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了印度,又想來壓力中國了?
近期國際能源領域有個關鍵動態: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稱,印度總理莫迪已向他承諾,之后會徹底停止采購俄羅斯石油。
![]()
消息剛出來,美國就立刻把施壓目標轉向中國,要求中國也跟著終止與俄羅斯的石油貿易。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特朗普宣稱“施壓有了成果”時,印度外交部對這件事的回應卻含糊其辭,中國則直接表明了反對態度。
這背后藏著不少疑問:印度的承諾是真的妥協,還是為了緩住美國的權宜之計?美國又為什么一直盯著中印買俄油這件事不放?
首先得搞清楚,美國為什么要盯著中印買俄油施壓。其實這背后不只是地緣政治的考量,還有兩層關鍵目的。
![]()
從政治角度說,自從俄烏沖突開始,美國就一直想通過切斷俄羅斯的能源收入來遏制它。而中印是俄羅斯在亞洲最大的兩個石油買家,要是能讓這兩個國家停購俄油,俄羅斯的能源出口體系肯定會受重創。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國內的頁巖油產業一直面臨出口難題,要是中印不買俄油了,美國頁巖油就能趁機打開亞洲市場,這本質上是在為美國的能源企業爭取利益。
所以說,美國對中印施壓,既想遏制俄羅斯,又想給本國企業謀好處,是“一石二鳥”的打算。
![]()
再看印度的態度,雖然向特朗普口頭承諾率先滑跪,但其實能發現它一直在“搖擺”。
之前印度還多次強調,“買俄油是出于本國能源安全和經濟利益的自主選擇”,甚至頂著美國的壓力,推進用印度盧比和俄羅斯結算石油的機制。
簡單說,就是繞開美元,直接用兩國貨幣交易,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可這次卻突然承諾停購,看似矛盾,其實都是為了現實利益。
![]()
從經濟上看,印度會大量買俄羅斯的低價石油,加工成成品油后再高價賣出去,這中間能賺不少錢,俄油已經成了印度能源產業鏈里的重要一環。
從能源安全來講,現在印度對俄油的依賴程度不低,真要徹底不買了,國內的能源供應穩定都會受影響。
![]()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蘭迪爾·賈伊斯瓦爾
所以,莫迪政府這次的承諾,更可能是為了緩解美國壓力的“權宜之計”,而不是長期政策。畢竟對印度來說,實實在在的利益才是外交決策的核心。
和印度的“靈活應對”不同,中國在這件事上的立場一直很堅定。
面對美國的施壓,中國明確表示:中俄的能源合作是基于雙方共同利益,符合國際經貿規則,任何外部勢力都沒資格干涉。
![]()
中國能這么堅定,原因有三個。
第一,能源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來源國之一,而且像“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這樣的長期合作項目還在推進,要是停了合作,中國能源供應的穩定性會受沖擊。
第二,中俄合作不只是能源領域,還包括貿易、科技等多個方面,合作基礎很扎實,不是短期的“單一合作”,外部施壓很難改變整體局面。
第三,中國有足夠的綜合實力應對壓力,不管是經濟韌性,還是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都能支撐中國在外交上堅持“自主決策”。
![]()
另外,俄羅斯在這場能源博弈中的應對也不能忽視。
面對西方的制裁,俄羅斯早就開始把能源出口的重心轉向亞洲:不僅和中印保持穩定的石油貿易,還在推進用人民幣、盧比等非美元貨幣結算,這樣做能有效減少對西方市場和美元體系的依賴。
這種調整讓俄羅斯應對美國施壓時更靈活,就算美國對中印逼得緊,俄羅斯也能通過調整出口策略穩住基本盤。這么看來,美國想通過切斷俄油出口來孤立俄羅斯,基本是行不通的。
![]()
說到底,這場圍繞俄油采購的博弈,本質上是各國為了自身利益展開的“戰略較量”。
美國想靠霸權逼別人讓步,印度在大國之間找利益平衡,中國堅持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俄羅斯則通過調整策略應對挑戰。
![]()
在這個過程里,各國的決策都以實際利益為導向,而實力則是支撐立場的關鍵。
這件事也清楚地說明:在國際合作與競爭中,霸權主義是走不通的,只有尊重各國的自主選擇,基于共同利益開展合作,才能真正實現共贏。
信息來源:環球時報
![]()
福州新聞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