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近期報道稱,被稱為“關島殺手”的東風 - 26D導彈再次進行了試射,且其射程已經增長至5000公里。
不久前,我國華北地區出現了極為壯觀的火箭云現象。官方消息表明,這是進行了一次火箭發射試驗。然而,美國的《軍隊識別》網站卻持有不同看法,該網站認為這是東風 - 26D改型再次進行公開測試,并且搭載了高超音速彈頭,具備海陸目標通吃的強大能力,射程超過5000公里。
![]()
當時,許多民眾親眼目睹了這一驚艷場景,還拍攝了大量視頻和圖片。從這些視頻和圖片中可以清晰看到,火箭飛行留下的痕跡極為壯觀,有明顯的二次助推加速跡象。這種跡象是典型的固體燃料火箭燃燒所產生的。而火箭飛行時凝而不散的尾跡,則符合高超音速武器在大氣層內滑翔的技術特征。當然,截至目前并沒有確鑿證據能夠證明此次發射的就是東風 - 26D,但這卻引發了眾多人的聯想。
在軍事技術領域,美國至今都未能攻克高超音速武器這一難關,而中國已經在這個領域領先全球。美國的防務博客網站曾發表文章進行詳細闡述,文章指出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已經形成了多層交融的作戰體系,對整個西太平洋地區都具有巨大的威懾力。
![]()
文章對各類導彈的作戰定位進行了分析。東風 - 17的射程大約在1000公里左右,是攻擊第一島鏈的核心武器。雖然東風 - 17的裝藥量不算大,但憑借其乘波體彈頭,能夠使愛國者導彈系統、薩德導彈系統以及宙斯盾系統等防御系統形同虛設。
它可以對第一島鏈上的指揮交通樞紐、機場跑道和防空陣地等重要目標進行破壞性打擊。在東風 - 17作為排頭兵完成穿透性打擊之后,像東風 - 11、東風 - 15這類性能相對簡單,但成本更低、數量更多的彈道導彈,可以進行第二波高密度的打擊。
而東風 - 26D的作用則更為關鍵,它將進一步打擊5000公里左右的目標。這意味著美國的航母將逐步被推到作戰半徑之外,無法直接對中國本土進行打擊。與此同時,空射的鷹擊21、艦射的鷹擊 - 17以及潛射的鷹擊 - 19,共同組成了更加靈活的反艦體系,這使得美國海軍失去了直接影響西太平洋戰場的潛力。
![]()
高超音速武器發展至今,仍然沒有有效的應對辦法。美國沒有跟上這一新興領域的發展步伐,無法形成有效的對抗局面,也沒有發展出有效的攔截手段,只能對此一籌莫展。
目前,中國對外公開展示的高超音速武器種類繁多。而且,后續的迭代和演變必然需要大量的飛行實驗,發射測試也就必不可少。也許在后續,我們會看到更多類似的發射場景。反觀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明顯落后,而且很多相關項目還被砍掉了,幾乎砍掉了一大半。照此情形估計,美國至少在十年之內都難以追上中國的發展步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