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有個“小銅盒”,別看現在放展柜里受到各種瞻仰,但它的命運可謂坎坷。
如果是剛開始的模樣,放在地攤上,大概都沒人要!
可現在,它卻是名副其實的重寶,國家永久禁止出境。
![]()
早期照片
它的名字,叫商鞅方升。
晚清時期,還是兵荒馬亂的年月,文物市場也魚龍混雜。不知道它具體是從哪個角落流出來的,很可能就是陜西或者山西一帶的土坑里。
它混在一堆破銅爛鐵里,身上覆蓋著千年歲月結成的硬殼,幾乎完全掩蓋了原本的樣貌。
體積很小,長僅18.7厘米、高2.3厘米、重480克。容量大概也就今天的200毫升左右,比一聽可樂還少點。
在古玩市場這只能算“破銅器”,價值并不高。
![]()
但最重要的,是它上面有字!銅器有字,價值千金,如果記載了重要內容,那就是無價之寶。
這可不是我胡說,剛開始確實沒人要,一直在各個古董攤位流轉。以至于最初的出土地點都沒辦法考證。
在當時那些追逐三代青銅器的收藏家眼里,這么個寒酸的小玩意兒,實在上不了臺面。
直到著名收藏家龔心銘先生,真正“讀懂”了它。
![]()
他是在一個叫清暉閣的地方發現的,買回去后小心翼翼地清除了部分銹蝕,由此發現了刻鑿的文字。
銘文清晰地分兩段。第一段刻的是:“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重泉。”
這段話,直接把它的出生證明給開出來了。“大良造鞅”,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商鞅。
意思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時,親自監制頒發的標準量器。
也就是說,這個小小的方升,是“商鞅變法”那個大時代的一個實物見證!
![]()
它代表的,是那個曾為周王室養馬的秦人,從偏安一隅的西陲小國,走向強盛帝國的制度基石:統一度量衡!
從此,收多少糧食,發多少俸祿,民間交易用什么標準,都由這個小小的方升說了算。
“平斗桶,權衡丈尺”,不再是竹簡上一句空話,這個銅疙瘩一出,歷史都對上了!
秦國后來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后勤保障,根源就在這些看似細微的制度建設里。這個方升,就是那把衡量天下的“尺子”。
![]()
在方升的底部,還刻著另一段銘文,直接把文物價值變成不可估量。
那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后,重新頒布的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并沒有完全廢棄舊秦國的制度,而是將商鞅當年制定的這個標準量器,再次確認為全國的統一標準。
還在上面加刻了一道詔書以示權威,從商鞅方升的使用到秦始皇統一,這中間還跨越了120多年。
![]()
光有量糧食的“升”還不夠,還得有稱重量的“權”。那時候的“權”多是銅制的秤砣,還有度量錢幣的“權錢”,之前也介紹過。
中國歷史的浪漫就在于此,你在史書中看到的那些資料,現實中大多都找到了相關實物(當然除了神話故事)!
龔心銘先生得到這件寶貝后,一直悉心珍藏。去世前還立遺囑讓后人藏好秦量和印子金(即楚國金餅),有人問起就說“賣給外國人了”。
抗戰時期日本人多次前往龔家搜查,還出重金,龔家人都從未動搖過。
![]()
上世紀60年代,商鞅方升被搜出后藏在上海師范大學。1981年上海博物館正式收購了這件文物,龔家人才徹底放下心來。
這件樸實無華的國寶,沒有華麗的外表,但承載的信息卻是無可替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