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退休資深媒體人胡錫進近日發表的一篇關于互聯網“噤聲”現象的小作文,在輿論場激起了不小的漣漪。這位以善于把握言論邊界而著稱的輿論場“常青樹”,竟然也公開談論起網絡發言的困境,確實令人玩味。
胡錫進觀察到,如今在社交媒體上發聲越來越小心,越來越多人成為敏感群體,能少說就少說。他將這一現象稱為“互聯網時代公共信息領域的一個損失”。在他看來,社會寬容度降低的原因有二:一是整體氛圍越來越嚴厲,對“瑕疵”的搜索頻密,風險提升;二是互聯網對語言的過度解讀,容易引申和發揮,甚至指向發聲者背后的機構。
胡錫進的觀察確實觸及了當下網絡輿論場的某種現實。不知從何時起,網絡發言變成了一種需要高度戒備的行為,原本應該促進思想交流的公共平臺,逐漸演變為充滿緊張氣氛的言論考場。發言者不僅要斟酌詞句的本意,還要預判可能被如何解讀,甚至要為自己完全無意表達的含義承擔責任,這種過度防御的言論氛圍,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共討論的活力。
這種網絡言論的收緊,某種程度上是對過去一段時間網絡空間亂象的矯正,曾幾何時,網絡空間充斥著謠言、誹謗、網絡暴力等不良信息,嚴重影響了社會秩序和公民權益。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網絡言論進行規范和管理實屬必要,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在維護網絡秩序和保持言論活力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
胡錫進主張更為寬松的輿論環境,這一主張本身值得肯定。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能夠容納不同聲音的存在,在觀點的交流與碰撞中形成共識。但“寬松”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法治框架內的有序交流。我們需要防范的是那種將正常批評也視為“異類”的過度敏感,以及通過無限上綱上線來壓制不同意見的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言論環境的形成是多方互動的結果,它不僅取決于管理政策,也取決于每一位網絡參與者的言行。當下網絡空間中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容不得半點不同意見的黨同伐異現象,以及習慣于給人貼標簽、扣帽子的行為,都在加劇言論環境的惡化。改善這一環境,根本上是要寬松,”讓人說話天不會塌下來“,另外就是從培養理性、包容的網絡文化做起。
從另一個角度看,發言者的謹慎也反映了社會責任感的提升,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論都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隨著網絡社會的成熟,發言者越來越意識到自己話語的分量和可能產生的影響,這種審慎態度本身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在構建健康網絡言論環境的過程中,媒體和公眾人物肩負著特殊責任,他們應當以身作則,既勇于表達真知灼見,又秉持專業和負責任的態度。同時,也要避免為了博眼球而刻意制造對立、煽動情緒的行為,理性、建設性的討論,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正道。
一個理想的社會,應當能夠讓人們在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線的前提下,自由地表達思想和觀點。回到胡錫進的感慨,連他這樣經驗豐富的媒體人都感到發言需要格外小心,確實反映出當前輿論場的復雜性,但這不應導致我們對網絡言論環境失去信心。相反,這提醒我們需要共同努力,打造一個既理性又充滿活力的公共討論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