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后頭。”曹家在逼迫漢獻帝禪位時,可能沒有想到幾十年后自己也會遭受同樣的待遇,而且更為血腥殘忍。曹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皇帝曹芳高平陵掃墓之機,起兵控制都城,史稱高平陵事件。
![]()
之后,司馬懿將曹爽、何晏、鄧飏、畢軌、桓范、張當?shù)热硕即度氇z,以大逆不道罪劾奏朝廷,誅滅三族。自此,曹魏軍政大權(quán)落入司馬氏之手。為了策劃這一場政變,司馬懿隱忍多年,多次裝病以麻痹曹家。
![]()
正始八年(247年),司馬懿親自寫下一件書法給曹芳、曹爽,告訴他們自己病情嚴重,無法參與政事,這便是《阿史帖》,也是司馬懿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阿史帖》又名《之白阿史帖》《阿史病轉(zhuǎn)差帖》,以章草寫就,共兩行、十七字,收錄于《淳化閣帖》。
![]()
《阿史帖》釋文為:“之白阿史:創(chuàng)張口,王舉問,外官尚患。之白書法。”清代李瑞清《歷代書法論》評價此作:“西晉宣帝《之白帖》,筆筆如鐵鑄之。”長期以來,司馬懿“人掩其書”,原來他也是一位大書法家。
受隸書傳統(tǒng)影響,此作保留了幾分波磔特征,如收筆時的雁尾。起筆簡化逆鋒、直接入筆,體勢沉郁,有鋒芒,兼具隸書的厚重與草書的爽利,轉(zhuǎn)折處似“折釵股”,筋力十足而不失靈巧。多為中鋒行筆,提按變化較小,類似漢簡的實用書寫原則。
![]()
結(jié)字縱向舒展,“言”“口”等部仍作寬博處理,但部分字縱向拉長,這種“新舊雜糅”是過渡時期的典型表現(xiàn),這一點在王羲之《十七帖》中仍可以見到。重心平穩(wěn),布白均勻,重心多居中,稍有險絕欹側(cè),上下部呼應有序,左右結(jié)構(gòu)則高低錯落。字與字筆勢呼應但不相連屬,字字獨立。相較同期鐘繇、衛(wèi)夫人,司馬懿的書法并未進入書論家的核心視野,明清時期部分書家將其歸為“雄強書風”代表,傅山稱其書“有霸者氣”。
![]()
作為魏晉士族的一員,其書法實踐代表了漢末實用書寫向今草過渡的狀態(tài),既非文人書法的自覺創(chuàng)造,亦非民間書手的自由書寫,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中間形態(tài)”。相比于鐘繇、王羲之構(gòu)建新的書寫典范,司馬懿的重心顯然還是在政治上,再加上傳世作品太過稀少,仍然無法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出其書法的風格。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