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太陽系行星口訣,我總把冥王星放在最后一個,念完“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才算把這顆遙遠的星球穩穩裝進認知里。可后來突然聽說,這顆星球的分類,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給改了,傳統意義上的行星,它不再是,這不是降級,其實是人類看太陽系的眼光,又準了一步。
![]()
要搞懂這件事,得先明白行星到底有啥門檻。不是只要繞著太陽轉,這個稱呼就能拿到,三個硬條件,天文學界給它定好了。第一個很簡單,公轉要圍繞太陽進行,這是最基礎的身份標識,第二個得靠自身質量說話,自己要能被壓成圓球,就像地球、木星那樣,不會是小隕石那種歪歪扭扭的形狀,第三個最關鍵,自己的運行區域得能掌控,附近的小天體,要么吸過來,要么甩出去,讓周圍清清爽爽,沒有亂七八糟的鄰居搗亂。
第三個條件,這顆天體恰恰栽在了上面。柯伊伯帶,是它待的地方,在海王星外面,那片區域擠滿了冰凍的小天體、小行星,還有沒來得及長大的彗星碎片。實在太小的,是冥王星的質量,只有地球的0.22%,連月球都比它重,根本不夠強的是引力,周圍這些小不點沒法清走,只能和它們擠在一塊公轉,而且格外特殊的是軌道形態,是個扁長的橢圓,有時候會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陽,比其他行星大不少的,還有傾斜角度,和八大行星規整的軌道截然不同。
![]()
其實冥王星的分類變動,還得感謝一顆叫鬩神星的天體。這顆天體,2005年天文學家發現它時,一開始以為它比冥王星還大,這下問題就來了,要是冥王星算行星,那鬩神星算不算,柯伊伯帶里說不定還有好多和二者差不多大的天體,要是這些天體都歸入行星范疇,無限拉長的豈不是太陽系的行星名單,為了避免這種混亂,天文學界才不得不坐下來,行星的定義要掰扯清楚,分類得更嚴謹。
矮行星這個類別,后來冥王星被歸了進去,這可不是什么貶義詞,而是一個全新的、更精準的分類。自己的標準,這類天體也有,繞太陽轉、是圓球形狀,清不動運行區域的小天體,而且不能是其他行星的衛星。谷神星、鳥神星、妊神星,還有這兩顆,是現在太陽系里被認可的矮行星,它們就像太陽系里的中等個頭成員,有自己的特點,也該有專屬的身份標簽。
![]()
所以說,并不是它不夠獨特,因為這顆星球的身份變化背后,我們對太陽系的認知在升級。像動物一樣,小時候我們只把它們分成貓狗鳥,長大些才明白,還能按哺乳動物、鳥類、昆蟲這樣細分,我們看得越透,從越細的分類里就能說明。以前覺得九大行星很完整,現在明白,更貼近宇宙真實樣子的答案,是八大行星+矮行星的分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