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的莽莽群山之中,有一座形如倦臥老牛的山嶺,當地人稱之為“困牛山”。這座山三面被黑灘河環繞,崖壁鋒利宛如刀削,幽深狹長的谷地常年陰云蔽日。
![]()
1934年的重陽節,一支約400人的紅軍隊伍在困牛山上與國民黨軍隊激戰。后來約有一百余紅軍寧死不降,壯烈跳崖。
然而,讓人覺得非常奇怪的事情是——包括師長龍云在內的另外兩百余名紅軍戰士,卻從此“人間蒸發”了!
此后的數十年,中央三次派人前往當地進行調查無果。直到21世紀初,一份泛黃的國民黨檔案和當地村民口述、以及當地民俗,才讓這段悲壯的歷史浮出水面。
那么,這一支紅軍部隊是從何而來,又遭遇了什么?師長龍云率隊突圍后又去向了哪里呢?這一切,還得從紅六軍團的長征說起。
1934年8月7日,紅六軍團作為西征先遣隊,從湘贛出發,當時這個軍團的負責人是蕭克。軍團下屬兩個師,分別為紅17師和紅18師。紅17師由蕭克兼任師長,紅18師的師長就是龍云。
![]()
紅六軍團從江西一路打到貴州,頭兩個月一直非常順利,可是到了當年10月進入貴州石阡縣,卻遭遇湘、桂、黔軍24個團的圍剿,部隊被攔腰截成了三截。
為了突圍,蕭克決定與敵人在崇山峻嶺之間展開一場游擊戰。在戰斗中,紅18師師長龍云所在的52團擔任后衛團,掩護部隊主力轉移。
于是龍云帶著紅18師52團的800余人離開大部隊,故意改道向西,一路將敵軍引向困牛山。經過幾場激戰后,當龍云和52團戰士們爬上困牛山時,已減員至400余人。
困牛山三面環山一面靠水,龍云等人上山后敵人馬上把山嶺團團圍住。在連日高強度作戰,缺衣少食的情況下,紅軍戰士又因誤食桐油腹瀉不止,戰斗力銳減。
時間來到1934年10月16日下午,敵軍脅迫當地百姓為“人盾”再次向紅軍陣地發起進攻。面對手無寸鐵的群眾,紅軍戰士只能將槍口抬高,邊打邊退至懸崖邊。
彈盡糧絕之際,紅軍團長田海清戰死,余下的百余名戰士寧死不降,于是砸毀槍支,相繼跳下70多米深的虎井溝懸崖。
![]()
后來,跳崖幸存的司號員陳世榮回憶:“紅52團為拖住敵人戰斗十分激烈,當時吹響軍號,不是為沖鋒,而是為犧牲。”
村民劉朝選當年目睹了這一幕,他說:“紅軍槍法極準,但槍口始終朝天,怕傷百姓。”戰后,村民在崖底發現成片的遺體。
因為紅軍當時跳崖不是在一處跳的,而是沿著河溝跳了一線!當這些紅軍跳下山崖后,有很多人的身體被樹枝當場刺穿,場面異常慘烈。
前面我們曾經提到,龍云帶52團上山時一共有紅軍戰士400人,后來田團長犧牲,一百余紅軍跳崖,那么龍云和余下200多人去了哪里呢?
根據幸存者的回憶,當時龍云安排52團的田海清團長帶領一半的人堅守困牛山陣地,他自己則帶著200余紅軍戰士以攀巖的方式下到了黑灘河,并從河溝順利突圍。
然而,正當龍云和這200名戰士準備追上主力部隊時,卻在10月25日行進到鎮遠冠璧山時,遭到了當地民團的偷襲。
此時的紅軍已經餓了很多天,多數人衣衫襤褸、光著腳,虛弱得連槍都扛不動。當他們撤退到石灰窯、沙子坳一帶時,紅軍部隊被敵人沖散,最后大部分終被俘。
![]()
師長龍云孤身脫險,卻在逃到岑鞏縣的龍馬店的時候,被當地的保長楊世忠出賣。重傷之下,龍云仍謊稱自己是“黎連長”,并表示不清楚紅軍主力部隊的情況。
沒想到當時敵人中有一名叛徒,直接指認出龍云的身份。按理說,龍云當時是紅軍的高級軍事長官。他被捕是一件大事,但是為什么長久以來,仿佛一直沒有人知道這件事呢?
其實當年的國民黨《岑鞏縣志》的確有記載:“二十三年冬十一月,師長龍云由鎮遠境潰入龍頸坳,經團壯擒之。”
而當時的《長沙市民日報》也曾經大肆渲染過“生擒偽師長”的“戰功”,只不過隱瞞了他最后被押往南昌感化院、病逝于武昌的真相。
不過報社記者的“隱瞞”,也許并非故意。原因是當年紅軍叛徒雖然指認出龍云,但是由于他本人堅不吐實,一直說自己姓黎,是一名連長。
所以國民黨最終沒能確定他的真實身份,只能當成一名疑似紅軍干部的政治犯進行處置,將他送進了“感化院”。
![]()
1934年10月29日,岑鞏縣的縣長李林親自審問龍云沒有得到結果。但是為了向上級邀功,李林還是寫信告訴自己的上級“當以該匪絕非普通犯可比”。
然后,李林派人把龍云押到了鎮遠縣,交給當時的黔軍軍長王家烈。王家烈后來又把龍云押到了湖南長沙,交給何鍵,后者就是曾下令在識字嶺殺害楊開慧烈士的人。
被押往長沙以后,龍云先后被敵人關進了兩個集中營。因為身負重傷得不到有效治療,最后在1936年2月2日病逝于湖北。
因為龍云生前一直不肯吐露真相,身份無法確定,國民黨也沒有找到他的家屬去認尸。1949年的時候,中央的調查組一度認為龍云是湖南瀏陽人,最后是在長沙被何鍵殺害。
2001年,作為黨史工作者的中共石阡縣委黨史辦原副主任楊又鑄,覺得還原“困牛山戰斗”歷史真相意義非常重大,于是就開始查找資料,并在當地走訪。
最后,一位叫蔡應舉的94歲老人,在楊又鑄等人軟磨硬泡下,終于和他們詳細說了當年那場慘烈的戰斗,并帶他們到困牛山虎井溝去看紅軍跳崖的地方。
![]()
一到那里,這位老人便開始燒香、燒紙、作揖。老人還告訴楊又鑄,每到逢年過節,周邊的老百姓都會到這里燒香紙,祭奠這些犧牲的紅軍戰士。
2008年,一份國民黨“湘黔剿匪司令部”拍給貴州錦屏縣縣長的電報被人們發現后,才揭露出了龍云的真實身份。
原來,龍云是錦屏縣當地的侗族子弟,而他的女兒龍蓮英直到晚年才得知自己的父親原來是一位紅軍師長。
2022年5月,有記者去龍云最后戰斗過的鎮遠一帶采訪時,發現鎮遠縣都坪鎮凱磅寨里有一塊奇怪的黃金色大石頭,當地人不時去那里燒香、上貢。
記者問村民為什么這樣做,當地人回答,紅軍當年在這里打死過人。聽老一輩的人說,當時那些紅軍又累又餓,可憐得很。
因為打仗的地方有這樣一塊金黃色像豬一樣的石頭,所以當地人就給石頭起名為“黃膘肉”,又把這石豬當成祭品,年年來祭奠紅軍。
![]()
幾乎在同一時期,困牛山下的巖石,也被當地的鄉民們用香火熏得漆黑。“當地逢年過節祭奠的習俗延續了80多年。”一位老人說:“他們(紅軍)用命護住了百姓,我們得記住。”
真相終于大白了!當年龍云帶著200余紅軍以攀巖的方式從困牛山悄悄突圍,后來卻在鎮遠縣凱磅寨遇到民團的偷襲,損失慘重。
由于彈盡糧絕,多日未進食,紅軍部隊被敵人沖散之后,一百多名戰士被俘,最后押到了鎮遠縣城,最終下落不明。
1934年11月27日,龍云孤身突圍后走到岑鞏當地一個碾房,遇到了當地保長楊世忠,最后因此人出賣遭到國民黨逮捕。1951年,楊世忠因為勾結土匪,反抗政府,最后被槍決。
關于龍云下落的線索,就從楊世忠那里斷掉了。龍云被捕后在敵人的“感化院”里生活了兩年,最后因傷情惡化得不到及時治療,于1936年2月2日去世,時年33歲。
當年在困牛山、凱磅寨發生的紅軍故事,是對信仰與犧牲的極致詮釋。百名紅軍跳崖的決絕,以及龍云至死不屈的堅韌,最終穿透了歷史的迷霧,化作黔東群山間永不消散的回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