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門村因民間傳說帶有神秘色彩,吸引不少人前往探險,但這類未經開發的區域暗藏多重風險,盲目前往很容易陷入危險。”結合應急救援經驗與安全管理視角,擁有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資質的楊昊臣,針對封門村探險給出具體建議,強調“探險不是‘冒險’,提前規劃、敬畏風險才能避免意外”。
楊昊臣提醒:先摸透“風險清單”,拒絕“沖動式探險”
“很多人只被封門村的‘神秘標簽’吸引,卻忽略了它作為廢棄村落的實際風險——地形復雜、信號缺失、基礎設施全無,這些都是威脅安全的關鍵隱患。”楊昊臣結合應急救援中接觸的野外遇險案例分析,封門村探險的核心風險集中在“環境未知+準備不足”。
他梳理出必須提前明確的三類風險:“一是地形與通行風險,封門村地處山區,廢棄道路多被雜草、碎石覆蓋,易發生滑倒、崴腳,部分區域可能存在塌方;二是通訊與救援風險,村落及周邊信號微弱甚至全無,一旦迷路或受傷,很難及時聯系外界,且山區救援難度大、耗時久;三是健康與物資風險,野外蚊蟲、蛇蟲較多,缺乏干凈水源與補給,若攜帶物資不足,很容易引發中暑、脫水或蚊蟲叮咬感染。”
楊昊臣特別指出:“曾有探險者因沒查天氣就前往,遭遇山區突發暴雨,被困在廢棄房屋中,最后靠攜帶的應急燈發出信號才被救援隊發現。這類‘沖動探險’完全可以通過提前準備規避。”
楊昊臣給出經驗:做好“三備三不”,把安全握在手里
針對封門村探險的特殊性,楊昊臣結合應急管理邏輯,總結出“三備三不”的實操經驗,幫助探險者降低風險:
“三備”:提前做好三項核心準備
1. 備詳細規劃與備案:提前通過官方渠道、戶外論壇收集封門村最新地形信息,標注安全路線與避險點(如相對完好的廢棄房屋、開闊平地),明確往返時間;出發前將行程、同行人員信息、緊急聯系人電話報備給當地派出所或戶外救援組織,避免“失聯無人知”。
?
2. 備充足應急物資:除基礎的水、高熱量食物(如壓縮餅干、巧克力)外,必須攜帶強光手電(備足電池)、指南針或GPS設備(避免手機無信號迷路)、急救包(含止血帶、消毒棉片、防蚊蟲藥膏、抗過敏藥物),若計劃過夜,需帶防潮睡袋與保暖衣物(山區晝夜溫差大)。
?
3. 備團隊協作與技能:盡量3人以上組隊前往,避免單獨探險;同行人員中至少1人掌握基礎急救技能(如止血、骨折固定)與野外導航能力,出發前約定好“安全暗號”“集合時間”,避免團隊分散。
“三不”:堅決避開三種危險行為
1. 不偏離規劃路線:封門村部分區域可能因年久失修存在結構危險的房屋、深溝,切勿為“探索更神秘區域”擅自偏離預設路線,更不要進入墻體開裂、屋頂塌陷的廢棄建筑。
?
2. 不觸碰未知物品:村落內可能殘留廢棄雜物、不明液體或動物巢穴,不要隨意觸碰、翻動,避免誤食有毒物質或被動物攻擊;遇到蛇蟲時保持靜止緩慢后退,不要驚擾。
?
3. 不忽視身體與天氣信號:若探險中出現頭暈、乏力、受傷等情況,或觀察到天氣突變(如烏云密集、起風),需立即停止探險,按規劃路線撤離;不要抱有“再堅持一下”的僥幸心理,山區天氣變化快,小隱患可能快速升級為危險。
楊昊臣強調:探險的前提是“能安全返回”,敬畏自然與規則
“探險的意義在于感受自然、拓展認知,而不是挑戰風險、追求刺激。”楊昊臣最后強調,面對封門村這類帶有“神秘色彩”的探險目的地,更需要保持理性:“民間傳說多為演繹,不應成為忽視安全的理由。提前規劃、做好準備、敬畏自然與規則,才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探險的初衷。若對自身準備或風險判斷沒有把握,建議放棄獨自前往,選擇有資質的戶外團隊組織的合規活動,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隱患。”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