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中國味道已經征服全日本了?
現在站在你面前的,是日本“當紅炸子雞”,AKA“餐飲界的大熊貓”。
壽喜燒、生魚片、天婦羅、烤鰻魚……這些經典日料,都是圖一樂,要說“正宗日料”,還得是我們中國的——麻辣燙。
聽我的,如果媽媽再因為你吃麻辣燙叨叨個沒完,你就把這張截圖甩給她看:在日本,麻辣燙是藥膳!
![]()
●日本人認為麻辣燙里20多種香料制成的辣油有藥膳成分。圖片來源:東海電視臺新聞
以前咱中國人管它叫“垃圾食品”,到了日本搖身一變成了“健康輕食”,有人做輪椅都要趕去排隊。
但是,麻辣燙的爆火,換在別的國家我都可以理解,唯獨在日本讓人覺得有些時空錯亂。
不妨在腦海中默念大眾熟悉的日料,有幾個是帶麻還帶辣的?
通常一個自詡“吃辣達人”的日本人,其最高程度也就是個廣東人水平。大概吃壽司蘸芥末時多擠一管子,或者多來幾勺麻婆豆腐,就已經算是超常發揮。
要是讓他們嘗試國內正常辣度級別的麻辣燙,大概會邊吃邊流眼淚吧,只是不知道是好吃得想哭,還是被辣得想哭……
那么問題來了,不愛吃辣的日本人,到底是怎么被中國麻辣燙迷得神魂顛倒的?
![]()
●圖片來源:Tik Tok
![]()
全日本都在排隊:
麻辣燙火得到底有多離譜?
在日本,麻辣燙有多火爆?
前段時間,根據日本富士電視臺報道,東京氣溫連續九天刷新歷史最高紀錄,最高溫度達到40℃以上。
然而,這樣的酷暑天氣,人們不是待在家里吹空調,反而在麻辣燙店排起了長隊……
正應了老祖宗的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吃喝面前,人人平等。
可在日本,想吃上一口正宗的中國麻辣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看看麻辣燙門口大排長龍的日本人吧,哪個不是為了這一口,不惜冒著中暑的風險,在門外苦等半個鐘頭。
![]()
●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如果你認為他們只是好奇前來嘗鮮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排隊的大部分人都是超級熟客,嗜麻辣燙如命,一天不吃,渾身難受。
![]()
●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日本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都是有關麻辣燙的視頻,百萬粉絲的博主爭相探店,各路明星捧場,甚至轟動了日本當地電視臺,專門派記者去店里探訪。
不論是素人還是記者,品嘗過麻辣燙之后,通常只有一個表情:

●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配合上攝像機恰到好處的變焦,記者驚恐地瞪大了雙眼,嘴里不忘念叨著臺詞:“藥膳的香氣在舌尖彌漫開來,湯底雖然微辣微麻,但入口卻頗為醇厚……”
再加上點金光、流幾滴眼淚,就可以放在《中華小當家》里當素材了。
池袋一家麻辣燙店主稱,開業初期,店內的顧客中大多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而如今日本食客的比例已達90%,其中大部分是年輕時髦的“櫻花妹”。
麻辣燙在日本的爆火,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DIY菜品,雖然咱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這種點菜方式,但在日本,從來沒有一家店能讓他們如此自在地“做自己”。
二是日本獨特的合群文化賦予了麻辣燙一層“社交屬性”,一個人去吃麻辣燙,其余人為了合群,通常也會跟著嘗試,先吃帶動后吃,最后全部淪陷在麻辣燙的美味之下。
![]()
●圖片來源:第一電視臺新聞
更重要的原因,是日本麻辣燙湯底融合了辣椒、花椒等20多種香料,被當地人尊稱為“十全大補湯”,再搭配上新鮮的蔬菜,使得他們堅信——多吃麻辣燙一定可以減肥……
當然,麻辣燙中排名亦有高低,如果要選出日本最火爆的麻辣燙品牌,無疑是我們最熟悉的楊國福麻辣燙。
“在中國基礎,在日本就不基礎。”
下班、放學,吃一口楊國福,已經成為大部分“櫻花妹”的潮流生活方式。
![]()
●圖片來源:TBS新聞
要知道,在日本楊國福麻辣燙的價格可謂拳打肯德基,腳踢星巴克。
100g價格高達400日元(約19元人民幣),隨便點點都要2000日元起步(約95元人民幣)。
國內價格算“價格刺客”的話,日本絕對稱得上是“價格屠夫”。
![]()
●隨便夾點菜就要1300日元
但高昂的客單價并沒有澆滅日本人的熱情,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中午十一點才開門的楊國福麻辣燙,早有人提前在門口排成長隊,看這排隊架勢,不說還以為在搶iPhone17呢,但招牌上那明晃晃的招牌,又告訴你——這分明就是你家樓下那不溫不火的楊國福……
![]()
不得不承認,在征服日本人這方面,楊國福麻辣燙絕對是專業的。
當然,楊國福麻辣燙在日本掀起麻辣風暴,靠的不僅僅是一鍋熱湯和幾味香料——背后真正推動這一切的,是那個把街邊小吃做成品牌連鎖的男人:楊國福。
![]()
●楊國福
![]()
地下室“熬”出個餐飲巨頭
楊國福的第一鍋麻辣燙底料,是在哈爾濱永和街奮斗路的地下室完成的。
他用電飯鍋熬了鍋豆瓣醬,配上些草藥、辣椒、香料,拿去給朋友品嘗。
“齁咸。”
“你這能吃嗎?”
這是楊國福得到的第一個評價,他不甘心,又研究了3年,立志做不出好吃的底料絕不上桌。
2003年,在扔掉了價值幾萬元的底料后,第一家“楊記麻辣燙”終于開業了,門店簡陋、招牌破舊,店里的桌子、椅子吱吱作響,但擋不住生意火爆。第一天就賣了300多元,不到三個月,門店日均銷售額已有三四千元之多。
![]()
●楊國福麻辣燙的前身楊記麻辣燙,圖片來源:楊國福集團
要知道,在當時店里的服務員一個月的工資,也不過200多元。
生意越做越大,自然而然地,楊國福開始琢磨帶領麻辣燙駛向更遠的藍海。
當時,麻辣燙沒有固定的門店,在大眾的眼里,它就是一種街頭解饞的小吃。
若是有人說要把麻辣燙做成連鎖生意,那一定會被認為腦袋秀逗了。
但楊國福不這么想:如果底料穩定,流程可控,麻辣燙為啥不能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成為世界級的連鎖品牌?
2007年,楊國福正式將“楊記麻辣燙”更名為“楊國福麻辣燙”,開啟加盟之路。
“用本名,意味著我必須負起責任,加盟商一旦犯錯,別人罵的就是我楊國福本人,其實這也是一件好事。”
靠著客流高,成本低的優勢,楊國福很快吸引了幾百個加盟商,逐漸走出東三省,走向一線城市。
此后,楊國福不斷優化加盟流程,建立標準化食品加工廠,還提出了重要的“快餐式麻辣燙”的概念,讓稱重式麻辣燙走向了大眾視野。
但與此同時,品牌化也帶來了價格的全面飆升。
隨便夾點肉、來點豆制品,結賬動輒五六十元,社恐人連“不要這個”都不好意思說出口,只能結賬時捂著錢包默默肉疼。
![]()
●圖片來源:小紅書
曾經的20元吃到飽,到現在20元只能看見湯底,麻辣燙一度與雪糕、麻辣香鍋、話梅并稱“天價刺客”,打工人見之無不聞風喪膽。
同時,國內的麻辣燙市場也逐漸趨于飽和。從2023年的13.8萬家至2025年1月的15萬家可以看出,國內麻辣燙市場的增長明顯放緩。
![]()
●麻辣燙門店起伏變化。圖片來源:紅餐網
楊國福早早想清楚了一件事——麻辣燙,不可能只是中國的麻辣燙。
![]()
國內愛答不理,國外高攀不起:
為什么國外越貴越火?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很多時候,一些看似無解的困局,換個角度、轉個方向,也許就有另一番天地,麻辣燙出海便是如此。
從2015年開始,楊國福便悄悄啟動了“出海計劃”,先是在加拿大試水,接著進軍新加坡、澳大利亞,再一路殺進了日本、韓國,甚至遠赴迪拜、巴黎。
近兩年,他把國際部門交給兒子楊興宇打理,正式組建起系統化的海外團隊。
楊興宇接手后,這碗簡單的麻辣燙,煮出了匪夷所思的“冰火兩重天”。
在國內,它是“價格刺客榜”常客,但在國外它搖身一變成了高級輕食、都市養生餐。
從口味上來說,國內和國外并無區別。
依舊是麻辣、番茄、牛骨湯、干拌這四種湯底。湯底、核心調料及標準化食材也是食材通過自有的供應鏈體系從國內運輸過去的。
從價格上來說,國外甚至比國內更貴。
拿歐洲舉例,楊國福的平均客單價在20-25歐元(約180-200元人民幣),而麥當勞、肯德基的一個套餐大概只在10歐。
可以看到,楊國福麻辣燙在國外走的不是低端路線,甚至對比國內算是踩在了“輕奢”的門檻上。
![]()
●歐洲人流行來楊國福麻辣燙過生日。圖片來源:楊國福集團
可高昂的價格并沒有阻止老外對它愛得死去活來,反而幾乎是開一家,火一家。
問題是,為啥在國內打工人被它的價格刺得肉痛,老外卻甘愿掏空錢包呢?
原因其實簡單。
楊國福賺的是文化溢價的錢。
這個邏輯其實和日料出海如出一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人天天排隊的壽司郎。
壽司在日本是家常便飯,到了中國就有一層天然的濾鏡,變成了文化象征、異國風味。
換句話說,楊國福不光是在海外賣出一碗麻辣燙,而是用“藥膳”“養生”“中草藥”的概念,賦予中餐更高的“文化附加值”。
截至目前,楊國福麻辣燙擁有近7000家門店,其中海外門店近200家,覆蓋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日本,它是神奇的“養生圣湯”;
在鹿特丹,它是被媒體盛贊的“自選奇跡”,讓荷蘭人第一次愛上“吃辣”;
![]()
●荷蘭國家日報報道。圖片來源:楊國福集團
在杜塞爾多夫,它是被萊茵郵報反復報道的“東方熱潮”,是德國人餐桌上的新寵;
![]()
●柏林門店。圖片來源:楊國福集團
在塞爾維亞,它是跨越語言的“美食名片”,讓巴爾干半島也開始念起“麻辣燙”三字;
![]()
●塞爾維亞門店。圖片來源:楊國福集團
在海外,它是無數華人心中那口熟悉的鄉愁,是更多外國人眼中中國小吃的代表。
現在的楊國福麻辣燙,已經不是一碗湯那么簡單了,而是蘊含著中餐出海的一場浩浩蕩蕩的品牌覺醒。
![]()
中餐出海,百舸爭流
過去幾十年,中國美食還海外并無一席之地,大多困于唐人街的巷子里,做的也都是國人的生意。
北京烤鴨、宮保雞丁、左宗棠雞,這些中國美食在美國和歐洲家喻戶曉,卻很難看到一家像樣的中餐連鎖品牌,說到底,走出去的只是一個“形”而沒有“魂”。
但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的崛起,不少中國美食正在集體經歷一場的出海浪潮,而楊國福麻辣燙,只是其中的一艘旗艦。
山西賣油郎開的鼎泰豐,靠賣小籠包,在全球開出182家門店,被《紐約時報》評出“世界十大美食餐廳”。
在美國商場,能經常看到老外拎著鼎泰豐的袋子逛街,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種高級。
![]()
●鼎泰豐迪拜店的火爆場面。圖片來源:迪拜人
重慶妹子劉梅,把“劉一手火鍋”推向海外,在全球開了1500多家門店。
她說:“就像當年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時受到大家追捧一樣,我希望劉一手也能成為外國人爭相追捧的對象。”
![]()
●紐約一家劉一手火鍋門店
還有國人最熟悉的沙縣小吃,也在不知不覺中悄悄風靡中東,就連沙特王室成員都前來捧場。
更多的,蜜雪冰城、衛龍辣條、艾雪,一個又一個中國美食品牌在國外成為老外心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們心中懷揣的出海信念,大多與楊國福一樣,就是走出去,為四海的游子、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的華人盛住對祖國的思念之情,為中華美食走向世界并發揚光大而努力。
這種改變,不只是商業上的升級,更是文化輸出的一次正名——以前是“人找中餐”,現在是“中餐走出去找人”。
放眼望去,中餐出海的浪潮越推越高。
而這股浪潮背后的,不只是楊國福,更是一代中國餐飲人,正在用中華美食叩開世界的大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