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利時弗拉芒語大區的民用建筑,明顯不同于英國的民用建筑。圖為布魯日的一棟民居
作者:魏城
在一個都是朋友的微信群里,我發了一個帖子:
在布魯塞爾火車站,看到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者群毆一個人(或兩個人),被毆者不知是不是反對示威的人,警車呼嘯而來,一字排開,嚴陣以待。不久,警察施放了催淚瓦斯,人群混亂,紛紛往車站跑,準備乘坐歐洲之星返回英國的我,也被催淚彈催出了眼淚,嗓子則像吞了沙子,咽不下,吐不出,難受至極。第一次“享受”催淚彈,不在中國,不在英國,而在偶爾過境一游的比利時,也算補上了一課。
![]()
圖解:10月14日,布魯塞爾出現了支持巴勒斯坦的大規模示威游行,圖為市中心的抗議者
一個發小問我:“怎么?去比利時了?”
我回答:“是的,沒想到此行是這么一個結局。”
說實話,除了辭別比利時首都之前“中”的這一顆催淚彈,此行總的來說是圓滿愉快的。
20多年前,我去過一次比利時,但那次是“歐洲七國大巴行”的一站,只在布魯塞爾停留了兩個小時,導游帶領大巴上的幾十個人,蜻蜓點水般地去了布魯塞爾大廣場、撒尿的小童等幾個地標式的景點,就收兵前往七國行的下一站了。當時的我,對比利時和下一站的荷蘭有什么區別,完全沒有任何概念。
![]()
圖解:布魯塞爾著名景點“小尿童”(Manneken Pis),傳說這個男童撒尿熄滅了炸彈,挽救了這座城市
這一次,我準備徹底告別大巴行,來一次深度自由行:自己選擇城市,自己制訂攻略,自己把控時間。
我選了三個城市:布魯日、根特、布魯塞爾。
之所以選擇布魯日,是因為我的一個好朋友、中國中央電視臺的一個駐英國記者,一個幾乎天天在微信上聊天的好朋友,有一年,有一天,忽然失蹤了好幾天,等到幾天以后微信上露面,我問她:“去哪兒了?”她回答說:“布魯日”。
在此之前,我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城市,因為我在歐洲的旅游都是極為膚淺的那種旅游:只玩首都。等看到她發給我的布魯日照片,我大為吃驚:那么典雅、那么幽靜、那么美!從此我就改變了我在歐洲的旅游方式:不去首都,去那些被好友推薦的小鎮。
![]()
圖解:布魯日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愛之湖”(Minnewater)
可能有人會問:那為什么這次你又選擇了比利時首都?
這次我是被迫選擇:因為我這次出游,事先打定了主意,不坐飛機。比利時離英國很近,坐穿越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的歐洲之星火車,也只有兩個小時,如果坐飛機,加上提前辦理登機手續的時間和一進一出機場的時間(機場通常離市區很遠),肯定超過坐火車。但歐洲之星在比利時只停靠首都布魯塞爾。所以,布魯塞爾是用來過路的。
當然,我也不能僅僅靠朋友的一句話,就選擇一個國家、一個城市。
決定這次旅游的國家時,我其實考慮過幾個選項:西班牙海濱、法國南部、羅馬尼亞、塞浦路斯、摩洛哥等北非國家,但最后選擇了比利時。
為什么?
原因很多。首先,比利時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或者說,她是一個本不應該成為國家的國家。
比利時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在1830年才正式獨立,至今不到200年。在此之前,她曾經在很長的時間里被不同的國家統治過,包括荷蘭、勃艮第、西班牙和奧地利等國,拿破侖時期則曾是法國的一部分。她的獨立,也是歐洲列強各自包藏禍心的結果:1830年,比利時在法國七月革命影響下脫離荷蘭獨立。法國支持比利時分離,以削弱荷蘭勢力。英國則擔心法國在新國家中擴張影響力,遂推動比利時保持中立,并在1831年支持德國薩克森-科堡王子利奧波德一世登基為國王。利奧波德曾是英國王儲的女婿,與英國王室關系密切,有助于英國維護其在歐洲大陸的均衡戰略。這一安排最終在1839年《倫敦條約》中得到確認。
![]()
圖解:所有游客必去的打卡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大廣場(
Grand-Place
另外一個說比利時本不應該成為國家的理由是,比利時擁有三種官方語言:荷蘭語、法語和德語,具體來說,荷蘭語(又稱弗拉芒語)是使用人數最多的官方語言,主要在北部的弗拉芒大區使用,占全國人口約55%;法語主要在南部的瓦隆大區和布魯塞爾首都大區使用,占人口約39%;德語是第三種官方語言,僅在東部靠近德國邊境的德語社群使用,人口比例不到1%,但仍享有完整的官方地位。
僅僅因為一個國家有多種官方語言,并不能證明這個國家存在分裂的危險,但比利時的情況比較獨特,因為該國弗拉芒語地區和法語地區長期以來存在著緊張關系,緊張到該國許多人都在認真地考慮國家分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比利時分裂的可能性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源于深層的歷史、語言、經濟和文化差異:
![]()
圖解: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者也沒有忘記光顧布魯塞爾大廣場
語言與文化對立:北部的弗拉芒人講荷蘭語,南部的瓦隆人講法語,彼此在語言認同和文化歸屬上存在長期張力。
經濟失衡與不滿:二戰后,弗拉芒地區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國家經濟引擎,而瓦隆地區則相對衰退。弗拉芒人不滿“養懶漢”的財政轉移,成為分裂呼聲的重要推力。
政治結構的碎片化:比利時實行聯邦制,三大語言社群擁有高度自治權,但這也削弱了國家認同。政府組閣困難、政黨分裂,進一步加劇了分裂討論。
分裂主張的現實性:弗拉芒地區的極右翼政黨如新弗拉芒聯盟(N-VA)長期主張獨立,雖然目前未成主流,但其影響力不容忽視。
盡管如此,比利時目前仍維持著國家統一,部分原因是歐盟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國際壓力與經濟利益促使各方維持現狀。
其次,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句話:歐盟總部設在布魯塞爾,比利時因此也成為歐盟的中心。
![]()
圖解:位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
比利時其實是一個小國,人口1180萬,大致相當于英國的六分之一、法國的近六分之一、德國的七分之一、意大利的五分之一;國土面積三萬平方公里多一點兒,大致相當于英國的八分之一、法國的十八分之一、德國的十二分之一、意大利的十份之一、西班牙的十六分之一,甚至我的老家——中國的山東省,面積也是比利時的五倍。但比利時在歐洲發揮著與其人口和面積不成比例的重要作用,除了歐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之外,擔任過歐盟重要職位的也有許多比利時人,包括曾任歐洲理事會主席(European Council President)的比利時前首相夏爾·米歇爾(Charles Michel)、目前仍然擔任歐洲法院院長(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的比利時籍法學家科恩·萊納爾茨(Koen Lenaerts)等。
經濟方面,比利時的人均GDP在西歐屬于高水平,略低于德國和英國,明顯高于法國和意大利,反映了比利時高附加值產業和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
當然,我最后選擇比利時作為這次出行的目的地,并非僅僅因為上述歷史、政治和經濟原因。第三個原因,也是更為重要、也更為個人化的原因,就是比利時的美麗風景。
比利時國土面積雖小,卻擁有濃縮的歐洲魅力,她融合了中世紀建筑、藝術遺產與現代生活,適合深度漫步與文化探索。
我想特別講一講我這次選擇的兩個比利時城市:我選擇布魯日,不僅僅因為朋友的推薦,更因為她被譽為“歐洲北部的威尼斯”,以水道環繞的古城、哥特式的建筑和寧靜的氛圍聞名,是浪漫與歷史的完美結合;我選擇根特,則完全出于偶然,是因為在油管(YouTube)上看一部關于布魯日的影片,主持人說:“如果你喜歡布魯日,那你更會熱愛根特!”于是,我便毫不猶豫地在我的旅程中增加了根特。結果,我發現,根特確實更具魅力:她擁有壯麗的城堡、豐富的博物館和夜色下閃耀的河畔,是藝術與生活交織的城市典范。
![]()
圖解:布魯日全城都被水道環繞,因此被稱為“歐洲北部的威尼斯”
布魯日,又被譯為布呂赫,弗拉芒語是Brugge,法語是Bruges,是比利時弗拉芒大區西佛蘭德省的一座港口城市,也是該省省會及最大城市,通行荷蘭語,是弗拉芒社群的一部分,面積140.99平方千米,人口118,509人(2022年1月1日)。布魯日在多個國際旅游榜單中名列前茅,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
布魯日大部分建造于中世紀的建筑完好無損,使其成為歐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鎮之一,目前歷史中心是典型的中世紀古城,保存著大量中世紀至近代的建筑。早期哥特式建筑已經成為城市特色的一個部分。作為過去歐洲的重要貿易中心和文化中心,布魯日和世界上其他地方有文化上的交集,比如布魯日與早期尼德蘭繪畫流派(Flemish Primitives)有著密切的關系。
![]()
圖解:布魯日市集廣場(Markt)的鐘樓(Belfort)高約83米,是布魯日的地標之一,建于13世紀,曾用于瞭望、報時和存放市政文件,游客可以登頂俯瞰整個古城,是布魯日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布魯日的美,不僅在于視覺,更在于那種“時光凝固”的氛圍,讓人仿佛置身中世紀畫卷之中,所以有人稱之為“中世紀遺珠”。布魯日尤其受到全世界華人青睞,在中文的旅游博客、歐洲旅游指南和文化評論中,布魯日被譽之為“歐洲最美小城”或“歐洲最美古城”。在布魯日的古石小巷,我常常聽到臺灣人、香港人互相交談的口音。有一次,我迷了路,居然發現了當地的一個中國古董拍賣行。還有一次,我坐在街心花園的長椅上,與太太用中文交談,一個坐在對面的女孩問我們:“你們也是中國人嗎?”原來,她來自中國內蒙的呼倫貝爾,在當地留學。
由于布魯日作為旅游城市的名聲遠播海外,2000年,布魯日歷史中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布魯日也爭取到了2002年歐洲文化之都的頭銜。
談到布魯日的美麗,法國詩人安德烈·蘇瓦熱(André Suarès)這樣贊美布魯日:“布魯日是夢境中的城市。”比利時藝術評論家呂克·德沃爾德雷(Luc Devoldere)這樣描述布魯日:“布魯日是畫家的天堂,是歷史的溫柔回聲。”
![]()
圖解:游客乘坐小船,在遍布布魯日的運河中游覽“夢境中的城市”
談到布魯日的歷史厚重感,英國《衛報》這樣寫道:“布魯日是時間凝固的地方。”歐洲文化遺產協會的評語則更具詩意:“在布魯日,每一塊石頭都在低語中世紀。”
根特是比利時弗拉芒大區東佛蘭德省的城市,也是該省的省會及最大的城市,通行荷蘭語,是弗拉芒社群的一部分,其面積157.77平方千米,2025年1月1日統計時的人口為272657人,是比利時第三大城市,僅次于首都布魯塞爾和著名港口安特衛普。讓人感到迷惑的,是她在幾個語言中不同但又非常相似的拼寫:荷蘭語是Gent,法語是Gand,英語則是Ghent。
![]()
圖解:根特的中世紀城堡——伯爵城堡(Gravensteen)
根特市是比利時最大的教育中心,根特大學是全世界知名的科研機構之一,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成就尤其卓著。知識密集型產業是根特的支柱產業,主要由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生物科技、寬帶技術和信息交流技術組成。
根特的美體現在其保留完好的中世紀歷史建筑、充滿活力的老城區以及寧靜的水道上。
根特曾經是北歐最富有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擁有大量的中世紀建筑,是重要的歷史文化中心,其中圣尼古拉斯教堂(Sint-Niklaaskerk)是根特最古老、最著名的地標之一,這座教堂位于根特市中心,是該市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始建于13世紀,采用來自圖爾奈地區的藍灰色石材,風格典雅而莊重。
另外一個著名的大教堂是圣巴夫大教堂(Sint-Baafskathedraal),位于歷史古城中心,以其高聳的哥特式塔樓和收藏的藝術杰作——《神秘的羔羊》(Het Lam Gods)祭壇畫而聞名。教堂始建于12世紀,現今的建筑融合了羅馬式、哥特式與巴洛克元素,是根特精神與藝術的象征。
![]()
圖解:根特的圣巴夫大教堂(
Sint-Baafskathedraal
在根特老城,漫步在古老的鵝卵石街道上,你可以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氛圍。
美國旅行作家里克·史蒂夫斯(Rick Steves)特別喜愛這座城市,他說:“根特是歷史與青春并存的城市。”歐洲城市文化協會則更看重她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根特不是博物館,而是活著的歷史。”
不過,在我看來,根特最吸引我的,是她的遍布全城的水道,和水道兩岸的美輪美奐的“比利時特色的”多彩小房子。
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格拉斯雷(Graslei)和科倫雷(Korenlei)等地的風光,河岸兩旁的歷史建筑倒映在水中,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
![]()
圖解:根特
科倫雷(
Korenlei
)水道對面最具比利時特色的建筑
總之,布魯日更加小巧玲瓏,根特則更加氣象萬千,但兩個城市的共同點是:到處都是美景,隨手拍的照片都可以作風光明信片。
(作者曾在英國多家知名媒體擔任資深記者、編輯。作者微信公眾號:魏城看天下)
本微信公眾號聯系方式:
郵箱:weimingliu6@qq.com
微信公眾號:魏城看天下
作者簡介:
魏城,曾經在中西著名媒體從業30多年,做過報紙記者、編輯、翻譯、電臺主持人、網站記者、編輯、雜志執行總編輯等工作,出版過三本書,工作過的機構包括《中國青年報》、《星島日報》加拿大版、英國廣播公司、美國《財富》雜志中文版、英國《金融時報》等。2007年,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的中國中產階級調查系列報道獲得了亞洲出版人協會(SOPA) 解釋報道類首獎。如今退而不休,作為自由撰稿人,為中國《財經》雜志撰寫“魏城看英倫”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