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路過任何一座城市的商圈,可能都會看到那個熟悉的紅色招牌——好想來。
在短短兩年時間里,這個品牌幾乎以病毒式的速度出現在全國各地。
門頭、貨架、收銀臺全都統一,裝修風格像是復制粘貼。
它背后的主人,是萬辰集團,兩年前,這家公司還默默無聞。
如今,它的門店已經突破一萬家,營收暴漲16倍,沖上300億大關,一躍成為中國零食界的新巨頭。
![]()
加盟商排隊簽約,消費者爭相打卡,媒體高調報道,一切都像一場加速運轉的狂歡。
但如果你翻開它的財報,興奮的鼓點立刻停下來。
營收節節攀升,利潤卻幾乎見底。
2023年虧了八千多萬,2024年雖然勉強盈利,但凈利率不到1%。
換句話說,賣出去100塊錢,只賺不到1塊。
更危險的是,這家公司還背著90%的資產負債率,幾乎是拿借來的錢在狂奔。
當一家零食公司玩起了房地產式的高杠桿擴張,這場看似熱鬧的盛宴,還能持續多久?
01
萬辰的崛起,用一個詞形容最貼切:炸裂。
過去兩年,它兼并了好想來、來優品、陸小饞等多個品牌,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完成整合,統一成“好想來零食”品牌。
不到兩年,門店從不到一百家飆到一萬多家,覆蓋全國300多座城市。
對外宣傳是農村包圍城市,對內邏輯是加盟為王。
總部只負責品牌和供應鏈,門店主要靠加盟商出資開店。
加盟費不貴,利潤分成也誘人,加上門店裝修統一、鋪貨速度快,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資者涌入。
但這種模式的本質是什么?
是以加盟商的錢換規模,以規模的增長換估值。
這是一場典型的資本速度游戲,先擴張市場,再講增長故事。
![]()
2023年,萬辰的營收飆升至93億元,但虧損了8293萬元。
到2024年,營收突破300億,利潤8.67億,凈利率卻只有0.91%。
換句話說,營收越大,利潤越薄。
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萬辰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高達12億元,而同期凈利潤才4.7億元。
賣出一大堆零食,最后賺的錢還不夠付廣告和房租。
表面是生意火爆,實則利潤如紙,更關鍵的是,這種擴張幾乎全靠借錢。
2025年一季度末,萬辰資產負債率高達72.74%,隨后又擲出13.79億元收購南京萬優49%股權。
收購完成后,資產負債率預計將逼近91%。
這意味著,企業每賺100元,有90元是債。
這樣的資金結構,堪稱零食界的“房地產打法”。
02
零食賽道向來熱鬧,但熱鬧背后,是殘酷的同質化。
中國的零食市場早已進入紅海時代,從來優選到零食很忙,從趙一鳴到好想來,幾乎每個品牌都在打同一場仗,拼價格、拼鋪面、拼速度。
但消費者的胃口是有限的。
你今天能多吃兩包薯片,明天也不會買十包干脆面,市場容量早已封頂。
于是,競爭就演變成了價格屠殺。
今天打8折,明天打7折,再過一個季度,買一送一都不稀奇。
問題是,價格降下去了,原料、人工、物流的成本并不會跟著掉。
于是,品牌只能不斷砸錢營銷,用巨額費用拉新留客。
零食行業本質是高周轉、低毛利的生意,一旦卷入價格戰,就成了無底洞。
![]()
當年“良品鋪子”“三只松鼠”也經歷過這種周期。
最初靠規模取勝,后來被渠道反噬,前期靠增長故事融資,后期卻被庫存壓垮。
今天的萬辰,正在重演這一幕。
財報數據顯示,萬辰上半年毛利率僅約15%,但銷售費用率高達8.3%,管理費用率近5%。
一家賣零食的公司,把一半的錢花在推廣和管理上,這種增長能持續多久?
更現實的問題是:加盟商還能撐多久?
他們承擔著最前線的成本壓力,門店租金、裝修、供貨、返利。
一旦總部抽成太多、銷量下滑,他們就是第一批“倒下的骨牌”。
而加盟商的信心,一旦崩塌,再火的品牌也會瞬間坍塌。
零食賽道的死亡速度,遠比想象中快。
03
萬辰的財務風險不只是數字,更深層的問題,是治理結構。
這家公司幾乎是一個家族王國。
根據公開資料,萬辰集團的實際控制人為王澤寧、王麗卿和陳文柱,三人分別是創始人王建坤的兒子、姐姐和表弟。
沒有外部股東,沒有獨立董事,整個董事會就像一個“家族會議室”。
哪怕在2024年7月,創始人王建坤因調查而辭任,接班的依然是親姐和兒子,權力依舊牢牢掌握在“王家人”手里。
在王澤寧擔任總經理后,這位90后少東家上任不久,就拍板掏出14億做收購。
這種高風險決策,背后幾乎沒有制衡機制。
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在民企中屢見不鮮:決策封閉、權責不清、繼任風險高。
![]()
在港交所嚴格的審核體系下,這樣的治理結構,很容易被質疑缺乏透明度和獨立性。
資本市場看重的,不只是利潤,還有穩定性和可預期性。
而一個家族式企業,尤其是經歷創始人調查、權力迅速易手的公司,是否能讓投資者安心?這是個問號。
這也是為什么,萬辰急著上市。
當債務壓頂、現金流吃緊時,上市可以變相輸血,把股權賣給市場,換取資金續命。
可問題在于,資本不是慈善家,它看重的是回報,而不是情懷。
如果企業只是把上市當成續命針,不去解決根本問題,最終的結果,只會是更大的風險。
04
從商業邏輯上講,萬辰的問題其實不復雜。
它代表的是當下中國很多民營企業的通病,一邊追逐速度,一邊忽視可持續。
短期看,規模擴張的確能制造聲勢。
每多開一家門店,就意味著多一個收入入口。
資本市場喜歡這種故事,因為它看得見增長。
但從長期看,企業的競爭力,永遠來自質量和管理。
當你靠借錢、靠加盟、靠廣告堆起來的繁榮,一旦資金鏈收緊,立刻會暴露所有隱患。
![]()
房地產曾經靠高杠桿、高周轉稱王,如今的零食行業,卻在復制同樣的邏輯。
問題是,房子可以囤,零食卻會過期,消費者不會為了追漲停而買十箱辣條。
更何況,今天的中國消費市場,早已不是野蠻增長的年代。人們不再追求便宜,而是追求值得。
零食這門生意,拼的不是鋪得多廣,而是誰能更穩、更久、更有信任度。
對萬辰而言,接下來有兩條路。
一條是規范治理、優化結構,讓家族企業走向現代企業;
另一條是繼續押注速度,用港股的錢去填債務窟窿。
前者難,但能長久;后者快,但危險。
萬辰究竟選哪條?這不僅是它的抉擇,也是一場中國民營企業的集體命題。
05
回頭看,萬辰的故事并不陌生。
中國商業史上,無數企業都曾走過這條路,從瘋狂擴張到資金告急,從資本追捧到市場冷靜。
當年樂視也曾高歌猛進,OFO也曾遍地開花,最終都倒在同一個問題上:速度太快,底子太薄。
零食這門生意,本應最樸實。它靠的不是概念,而是踏實的供應鏈、清晰的利潤模型和穩定的管理架構。
但當一個品牌被債務、擴張和資本故事裹挾,它就不再是做零食,而是在賭命。
![]()
萬辰的崛起,是時代的縮影;它的焦慮,也折射出無數民企的困局。
快,可以一時領先;穩,才能走到最后。
若有一天,當那些耀眼的門頭燈逐漸暗下去,人們也許會想起,這場關于萬店速度的狂奔,曾經多么輝煌,又多么短暫。
真正能留在時代記憶里的,不是它的店有多大,而是它是否學會慢下來,在穩中求遠,在遠中求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