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大白
讀完需要
4
分鐘
速讀僅需 2 分鐘
![]()
10 月 18 日103歲的物理學家楊振寧逝世的消息傳來時,清華大學官網瞬間轉為黑白,社交平臺上一條 “楊振寧到底有多牛” 的舊視頻突然沖上熱搜,單日播放量突破 2 億。
評論區里,人們翻出他那句名言:“我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幫中國人克服了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才忽然讀懂這看似平實的話里藏著怎樣的重量。
![]()
這次網絡熱議里,被反復提及的是 1971 年那封讓他痛哭的信。當時剛解禁回國的楊振寧,最想知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是不是自己造的 —— 美國學界一直傳有外國專家幫忙。老同學鄧稼先請示周總理后回信,明確說是中國人自主研發。他的弟弟楊振漢記得,大哥拆信后當場落淚,躲進洗手間整理情緒才來。這段往事被網友做成短視頻后,半天就收獲百萬點贊,有人留言:“原來我們的自信是從這樣的確認開始的”。
這不是楊振寧第一次為國人掙回底氣。1957 年他拿諾獎時,西方學界還帶著對華人的偏見。但他用實打實的成就改變了這種眼光:35 歲提出的 “宇稱不守恒”,從理論到獲獎只用一年多,這個紀錄至今沒被打破;更厲害的 “楊 - 米爾斯規范場論”,被丁肇中列為 20 世紀物理學三大里程碑之一,直接給后來 7 個諾獎提供了理論基礎。中科大教授施郁打了個通俗比方:“這就像給物理學畫了張新地圖,后來人都得照著這圖找方向”。
81 歲那年,他干脆搬回清華園,把住所取名 “歸根居”,82 歲還站在講臺給大一新生講《普通物理》。有學生拍過他上課的照片:老爺子不用 PPT,板書工工整整,下課被圍著提問也不著急,笑著說 “科學就是要多問為什么”。這些日常片段在他逝世后被翻出來,讓網友更懂他說的 “克服心理” 不是空話 —— 一個能在世界巔峰立足的人,轉頭把知識教給家鄉后輩,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自信宣言。
翻看社交平臺的評論,能看到這份自信已經傳了下來。
@物理系小陳 說:“讀研時總覺得前沿理論都是外國人的,直到導師講‘楊 - 巴克斯特方程’,說這是中國人命名的基礎理論,突然就覺得自己也能做出點東西。”
@科研打工人阿凱 寫道:“以前申請國際項目總沒底氣,現在會想起楊先生 —— 他當年能改寫物理規則,我們憑什么不能做好自己的研究?”
@95 后工程師林林 留言很實在:“他讓我們知道,不用總盯著別人的腳步,中國人靠自己也能站上世界前排。”
楊振寧曾說自己的人生是個圓,從清華園出發,最終又回來。如今這個圓畫完了,但他留下的自信種子,正在更多科研人心里發芽。比起那些復雜的物理公式,這種 “我們也行” 的信念,或許才是他留給國人最珍貴的遺產。
傳華為常務董事云CEO涉及云業務造假和經濟舞弊問題被連降3級,嚴重警告!網友:難怪大嘴去管IRB了
王騰發微博祝紅米K90 Pro Max大麥,被網友調侃是"騰總遺作"!王騰回應人還在!網友:好像在但又好像不在
黃仁勛自曝英偉達在中國市場跌到0%,難以想象美國政策制定者會認為失去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是一個明智選擇!
“謝謝中國!”外國學者感謝中國稀土管制,稱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貢獻!網友:那諾貝爾和平獎?
小米SU7成都事故后,雷軍首次現身演講!盡顯低調,彈幕很多“雷總好久不見,想你了雷總,雷總加油”
外媒透露,荷蘭凍結中企子公司,背后推手還是美國,跟之前勒令阿斯麥對中國斷供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