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動小手
點個 關注 ~
最近好萊塢大公司紛紛宣布開辟短劇賽道:福克斯投資了烏克蘭豎屏平臺 Holywater, Cineverse 成立 MicroCo 。
前者計劃將為制作 200 部豎屏劇,后者聚焦微短劇與 AI 內容,瞄準豎屏行業全年 14 億美元的潛在市場。
當下好萊塢正陷困境:南加州影視從業者失業率近 40% ,豎屏劇成失業者“緩沖帶”。
中國短劇模式的輸入,為其提供了變現與敘事參考,好萊塢或許正在迎來豎屏新敘事。
01
好萊塢大公司的入局
2025 年 10 月,福克斯公司( Fox Entertainment ) 宣布對烏克蘭豎屏視頻( vertical video )平臺 Holywater 進行股權投資。
Holywater 旗下運營著多個平臺,包括主打豎屏短劇的 My Drama 、數字出版平臺 My Passion ,以及專注AI生成內容的 My Muse ,用戶總量超過 5500 萬。根據協議,福克斯將在未來兩年為 My Drama 制作超過 200 部豎屏劇,部分項目已在亞特蘭大開機。
![]()
Fox 表示希望借助 Holywater 的 AI 與技術能力,與其自主的制作與 IP 資源協同,以“數字敘事創新”推動未來增長。
福克斯娛樂 CEO 羅布·韋德( Rob Wade )在聲明中表示:“數字敘事的創新正重塑娛樂業未來。投資豎屏視頻,將助力福克斯打造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工作室。”
Holywater 聯合創始人博格丹·內斯維特則認為,這標志著豎屏劇邁入主流:“我們希望證明,豎屏不僅能講狗血故事,也能承載驚悚、愛情、戲劇等多類型內容。”
業內普遍認為,Fox 的入局象征著傳統好萊塢終于“松口”。Stratagem 內容戰略總監布倫丹·丹尼希( Brendan Denehy )指出,豎屏劇行業 2025 年第一季度創收 3.5 億美元,全年有望突破 14 億美元,“這與當年傳統片廠對流媒體的遲疑如出一轍——他們總是要等生態成熟才出手。”
TheWrap 的一篇報道中指出,這一交易不僅是資本入場,更意味 Fox 在內容生態中試圖搭建一種“短劇 + IP 延展”的敘事可能性。
![]()
與此同時,Cineverse 公司(前身為 Digital Media Rights )也在進行豎屏短劇的相關動作。它與風險投資機構聯手成立合資品牌MicroCo,專注于高質量微短劇或 AI 原生內容生產。Cineverse 戰略負責人埃里克·奧佩卡( Eric Opeka )將 MicroCo 視為“影子好萊塢”的起點,他對行業未來年營收給出 80–140 億美元的預測,并表示他們不尋求成為“第 41 個短劇 App ”,而愿在平臺基礎設施和品牌層面扮演基礎架構角色。
這些動作展現出海外短劇的兩個趨勢:一是資本與大公司的試探入局;二是制作與分發方式的結構性重塑:不再以大預算、長周期為核心,而可能以規模化、快速生產和算法驅動為主要邏輯。
02
Quibi 的陰影與傳統影視人的失業
要理解這一波入局潮,就必須把視角拉回好萊塢當前的困境、歷史教訓與制度困局。
在洛杉磯,當傳統影視項目相繼向喬治亞、加拿大、甚至歐洲遷移時,本地的片場空置率增高、拍攝需求驟減。多家報道指出,南加州影視行業從業者失業率逼近 40% 。在這種環境下,許多原本依賴橫向劇集或電影工作的人員被迫涉足小規模、短周期項目。
LAist 的專題報道中就提到,一位 AFI 畢業生 Lilly Lion 在畢業后轉向豎屏短劇拍攝,因為“這些項目不斷在發生、不斷在雇人”——她從事第二助導、劇本監督等崗位。報道還援引媒體分析師 Robert Steiner 的話,稱豎屏短劇類似“為 TikTok 時代定制的肥皂劇”。好萊塢制片/拍攝團隊普遍認為,這類項目能提供“手邊的活干、有收入進賬”的機會,哪怕片酬不高、資源有限。好萊塢記者在報道中將這一現象稱為“在編劇/演員失業高峰期的緩沖帶”——也有媒體稱“豎屏短劇正重塑好萊塢就業市場”。
![]()
正是在這種“制片空窗期”的壓力下,制作方、演員、后期人員開始向豎屏隊列投奔。但在 Quibi 關停的陰影下,仍然有一些公司保持謹慎態度。
短片內容在美國的影視產業鏈中并不是新鮮概念。早在 2020 年,好萊塢便曾押注短片流媒體平臺 Quibi :其定位是為手機用戶提供少于 10 分鐘的短劇和綜藝,與傳統流媒體區別在于專為移動端設計。
Quibi 曾一時集結大牌導演與演員,融資規模高達 20 億美元,但上線僅幾個月即因用戶增長低迷、內容與分發無法落地而宣布關停。它被視為好萊塢試圖主導短劇市場的失敗范例,其“燒錢高制作、平臺自營、用戶不買單”的模式被視為警鐘。
正因如此,今天許多主流影視公司在涉足短片視頻平臺時顯得謹慎。他們擔心重蹈 Quibi 的覆轍:即使初期試水,也可能被生態、用戶習慣或商業模式扼殺。
在一篇 Forbes 報道中,就曾將當前的微短劇浪潮與 Quibi 失敗做對比,指出制片方必須以比 Quibi 更輕、更靈活、更貼合用戶行為的方式入場。在 KCRW 的采訪中,也有提到 MicroCo 的出發點即是“在 Quibi 思路基礎上再造一個更適配時代的版本”。
![]()
除此外,好萊塢在豎屏短劇領域目前還存在著工會制度障礙。
在好萊塢,一切正規影視制作都必須遵守與演員工會( SAG - AFTRA )、編劇工會( WGA )等組織達成的集體協議。這些協議規定了最低薪酬、工作條件、殘編補償、權益保障等。一個關鍵障礙是:很多豎屏短劇目前仍屬“非工會”項目,這意味著參與這些短劇的演員及工作人員可能無法享有工會保障待遇。
THE Hollywood REPORTER 的報道指出,盡管豎屏劇為失業從業者提供了短期機會,但它們“支付較低、制作要求高、拍攝強度大”,且“并不如工會作品那樣尊重工時與權益規范”。
業內人士坦言,若全面工會化推行,這將推升制作成本,從而可能壓縮豎屏短劇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不工會狀態也限制了大公司參與,因為許多公司與工會有契約約定,可能不被允許參與非工會項目。
此外,豎屏行業尚缺乏基礎設施:沒有統一的數據庫、無權威評級、無廣告測量標準、無統一發行渠道等。Cineverse 的奧佩卡就指出:“沒有豎屏版本的IMDb,觀眾甚至無法查到演員是誰。”他視這些缺口為機會,也是公司進入的空間。
03
不可擋的趨勢:中國短劇模式的輸入
這一切的源頭還是因為中國短劇模式在北美的繁榮。正是借助中國短劇的成熟走向,美國市場才產生了諸多可借鑒路徑。許多好萊塢短劇平臺事實上與中國資本/團隊有交叉背景。
例如,Crazy Maple Studio 旗下的 ReelShort 短劇平臺,主打美語市場,但底層延續了中國段劇邏輯——用“內購 / 虛擬幣解鎖集數 + 廣告 + 平臺補貼”的混合變現方式。 ReelShort 的節奏與題材高度貼合中國短劇的風格:強沖突、強戲劇化、快速反轉等等套路。
Business Insider 的報道則指出,隨著中國短劇算法與用戶邏輯被復制,美國越來越多的公司在嘗試將題材“狗血、套路、夸張戀愛關系”移植過來,探索本地受眾是否接受這種高頻率快速消費的敘事方式。報道中還提到,像 Lionsgate、Hallmark 等傳統影視力量都在評估切入這一賽道。
Forbes 在其分析中稱,這一波“ micro drama 金礦”正試圖拯救好萊塢當前的頹勢,但前提是:入場者必須在內容、分發與變現機制上做到比原生中國短劇更適配美國市場。KCRW 在采訪 MicroCo 時也提及,他們致力于創造一種“比 Quibi 更適應當前受眾”“比中國短劇更本地化”的內容形式。
與此同時,好萊塢創作者也在接受這種思維的浸潤。在洛杉磯豎屏劇展映會上,有人以中國短劇為模型進行劇本講評、作品展示與寫作工坊。這正是“內容輸入 + 本地化改造”的過程。
在這條路徑上,一種可能的敘事模式是“短劇 + 長片 / 正片聯動”——先出爆款短劇吸引流量,再在橫屏平臺或傳統平臺延伸為正劇或電影。雖然這種聯動目前尚少見,但它正被部分制片人視為未來方向。
本文參考新聞
Deadline
Forbes
LAist
TheWrap
, KCRW,
F
ox Entertainment
THE Hollywood REPORTER
Variety.
文丨劉佳鈺
編輯丨李怡馨
![]()
歡迎聯系短劇內行人
深度專訪、內容約稿
![]()
記得點贊在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