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系列考古成果,其中該院于2024年對渭南市蔣家遺址進行了發掘。蔣家遺址是沋河流域繼北劉遺址后發掘的又一大規模仰韶時代聚落,揭露出雙重壕溝、大型房址、灰坑、陶窯及甕棺葬等遺跡,出土了一批廟底溝文化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其中陶塑人面像形象生動,具有特色。
![]()
?蔣家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
蔣家遺址位于渭南市臨渭區向陽街道蔣家村東,地處沋河下游出秦嶺的塬前坡地上,西臨沋河川道,北距渭河干流5千米,南距秦嶺約15千米。
這里地勢開闊,土質肥沃,水文條件優越,適宜史前先民繁衍生息。其所在的沋河流域就分布眾多遺址,比如南約10至11千米即為史家遺址和北劉遺址。
2024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渭南市博物館、臨渭區博物館對蔣家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確認其為一處面積較大的仰韶時期聚落,主體年代為仰韶中期,主體遺存為廟底溝文化。遺跡以灰坑為主,還發現了雙重壕溝、大型房址、陶窯及甕棺葬等重要遺跡,為探討廟底溝文化的起源、聚落形態,以及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等問題提供了新線索、新材料。
![]()
?彩陶盆
蔣家遺址廟底溝文化時期先民利用自然地勢落差,結合人工開挖寬闊壕溝筑成聚落。聚落內部大型房址、灰坑、陶窯、墓葬等要素齊全,聚落營建經過統一規劃。
在遺址外壕以外向南的發掘區,廟底溝文化時期的遺存分布密度明顯降低,發現少量仰韶晚期文化遺存。這一跡象表明了該遺址自仰韶中期沿用至仰韶晚期,并沿沋河東岸存在向南遷移的動態發展過程。
![]()
?灰坑
此次發掘分為北、中、南三個發掘區,清理遺存年代主要為廟底溝文化時期。
截至2024年底,共清理仰韶中期灰坑652座,根據坑口平面形狀可以分為圓形、橢圓形、長條形及不規則形,根據剖面形狀分鍋底狀、斜壁平底和袋狀三類。
遺址中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還有石器、骨器、角器等,另有部分仰韶晚期和少量秦、漢、唐、明、清時期遺存。
![]()
?陶塑人面像
其為泥質紅陶,加工精致,頭頂飽滿,從后向前以密集戳刺紋表示頭發,額頂正中有穿孔,兩鬢連至下頜。面部泥條盤筑,兩眼鏤空月牙形;鼻梁貼塑,挺直,略呈鷹鉤狀;口部鏤空微張,呈微笑狀;雙耳扁平,貼于臉頰兩側,耳垂下方有穿孔耳洞;頸部中空,半弧形。
![]()
?陶塑人面像反、正、側面
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泥質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質黃褐陶。
紋飾以素面居多,其次為繩紋、線紋、附加堆紋。彩陶數量較多,以黑彩、褐彩為主,彩陶紋樣常見勾連回旋紋、弧線紋、西陰紋、圓點紋及簡化魚紋等,少量可見白衣。
器形包括重唇口尖底瓶、葫蘆口瓶、盆、缽、罐、杯、釜、灶、甕、釜形鼎、器座和器蓋等。
![]()
?魚紋彩陶盆
![]()
?隼形陶飾
![]()
?石球
遺址出土器物類別和陶器組合,以往也見于陜西華陰興樂坊、西關堡、南城子以及華縣泉護村、渭南北劉、高陵楊官寨和寶雞福臨堡等遺址。
如重唇口尖底瓶與泉護村、興樂坊相似,繩紋鼓腹罐與南城子、興樂坊相似,彩陶盆與泉護村、興樂坊一致,高領罐與興樂坊一致,屬于泉護村一期或興樂坊廟底溝遺存范疇,與以上所列器物共存的缽、疊唇盆、甕、釜、灶等也常見于關中地區廟底溝文化中期遺存中。
![]()
?陶缽
因此,初步判斷蔣家遺址廟底溝文化階段遺存的時代主要為廟底溝文化中期。
此外,在一些遺跡單位中也見廟底溝文化早期遺物,如圜底缽、簡體魚紋彩陶盆,保留有史家類型遺風;較原始的尖底瓶口與山西翼城北橄二期、芮城東莊所出相似,以往關中地區較少發現,為研究半坡文化史家類型向廟底溝文化發展演變提供了寶貴資料,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圖文來源于“文物陜西”,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