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欣然宣布:2026年將于UCCA北京舉辦5場展覽,于UCCA沙丘美術館(北戴河)舉辦2場展覽,聚焦國際與本土藝術家的重要創作,為觀眾呈現當代藝術的豐富面貌與持續活力。UCCA Edge(上海)將暫緩展覽項目的推出,機構將借此契機探索新的空間運營模式與合作方向,以靈活多元的方式繼續推動藝術與生活的對話。UCCA陶美術館(宜興)展訊將另行發布。
![]()
2026年度展覽計劃新聞發布會現場,UCCA報告廳,2025年10月15日。
在北京主館的大展廳,UCCA將呈現著名德國藝術家卡斯滕·霍勒大型個展,匯集其代表性裝置作品,并展出為北京特別構思的全新創作,邀請觀眾步入一個持續變化的感知實驗場。此外,UCCA北京還將呈現美國觀念藝術家張能杰的首個機構回顧展,這也是其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個展;展出常駐北京的美國攝影藝術家秋麥多個系列作品,其中包括首次大規模,以全景的方式呈現長江沿岸風貌的“長江萬里圖”系列;呈現中國畫家段建宇在北京的首個機構個展,展出其過去十年重要作品系列與部分最新創作;以及美國觀念藝術領軍人物約翰·巴爾代薩里跨越五十年的藝術實踐。與此同時,UCCA沙丘美術館將繼續聚焦具有探索精神和開創性的藝術家,重點呈現中國觀念藝術家楊心廣圍繞植物降解、材料和風景相關思考的創作,以及蘇格蘭視覺藝術家凱蒂·帕特森以地質時間與宇宙想象為題的跨學科裝置。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
卡斯滕·霍勒與阿蒂利奧·馬蘭扎諾,《托雷瓦多·一腳踢》,2011。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年度大展
卡斯滕·霍勒
UCCA北京
2026.6.6 – 2026.10.11
擁有農業科學博士學位的卡斯滕·霍勒,常常以科學家的思維方式介入藝術,將展覽空間轉化為他所稱的“懷疑實驗室”。他在創作中將嚴謹的科學實驗與充滿趣味,或是引起不安的互動方式進行結合,引導觀眾重新思考如何感知世界、自我與他者。無論是盤旋穿越展廳的滑梯、顛倒視覺方向的護目鏡,還是操控光線、聲音與空間的沉浸式環境,他的作品往往營造出讓人感到驚喜、愉悅甚至眩暈的體驗。這些體驗打破了人們日常的感知習慣,為反思人的行為、意識創造了契機,并在信念與懷疑之間鋪墊了微妙的張力。
于1990年代初從科學研究轉向全職的藝術實踐之后,霍勒的探索很快與同時代藝術家們的實踐形成呼應,共同致力于重新界定藝術、空間與社會經驗的關系。這一創作取向常常被納入“關系美學”的概念當中,強調藝術創作對社會語境與人際交流的關注。在過去三十年里,霍勒持續通過對游戲、游樂設施與日常技術進行實驗性探索,激發人們陌生的感知狀態,其裝置作品常常重塑環境機制,促使參與者重新思考自身在其中的位置。同時,他的科學背景也在涉及動植物的創作中不斷浮現——他通過放大或扭曲它們的形態與色彩,引導觀眾重新審視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系。
在此次于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呈現的展覽中,霍勒將匯集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并為北京特別構思全新項目。展覽將以不斷演變的實驗性場景展開,帶領觀眾進入持續變化的感知狀態,體驗意想不到的時間與空間關系。本次展覽由UCCA館長田霏宇策劃。
![]()
張能杰,“《白色專輯》收購計劃”,2013-2025,黑膠唱片、紙封套、霓虹燈,尺寸可變。圖片由張能杰藝術遺產提供。
張能杰
UCCA北京
2026.1.17 – 2026.4.12
張能杰(1979-2025)是一位常駐紐約的觀念藝術家,其創作核心圍繞收藏、重復、文化記憶與價值展開。本次展覽是他首個機構回顧展,也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個展。張能杰的實踐常常通過對日常媒介的再語境化,轉化其原有意義,從而揭示潛在的文化敘事。本次展覽除了回顧梳理其過去十余年創作的脈絡,同時重點呈現了張能杰最為人熟知的兩個項目——“《白色專輯》收購計劃”(We Buy White Albums, 2013-2025)與“CENTS”(2017-2025)。這兩件作品都探討了表面相同的物品如何在時間與流通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差異。通過并置數百張唱片或千枚硬幣,張能杰揭示了大規模生產中的悖論,質詢了價值的建構方式,展示了統一的物品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各具差異,并揭示了人與物之間的動態關系。本次展覽由UCCA館長田霏宇與藝術家笹本晃(1980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縣)共同策劃。
![]()
秋麥,《江口鎮》(局部),2012,三椏皮紙本攝影打印,25.5 × 323 cm。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秋麥
UCCA北京
2026.1.17 – 2026.4.12
自90年代中期開始,秋麥以攝影作為主要媒介,三十余年來持續捕捉和記錄自然中真實而易逝的瞬間。亞洲歷史專業出身的他時常從中國古典文學和藝術史中汲取靈感,并重訪其中的地點,但這并非只是懷舊式的故地重游,而是試圖用鏡頭在歷史輪回之間探尋永恒的本質。展覽因此聚焦秋麥獨有的創作方式和其攝影作品中標志性的低分辨率、高顆粒度的畫面質感。這種反視覺慣性的視覺語言通過遮蔽使存在聚焦,為觀者打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也由此獲得了猶如中國古典水墨山水畫般沉靜雋永的氣質。展覽將匯集秋麥創作的多個系列作品,呈現從微觀到宏觀、從歷史遺跡到自然風土的不同主題,也將囊括長卷、冊頁和掛軸等不同裝裱形式,立體地展現藝術家探索流動視角的多維實踐。展覽還將首次大規模呈現秋麥在2010至2015年間創作的“長江萬里圖”。啟發自宋代同名山水畫,該系列拍攝于國家建設發展的重要時期,沿岸的風貌在被記錄的瞬間成為無法再現的歷史,作品也因此成為對那段非凡時期的珍貴視覺記錄,見證了從中國西部自然山川到東部工業和城市景觀的變遷。此次展覽由UCCA助理策展人鄒嘉澍策劃。
![]()
段建宇,《一個好漢》,2017,布面油彩,140 × 180 cm。圖片由藝術家和維他命藝術空間提供。
段建宇
UCCA北京
2026.5.1 – 2026.8.30
段建宇是中國當代中生代藝術家的代表性畫家,其繪畫風格別具一格,以輕松的筆觸和色彩在審美的復雜性中不斷試探。她的作品常常攜帶著樂觀的態度與幽默的想象力,去解構復雜且沉重的現實生活。通過敘事打亂話語與圖像間既有且穩定的秩序,探尋畫面諸要素在不同時空中的相遇與互動,用詼諧的方式處理幾代人集體記憶中特有的視覺與文化符號。
作為段建宇在北京的首個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將梳理她過去十年的重要系列,并展出多件最新創作。約十年前的“殺,殺,殺馬特”系列標志著她無論在繪畫語言還是創作方法上的重要轉折。這一階段性回顧讓我們得以觀察段建宇如何以強烈的繪畫性不斷突破媒介限制,使畫布承載更多信息,呈現更廣闊的視野。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劉倩兮策劃。
![]()
約翰·巴爾代薩里,《工作室》,1987,黑白攝影及乙烯基顏料,121.9 × 160 cm。? 1987 - 2025 約翰·巴爾代薩里家族基金會, 圖片由約翰·巴爾代薩里遺產提供;施布特瑪格畫廊;私人收藏。
約翰·巴爾代薩里
UCCA北京
2026.9.19 – 2027.1.3
約翰·巴爾代薩里(1931-2020)是美國觀念藝術的領軍人物,他以終其一生的實踐不斷探索圖像與文字、敘事與意義之間的關系,深刻地重塑了當代藝術的可能性。早年接受繪畫訓練的他,于1970年以《火化計劃》(The Cremation Project)焚毀了自己大部分早期繪畫,由此從傳統繪畫的實踐,轉向攝影、電影劇照、錄像、行為與合作等更為觀念化的路徑。作為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的先鋒教育者,他通過開設“后工作室藝術”(Post-Studio Art)課程,深遠地影響了幾代藝術家的創作。
作為巴爾代薩里在中國的首個大型個展,本次展覽全面梳理其跨越五十年的藝術實踐:從早期的文字與圖像實驗,1970年代充滿游戲精神的錄像作品,1980年代的電影圖像拼貼,到關于感知的心理探索,以及晚期回歸色彩、留白與空間的墻上作品。展覽亦呈現藝術家檔案、草圖與藝術家書籍,展現巴爾代薩里特有的冷峻幽默,以及他對作者性、敘事與藝術價值體系的持續追問。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欒詩璇策劃。
北戴河
UCCA沙丘美術館
![]()
楊心廣,“勇士”系列局部,植物、鋼筋、水性封閉漆,2023。圖片由藝術家和北京公社提供。
楊心廣
UCCA沙丘
2026.4.19 – 2026.10.11
楊心廣的創作靈感源自對泥土與枯萎植物的持續關注。他常以鋼筋、涂料等人造材料介入這些即將“消失”的天然物,故意阻斷其自然的降解過程與生命循環,從而生成一種新的風景。這種新風景,猶如人類行為作用于自然界的一則凝練的當代寓言,也如封存當下自然時間的后人類標本。本次展覽將呈現楊心廣近年來主要的創作線索,聚焦以泥土與植物為核心材料的系列,延續并推進諸如“土壤之上”“春風”“勇士”等系列在不同空間的實驗,同時展出若干全新創作的作品。楊心廣擅長在各類室內與室外空間中探索雕塑語言的多樣性,使作品有機生長于特定場域之中并與之產生對話,展覽亦將呈現依據空間特性現場創作的場域特定作品。本次展覽由UCCA策展人劉倩兮策劃。
![]()
凱蒂·帕特森,《整體》,2016,裝置。圖片由凱蒂·帕特森工作室提供。
凱蒂·帕特森
UCCA沙丘
2026.10.25 – 2027.4.11
凱蒂·帕特森曾直播冰川融化的聲音,繪制所有已逝星辰的地圖,整理宇宙深空的暗物質幻燈片檔案,制作模擬月光體驗的燈泡,甚至將一顆重新鑄造的隕石送回太空。帕特森的作品喚起一種類似于浪漫主義崇高體驗的情感——謙卑、驚嘆與幽深的憂郁,姿態低調卻意蘊恢宏。
本次展覽計劃呈現凱蒂·帕特森的16件裝置作品及2件行為作品,此外,藝術家還將為UCCA沙丘美術館7號展廳特別創作一件水霧動態裝置作品,以循跡之姿,展現流動、凝結與散逸的本源律動。作為凱蒂·帕特森首個國內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圍繞帕特森在地質年代和變遷的背景下人類在地球上的處境展開。她的作品運用精密技術與專業知識,展現人與自然環境之間親密、詩意且富有哲理的互動。本次展覽將融合浪漫主義情懷、基于研究的方法論、嚴謹的概念和冷靜簡約的呈現方式,使觀者與時間和宇宙邊際之間的距離得以消弭。本次展覽由UCCA助理策展人張堯策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