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4日上午8時34分,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高玉秋因心臟病,不幸在河南省職工醫院逝世,享年85歲。
高玉秋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親傳大弟子,主演了《拾玉鐲》《桃李梅》《對花槍》《桃花庵》《小二黑結婚》《朝陽溝》等80多部優秀豫劇劇目,是最著名的“常派”傳人。
高玉秋是一個孤兒,是常香玉改變了她的命運,兩人情同母女。她為何批判恩師常香玉?師徒倆后來的關系怎樣?
高玉秋性格樸實,心地善良,她為何將搭檔王素君推上法庭?
![]()
常香玉與丈夫陳憲章
高玉秋在回憶恩師常香玉的文章中,介紹了自己的凄苦身世。她祖籍河南省蘭考縣小宋鄉,父母都是農民。
高玉秋1941年出生于陜西咸陽,她5歲時父母帶她逃荒,在途中相繼離世。
高玉秋到西安投奔二姨,不久高玉秋的二姨夫病逝,姨媽養不活她,高玉秋出去流浪。
1948年,常香玉重返西安唱戲,創辦了災童豫劇學校,最終校名定為香玉豫劇學校,坐落在西安市馬廠子13號院。
學校包吃住,不用交學費,招生海報貼出去后,吸引了很多貧困孩子來報考。
![]()
常香玉(攝于上世紀40年代)
招生停止幾天后,高玉秋穿著一身破舊衣服,趿著露腳趾的布鞋來報考。
本來學員已經招滿了,常香玉見高玉秋身世凄苦,眉清目秀,破例錄取了她。
從此流浪兒童高玉秋的命運被常香玉改變了。高玉秋7歲學豫劇,8歲登臺演出。
她天資聰穎,扮相漂亮,戲路寬泛,青衣、花旦、老旦、閨門旦、彩旦等各個行當都能駕馭。
1951年,香玉劇社赴全國巡演,為抗美援朝籌資捐獻飛機,10歲的高玉秋隨劇社演出。
1952年,常香玉與丈夫陳憲章將桂劇《拾玉鐲》改編移植成豫劇,安排高玉秋飾演“劉媒婆”一角。
![]()
1952年,《拾玉鐲》在西安南大街豫秦劇場首演,引起轟動,11歲的高玉秋一炮而紅。
高玉秋父母雙亡,在感情上將常香玉夫婦當父母。常香玉夫婦盡管有3個女兒1個兒子,但將高玉秋當女兒看待。
遇到年節,高玉秋沒地方可去,常香玉就將她接到家里團聚。
高玉秋演出的收入,常香玉怕她亂花錢,幫她存起來,到年底一次性交給她。
1953年3月,香玉劇社赴朝鮮前線慰問演出,常香玉夫婦也將高玉秋帶在身邊,她演出的《拾玉鐲》頗受志愿軍歡迎。
![]()
1954年,香玉劇社赴新疆軍區慰問演出,常香玉夫婦也將高玉秋帶在身邊。在常香玉的提攜下,高玉秋成了香玉劇社的骨干演員。
1955年,常香玉帶領香玉劇社回到河南老家,讓豫劇扎根家鄉。
1957年3月4日,河南豫劇院成立了,分為一團、二團、三團。高玉秋先被分在豫劇三團,后因工作需要,被調到一團。
![]()
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高玉秋事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她主演了《墻頭記》《喝面葉》《推磨》《劉二楞賣燒餅》等優秀豫劇劇目。
高玉秋與同事高興旺(名丑)是一對黃金搭檔,被戲迷稱為“二高”。
上世紀60年代,高玉秋結婚了,丈夫名叫宴福林,是一名文藝工作者。
夫妻倆志同道合,感情好。孤兒高玉秋從小就沒享受到父愛母愛,結婚后,她從丈夫那里得到了溫暖,非常知足。
1966年特殊年代來臨,常香玉和丈夫遭受沖擊,她經常被拉出去批斗。高玉秋是常香玉的大弟子,造反派逼她揭發、批判常香玉,否則就要批斗她。
![]()
常香玉與丈夫(攝于上世紀60年代)
20多歲的高玉秋沒有經歷過這陣勢,很害怕。此后恩師常香玉在臺上接受批斗時,高玉秋在造反派的逼迫下,上臺揭露批判常香玉。
批斗會結束,高玉秋走在回家的路上,眼里滿是淚水。回到家,她用拳頭捶打自己的腦袋,懊悔自己給恩師帶來了傷害。特殊年代里批判恩師,成了高玉秋心里的結。
1976年特殊年代結束,常香玉和丈夫恢復了正常待遇,她再度走紅。
高玉秋曾批判過恩師,不敢面對常香玉的目光,有意躲著她。
![]()
高玉秋(中)與常香玉夫婦
一次兩人在臺上演戲,高玉秋心里有愧疚,不敢看常香玉的眼睛。
演出結束后,常香玉主動找高玉秋談話:你不要有心理顧慮,我不怪你。在那個年代,你那樣做也是沒辦法的事,咱們師徒還像從前一樣。
常香玉的寬宏大度,讓高玉秋愧疚落淚。
特殊年代結束后,在常香玉的關懷下,高玉秋迎來了事業的第二個春天,相繼主演了《桃李梅》《陳妙常》《花木蘭》《對花槍》《白奶奶醉酒》等經典豫劇劇目。
高玉秋排演《花木蘭》,參加第二屆河南省藝術節時,常香玉和丈夫陳憲章親自坐鎮指揮,他們幫高玉秋調整劇本,設計唱腔和肢體動作,演出大獲成功。
![]()
高玉秋劇照
1987年,大興安嶺發生火災,常香玉率領河南省豫劇二團在鄭州義演。
演出結束,常香玉將高玉秋拉到臺上,特意向觀眾做了介紹:這是我的學生高玉秋,她跟了我40年,青衣、花旦、閨門旦等角色都演得不錯,我認為她的彩旦演得最好,可以說是咱豫劇第一。高玉秋流淚了。
高玉秋是一個孤兒,共追隨恩師56年,彼此情同母女。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不幸病逝。臨走前,她還為高玉秋寫了一幅字:藝無止境,贈愛徒玉秋。高玉秋將恩師的墨寶珍藏在家里。
![]()
高玉秋《對花槍》劇照
高玉秋與豫劇名家王素君演出的《必正與妙常》影響很大,深受歡迎。
王素君1933年出生于河南周口,堪稱豫劇文小生泰斗。她的表演出神入化,唱腔寬厚清醇,是豫劇“王派”小生的創始人。
1985年,河南黃河音像出版社發行《必正與妙常》的磁帶,里面收錄了高玉秋和王素君的唱段。
![]()
但出版社因為工作失誤,將磁帶封面上的照片搞錯了,印的是王素君與朱巧云的劇照。
高玉秋當時看了心理不舒服,但沒有找出版社交涉。
1994年,出版社又重新發行這盒磁帶,但劇名改成了《陳妙常》,只印了王素君一個人的劇照,直接將高玉秋忽略了。
![]()
高玉秋不服氣,將黃河音像出版社和王素君告上了法庭。
王素君很委屈,她根本不知道這回事,主動跟高玉秋解釋。王素君覺得自己也是受害者,引起了搭檔的誤解。
于是她和高玉秋一道將出版社推上了法庭。官司一打就是11年,直到2005年法院才開庭審理。
經過法官做工作,高玉秋與王素君選擇與被告和解。
高玉秋早在1995年就辦理了退休手續,但她藝術不退休,還經常參加演出。
![]()
晚年高玉秋
![]()
高玉秋在病房接受采訪
高玉秋80歲后,因為心臟病比較嚴重,晚年遭受病痛折磨,每天都服用大量藥物。她還經常去醫院,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2025年10月14日,高玉秋因心臟病復發,不幸在河南省職工醫院病逝,享年85歲。
高玉秋雖然離我們而去,但她在《拾玉鐲》《桃李梅》《必正與妙常》等豫劇中塑造的角色,及經典唱段,還會被一代代的戲迷喜愛和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