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檐下住著一對小燕子,某天突然看見一只毛茸茸的小家伙從窩里掉了下來,撲騰幾下不動了。你是伸手救它,還是扭頭走開?有人說“千萬別撿,一碰就死,燕子媽媽還不要了”。
每年春天,全國都有成千上萬只雛燕因風雨或站不穩從巢中跌落,如果真像傳言那樣一碰就死,那燕子早該絕跡了。事實恰恰相反,適當救助不僅能救活小燕子,還能幫它重返藍天。
![]()
燕子不是碰不得的“玻璃娃娃”,很多人以為鳥類特別敏感,只要人一碰,親鳥就會聞到“人的味道”而拋棄幼鳥。
這個說法聽起來頭頭是道,但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美和中國的鳥類學家就做過大量實驗,結果一致表明大多數鳥類的嗅覺并不發達,尤其是燕子這類鳴禽,它們主要靠視覺和聲音識別自己的孩子。
換句話說你摸了一下小燕子,它爸媽根本聞不出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鳥類觀察手冊》明確指出,人類接觸不會導致親鳥棄養。
![]()
這一點在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多年的救助實踐中也得到了反復驗證。他們接收過數百只落巢雛鳥,經過短暫干預放回原位后,絕大多數都能被親鳥繼續喂養并成功離巢。
那為什么總有人說“一撿就死”呢?不是鳥死于人的觸碰,而是死于錯誤的救助方式。很多好心人把小燕子帶回家,用筷子夾著飯粒喂,或者泡在牛奶里“補營養”,甚至放在紙箱里整夜開著燈照。
這些做法看似用心,實則致命,燕子雛鳥消化系統極為嬌嫩,吃一口米飯都可能堵塞食道;牛奶更是完全不適合鳥類代謝,極易引發腹瀉脫水。
![]()
超過六成送來的落巢雛鳥并非受傷致死,而是因不當喂食導致器官衰竭。真正正確的做法是:先判斷小燕子的狀態。如果是剛出殼不久、渾身無毛或只有絨毛的幼鳥,說明它還沒到能站立的階段,這時候掉下來多半是窩被風吹散或自己滑落。
應盡快把它放回原巢。若原巢已毀,可用藤編小籃或塑料盒自制臨時巢,掛在原位置附近,親鳥依然會回來喂食。
若是羽毛半齊、能站立但飛不起來的亞成體,則屬于練習飛行中的正常掉落,只要沒有明顯外傷,周圍沒有貓狗等天敵,最好別打擾,親鳥通常就在不遠處觀察,會繼續投喂。
![]()
一對家燕如果今年在你家屋檐下成功育雛,來年大概率還會回來。它們對棲息地忠誠度極高,有的家庭連續十幾年都有燕子來做窩。這也意味著,保護一次落巢雛鳥,可能換來多年與燕為鄰的美好景象。
家燕已被列入重點監測物種,雖未達瀕危級別,但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老建筑拆除、農藥使用增多等因素,其種群數量在過去二十年呈緩慢下降趨勢。
![]()
每一只成功離巢的雛燕,都是對生態鏈的一次有效補充。燕子是典型的益鳥,一只成年燕子每天能捕捉上千只蚊蠅類害蟲,對控制病媒生物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從這個角度看,救一只小燕子,不只是善舉,更是參與生態保護的實際行動。
也不是所有落巢鳥都能救回來,如果小燕子明顯骨折、流血、抽搐,或是長時間暴露在外導致體溫過低,這時候光靠放回去已經不夠了。
![]()
正確做法是用干凈紙巾輕輕包裹,放入有透氣孔的盒子中,保持溫暖安靜,盡快聯系當地林業部門或正規野生動物救助機構。
全國多數地級市都設有專門的野生動物救護站,比如上海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廣州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等,這些單位具備專業設備和獸醫團隊,能提供科學治療。
![]()
切記不要自行用藥、打針或強行灌食,更不要試圖長期飼養。燕子是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即有益、有重要經濟價值、有科學研究價值),私人非法飼養屬于違法違規行為。
面對一只掉落的小燕子,我們最該做的不是糾結“能不能碰”,而是學會“怎么幫”。大自然從來不排斥善意,但前提是這份善意要建立在知識和尊重之上,您說是不是?
![]()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