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網青島供電公司公布青島最新用電數據:今年前9個月,青島全社會用電量549.0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02%。
這一數字遠超“十三五”末的青島全年數據。2020年,青島全社會用電量為476.6億千瓦時。
從“峰值”來看。“十四五”以來,青島電網最高負荷每年跨越一個“百萬千瓦”臺階,由1014萬千瓦增長至1481萬千瓦,連續四年創山東16市電網負荷最高紀錄。
用電需求節節攀升,但電力供應穩定性卻顯著提高。“十四五”期間,青島綜合電壓合格率由99.977%提升至99.99%,供電可靠率由99.991%提升至99.9935%,處于省內領先水平。
鮮明的數字對比勾勒出青島電網五年間的巨大躍遷。
電力,是滋養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血脈。每一次城市能級躍升的背后,都一定有一張更加強大的城市電網。“十四五”期間,青島電網在基礎設施建設、數智化賦能以及能源轉型等多個維度均實現了里程碑式突破,在電力供給能力大幅提升、電網運行更具韌性的同時,電力結構也變得更加“綠色”。
![]()
四足機器人在重慶路電纜隧道進行線纜巡檢。
電網保障能力提升超50%
青島電網是典型的受端電網,對外電依存度較高,電網高荷期間外電送入比例約為50%。
完善電網骨干網架,暢通外電入青大通道,是“十四五”期間青島電網升級的重中之重。
500千伏島城輸變電工程的投運為青島成功破局。位于城陽區的500千伏島城變電站內,各種電力設備晝夜不停地忙碌著,負責將外來電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青島市區。
作為“十四五”期間青島電網“1號工程”的重點工程,500千伏島城輸變電工程去年6月投運后,成為外電入青的第二條大動脈,為青島新增供電能力300萬千瓦,相當于此前全域峰值負荷的四分之一。
今年夏天,青島電網用電負荷七創新高,最高負荷達1481萬千瓦,不斷刷新山東電網地市負荷紀錄。其中,全網負荷累計27天突破1300萬千瓦。如此高負荷運轉之下,青島電網仍實現了對市民和企業“不限一度電”的穩定運行,500千伏島城輸變電工程功不可沒。
不同于其他能源,電力需要通過電網進行瞬時輸配,這使得電網成為一個必須時刻保持動態平衡的系統。它的平穩順暢運行需要不同層級的控制“中樞”、不同容量線路的精密、高效配合。
近日,青島黃埠220千伏變電站改造工程正式竣工。該變電站是青島第一座220千伏變電站,是青島城區供電的重要樞紐。改造升級后,變電站能大幅提升供電能力和靈活性,適應更高負荷電網運轉。
“十四五”期間,一大批類似的改造、新建項目相繼開工、投用。據國網青島供電公司介紹,五年間新增220千伏變電容量471萬千伏安,新建線路長度523公里;新增110千伏變電容量427.45萬千伏安,新建線路長度831.42公里。
電網網架持續升級之下,青島區域電網保障能力提升超50%。
能感知、可自愈
不僅“容量”更大,青島電網也變得更加“聰明”。
國網青島供電公司的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內,一塊跳躍著各種指標和數據的大屏24小時不間斷地刷新著,青島電網的實時運行狀態一目了然。
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專業數字正是青島電網的“智慧密碼”。
“十四五”期間,青島融合多源數據與多能引擎,實現了“源網荷儲”全要素數據及運行狀態在電網一張圖的統一匯聚,初步構建起數字孿生電網空間底座。
這意味著電網能夠實時感知供需各方狀態變化以及系統異常,由此可第一時間作出處置和調整。與此同時,更加豐富的數據也為電網更加精準、高效運維提供了可能。
依托青島電網歷史負荷數據與氣象檔案,國網青島供電公司探索基于氣象信息的青島電網負荷數據多維分析。目前,該應用每日7時和13時自動開展日負荷預測,春季和秋季負荷預測綜合準確率保持在97%以上,夏季、冬季強對流天氣下綜合預測準確率較人工預測平均提升1.5個百分點。
當設備出現故障,設備全壽命周期管控專家平臺能夠先應用大模型進行“全科醫生”式設備狀態快速初篩,再應用融合了專家知識與結構化監測數據的小模型進行“專科醫生”級的細節分析,更加精準定位設備故障并給出維修建議。
目前,青島電網以大模型技術為依托,加速構建以“智能體”為核心的場景應用體系,完成30余個智能體應用。
“十四五”期間,一大批新技術、新裝備在青島電網投用,為青島電網提升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電網線路的“自愈”能力為例,通過應用“饋線自動化+分級保護”技術,線路能夠毫秒級完成故障隔離,秒級恢復非故障區段供電,最大限度降低故障帶來的停電影響。如今,青島饋線自動化覆蓋率已達100%,線路自愈成功率較“十四五”初同比提升29.2%。
一系列“國內首次”“省內首位”足以佐證。目前,青島電網變電站智能巡視替代數量、輔助設備監控范圍均居全省首位;輸電線路實現35千伏及以上通道全可視、無人機自主巡檢全覆蓋;投運國內首個“5G+北斗”融合定位電纜隧道,構建覆蓋“海陸空天”的運檢新模式;率先建成國內規模最大的5G智能電網實驗網,5G終端應用規模達3.05萬臺,打造十余項“國網首次”“省內率先”5G創新場景。
新能源裝機占比達60%
“十四五”期間,全球能源變革加速推進。在這場呼嘯而來的“綠色革命”中,電網站在了變革的最前沿。
青島加速構建能夠適應能源轉型的新型電力系統。數據顯示,目前全市新能源裝機容量達798萬千瓦,較“十三五”末增長220%;全市新能源裝機占比從“十三五”末的40%提升至60%。其中,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490萬千瓦,是“十三五”末的5.6倍。
今年以來,若干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項目接連投用或并網就是最好的觀察窗口。
5月底,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首批并網發電,所發電能被送往陸上升壓站,再通過電網源源不斷送到終端用戶;
融合“水下養殖、水上發電”創新模式的北岸城暉15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一期同樣在5月底并網投運。項目建成后,年均可提供綠色電力1.68億千瓦時;
7月初,中石化青島煉化全海水環境漂浮式光伏項目建成投用,成為我國首個實現工業運行的全海水環境漂浮式光伏項目,裝機容量7.5兆瓦,可年發綠電1670萬千瓦時。
新能源裝機占比不斷提升,對電網的穩定運行與調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島以國網青島供電公司為依托,為各類新能源參與主體搭建共享型平臺,通過聚合電源側靈活性資源、強化電網側智能調控、推動負荷側多元互動、拓展儲能側多場景應用,提升“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水平,不斷增強電網靈活性。
此外,虛擬電廠等新業態在青島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國網青島供電公司搭建的青島虛擬電廠已接入資源戶數13384戶,總聚合容量達116.3萬千瓦,可調節容量達4.7萬千瓦,累計參與市場交易266次。
青島電網儲能裝機在“十四五”期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跨越式發展,目前總裝機容量已達18.9萬千瓦。這相當于為整座城市配備了一個大容量“超級充電寶”,進一步幫助提升青島電網的新能源消納能力。
一系列創新舉措加持下,青島電網正加速向新型電力系統邁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