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屋檐下嘰嘰喳喳的麻雀,現在連影兒都難見著了?記得以前一到飯點,幾只小麻雀就撲棱著翅膀往院子里蹦跶,搶著吃撒落的米粒。現在呢?別說搶食了,連個叫聲都聽不著。你說怪不怪?
中國現在又沒人吃麻雀,法律還明文保護著,按說該活得挺滋潤才是。可為啥數量一年比一年少?是飛走了?餓死了?還是干脆“退休”回山里養老去了?
![]()
麻雀,學名叫樹麻雀,是中國最常見、分布最廣的小型鳥類之一。過去幾十年,它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能見到,屬于典型的“伴人而居”的鳥種。它們不挑食,吃草籽、谷物、昆蟲,也不怕人,常在人類居住區筑巢覓食。
上世紀五十年代,麻雀還曾被列為“四害”之一,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捕殺。但很快人們就發現,沒了麻雀,農田里的蟲害反而更嚴重了。
![]()
1958年之后,政策調整,麻雀被從“四害”名單中移除,逐步受到保護。到了2000年,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正式將麻雀列入其中,非法捕捉、販賣、食用麻雀均屬違法。
也就是說,咱們現在不吃它、不抓它,理論上它應該過得挺好才對。可現實卻是,從東北的哈爾濱到南方的廣州,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反映“見不到麻雀了”。
![]()
這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城市化帶來的生存空間壓縮和生態環境改變。麻雀雖然適應力強,但它依賴的是特定類型的人居環境:老式平房、瓦片屋頂、屋檐縫隙、土墻洞穴,這些都是它們理想的筑巢地點。
可現在城市改造速度太快了,舊城拆遷、樓房翻新、墻面貼瓷磚、屋頂封死,這些變化看似整潔美觀,實則把麻雀的“房子”全拆了。新建的高層住宅密不透風,空調外機、玻璃幕墻、防盜網林立,根本沒有地方讓它們安家。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一項長期觀測數據顯示,北京城區內的麻雀種群密度在過去二十年間下降了近六成。同樣的趨勢也出現在上海、武漢等大城市。
![]()
不只是沒地方住,連吃的也難找。以前農村曬糧食、城里人家門口撒點米,都是麻雀的免費食堂。如今糧食集中儲存,小區衛生管理嚴格,地面干凈得連個瓜子皮都不留,麻雀想打個牙祭都難。
再加上大量使用農藥,城市綠地雖然多了,但大多是人工草坪和觀賞植物,昆蟲數量少,自然食物鏈被切斷,麻雀幼鳥成長率大幅下降。
![]()
麻雀靠叫聲交流、求偶、報警,但城市里車流不斷、喇叭亂響,它們的叫聲常常被淹沒。研究發現,在噪音較大的區域,麻雀會提高鳴叫頻率,但這消耗更多體力,也影響繁殖效率。
夜晚的城市燈火通明,路燈、廣告牌、樓宇亮化徹夜不息,干擾了鳥類的生物鐘。麻雀本是日行性動物,天黑就休息,但現在有些個體被迫延長活動時間,作息紊亂,免疫力下降,更容易生病或遭遇意外。
![]()
此外,城市中的流浪貓數量增加,也成為麻雀生存的一大威脅。貓是天生的獵手,尤其喜歡伏擊小型鳥類。一些社區缺乏對寵物貓的有效管理,放任其在綠化帶自由活動,直接導致麻雀在低空活動時風險大增。
并不是所有地方的麻雀都在減少,在一些城鄉結合部、鄉村地區、大學校園或老舊廠區,由于建筑結構保留較好、植被多樣、人為干擾較少,麻雀仍然能穩定棲息。
比如西安的城墻根下、成都的寬窄巷子附近、長春的老工業區,都能看到成群的麻雀跳躍覓食。
![]()
這說明,只要環境適宜,麻雀依然能與人類共存。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給它們留出一點點空間。其實解決辦法并不復雜:城市規劃時多考慮生態需求,比如在新建建筑上預留鳥巢空間;公園綠地多種植本土植物,少用化學藥劑。
社區加強流浪貓管理,推廣“室內養貓”理念;普通人也可以在陽臺放個小食盆,冬天撒點小米或谷物,幫它們熬過食物短缺的季節。這些小小的舉動,可能就是麻雀種群恢復的起點。
留住麻雀,其實就是留住我們自己曾經熟悉的生活底色。它們不需要多大的地盤,只需要一點點容身之處,您說是不是?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