure CEO直接下場喊話:“視頻中沒有任何動作是遙控的。”
有記者見證了 Figure 03 成功將物品放入洗碗機,清理桌面雜物。不過,疊T恤依舊還是不行,這也是當下人形機器人的通病,盡管 demo 很精彩,但離“全自主家務機器人”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
在接受 TIME 的采訪時,Adcock 自己也承認:“我們希望這臺機器人能在你家中自主完成大多數任務,全天候工作。我們還沒做到這一點。我們認為 2026 年可以實現,但這需要巨大努力。”
Figure被質疑“名不副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今年4月初《財富》雜志就曾“質疑其與寶馬公司的合作”,存在嚴重夸大乃至虛假宣傳。截至今年三月,Figure的人形機器人只在非生產時段進行簡單的零件搬運訓練,主要承擔的工作是“用雙手從物流集裝箱中拾取零件,并將其放置在一個夾具上”。
![]()
對此,Brett Adcock則表達了自己的憤怒,表示要起訴《財富》雜志和報道記者,對Figure產生不利的影響。
《財富》的這篇報道,從后續來看并沒有對Figure產生過多影響,因為行業普遍存在“輿論先行,邊做邊測”的問題,乃至馬斯克的Optimus都有這樣的情況。
目前有報道,特斯拉Optimus項目也已遭遇波折,原定2025年5000臺量產目標一直傳出或將被迫延期的消息。據悉暫停的主要原因是硬件問題尚未解決,包括關節電機過熱、靈巧手載重能力不足、電池續航能力不足等。
除了硬件之外,更難的是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商業模式很難跑通。因為人形機器人在A企業定制的人形機器人工作方案,未必適合B企業,導致人形機器人產品缺乏標準化生產運作,令企業投入產出比相對較低。此外,還有數據孤島效應大”(設備獨立工作以及工序間數據互不流通),數據難以出廠等問題。
家庭場景是萬億美元市場沒錯,但更寬泛和非標的需求也足以勸退諸多初創機器人企業。掃地機器人行業是一個有著幾十年歷史的悠久行業,目前仍然存在著感知能力有限,物品識別時有錯誤發生。有了VLA模型的家用機器人能好上不少,但是也做不到100%理解任務指令,任務泛化能力差,所以Adcock才會認為到了2026年Figure才有可能實現完成多數任務。
真實訂單真的很重要嗎
中外目前的知名機器人企業都存在著特定客戶的問題,要么是高校,要么是有投資合作關系的企業。
除了宇樹之外,加速進化、星海圖等機器人企業也在高校與科研院所頻頻現身,例如加速進化的機器人成為RoboCup高校隊伍的“標配”,星海圖的機器人成為李飛飛團隊的“座上賓”。
10月,Optimus人形機器人出席迪士尼電影《創:戰神》首映禮的視頻。在視頻中,Optimus表演功夫,與影星杰瑞德?萊托同框切磋。更早一些,Optimus還跳起各類調皮舞蹈。
![]()
優必選的Walker S人形機器人,在蔚來合肥基地中主要進行的是門鎖檢查、座椅安全帶檢測等任務,亞馬遜和DHL等國際企業也在測試人形機器人用于倉儲揀選。智元機器人通過與富臨精工、中移信息、藍思科技等上市公司合資建廠,投資產業鏈企業。這些應用場景仍以試點或小規模部署為主,覆蓋的行業和任務類型有限,遠未達到“遍地開花”的程度。
這類需求也一直被斥責為“偽需求”,并非產業真實需求,屬于被喂養和補貼出來的需求。
這類問題首先會被擺在宇樹面前,面對這類疑問,王興興沒有回避,反而主動界定科研需求的價值。王興興表示“以宇樹科技為代表研發的教育端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產品等已走進全球近千所高校,并產生3000多篇卓越技術論文”。
客觀來說,每次基礎科技變革,都離不開官方背景的長期資本投入。日本機器人產業的崛起就離不開政府和巨頭企業的早期支持。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通過專項基金、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機器人研發和應用,川崎重工、安川電機等巨頭紛紛布局,最終使日本成為當時全球工業機器人強國。美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是如此。早期來自國防部的訂單為半導體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市場需求和技術迭代機會,幫助它們度過研發投入大、商業應用不確定的高風險階段。
客觀來說截至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依然停留在“試點”“POC驗證”“正在跑起來”等模糊表述。真正能穩定運行、創造可觀商業價值的人形機器人,或許仍未出現。
但邁出實驗室走向具體應用場景,仍然值得贊美。因為沒有大量客戶使用,就難以產生真實數據和各種反饋,產品迭代往往也會脫離實際,恐怕很難形成真正的商業飛輪循環。
正如麥高證券在4月份發布的一份研報中所指出的,正是因為國內機器人行業足夠熱門有大量資金關注,中國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才能實現系統性突破,僅少數高端芯片尚存進口依賴。當電機、傳感器、靈巧手等一些難點硬件可以標準化通用化之后,只需要等待機器人行業的奇點出現,爆發那就是早晚的事。
寫在最后
有媒體指出,現在做手機、做屏幕、賣白酒的、做汽車的都在扎堆造機器人,機器人的門檻已經低到“誰都能干了”。
這樣一幕場景,過去在手機和汽車行業都輪番上演,這并非是手機和汽車行業技術含量低的問題,而是國內產業鏈高度成熟,產業鏈企業已經可以獨立完成關鍵的“眼睛”和“身體”研發,當標準化之后賣給誰區別就很小了。
機器人行業目前還是存在共識的,那就是機器人的“大腦”才是價值的80%,至于怎么實現爭議頗大,無論是端到端還是VLA還是別的架構,都還沒有展現出巨大的優勢,現在去討論宇樹還是智元更領先,意義不是很大。
參考資料:
“爆單”的人形機器人 來源:科創板日報
一場誰都能干的全民運動 來源:經濟觀察報
他們都說:王興興說錯了 來源:九千光年
我們需不需要一個會用洗衣機的機器人 來源:硅谷AI見聞
王興興對手,估值2700億 來源:投資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