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車門 “打不開”,真該怪隱藏式門把手嗎?
最近成都那起小米 SU7 事故,又把 “車門救援” 的話題推到風口。視頻里路人想救人卻怎么都打不開門,最后得靠消防切割,這事兒讓不少人吐槽 “隱藏式門把手是罪魁禍首”。但仔細琢磨下,可能真不是 “隱藏” 本身的鍋,問題出在更底層的設計邏輯上。
![]()
一、門把手不只是 “隱不隱藏” 那么簡單
先嘮嘮門把手的分類。從外觀形態看,有傳統外拉式(突出車身)、半隱藏式(像小米 SU7 這樣,平時半縮進去)、全隱藏式(得按一下才彈出來)。但光看形態沒用,更關鍵的是開關原理—— 分 “機械門把手” 和 “電子門把手”。
![]()
- 機械門把手:純物理結構,拉手通過鋼索、拉桿直接連門鎖,哪怕斷電,拽拉手也能開門。
- 電子門把手:拉手的動作靠 “微動開關”(類似鼠標按鍵)轉成電信號,再讓電機解鎖。一旦斷電或電子元件壞了,電子門把手可能直接 “罷工”。
拿小米 SU7 和問界 M8 對比就很直觀:SU7 的半隱藏式把手只有電子開關,靠微動開關電動解鎖;問界 M8 雖然也是半隱藏,卻藏了套機械結構當 “后手”。這差別可大了 —— 要是事故后斷電,SU7 從外面可能就開不了門,問界卻能靠機械結構應急。
![]()
二、事故中 “打不開門”,到底因為啥?
從成都事故的視頻看,車身外觀變形不算特別夸張,但路人就是開不了門。結合行業情況,大概率是這些原因疊加:
- 電子系統斷電 / 故障:事故后車輛可能斷電,或者控制門把手、門鎖的電子元件 / 線路受損。SU7 的電子門把手沒了電,微動開關自然成了擺設。
- 車門鎖沒自動解鎖:正常車碰撞后會自動解鎖,但如果電路故障,落鎖功能可能沒解除。這時候就算拉手沒壞,門鎖也卡著。
- 車內應急拉手成 “擺設”:SU7 車內有機械應急拉手,但事故中車主如果失去意識,根本沒法去拉那個 “不太好夠到” 的拉手;而外面又沒機械結構能開,只能等消防用工具破拆。
![]()
當然,也有人猜 “是不是車身變形把車門卡住了?” 但從視頻看,車門外觀沒明顯擠變形,所以 “結構卡死” 的可能性相對小,還是電子系統和冗余設計的問題更突出。
![]()
三、隱藏式門把手 “冤不冤”?
很多人罵隱藏式門把手 “中看不中用”,但其實 “隱藏” 本身不是原罪 —— 真正該吐槽的是:很多隱藏式門把手只追求電子智能化,卻省了機械冗余。
比如特斯拉 Model Y、小鵬 Mona M03 這些車,雖然也是隱藏式,但要么能手動摳出來,要么有機械備份。可有些車型為了 “簡約”“降本”,把機械結構砍了,只留電子開關。這就像手機取消物理按鍵,全靠觸屏,一旦系統崩了,連關機都做不了。
另外,大家老說 “隱藏式能降風阻”,實際效果可能被夸大了。國外分析稱,四個隱藏式門把手也就降低 0.005 - 0.01Cd 的風阻(國內有些說法是 0.03Cd,差了好幾倍)。就按 0.01Cd 算,對一輛風阻 0.2 左右的車來說,每 100 公里也就省 0.3 - 0.6 度電,合幾毛錢。為了這點 “賬面數據” 犧牲應急救援可靠性,真沒必要。
![]()
四、新國標要來了,冗余設計成必須
好在工信部已經在推進《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強制標準,里面明確:
- 每個車門(除尾門)都得有帶機械釋放功能的外把手
- 事故后(比如碰撞、電池熱失控),非碰撞側車門得 “不借助工具,通過外把手打開”。
![]()
這意味著,以后只靠電子信號的門把手肯定不合規。像小米 SU7 這種 “純電子外把手” 的設計,要是不改,未來可能過不了強制標準。其實現在已有車企優化設計,比如問界的半隱藏把手帶機械冗余,理想、比亞迪的一些車型也在把手里加了物理備份。
五、對車企和消費者的啟示
對車企來說,“降本” 不能以安全為代價。隱藏式門把手可以做,但機械冗余是底線—— 畢竟事故里每一秒都關乎生死,電子系統再智能,也得有物理備份托底。
對咱們消費者來說,選車時別光看 “隱藏式多高級”,得問問銷售:“這把手斷電了能從外面機械打開不?” 尤其是買新能源車,電子元件多,更得關注應急救援設計。
![]()
最后說回小米 SU7 這事兒,現在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但車門救援的爭議,確實給所有車企提了個醒:汽車上任何小部件,都得把安全冗余做到位。希望后續不管是官方調查,還是小米的回應,能把 “車門為啥打不開” 的細節說清楚;也盼著新國標趕緊落地,讓車企在安全設計上不敢再 “偷懶”。
(你們覺得以后買車,會不會得把 “門把手有沒有機械冗余” 放進必看清單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