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好書信息
![]()
![]()
書名:《魏晉之變:門閥政治與中古中國社會秩序的重塑》
作者:李亮(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碩士生導師)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年8月
定價:88元
系列:明道書系
ABOUT BOOK
![]()
![]()
![]()
![]()
涅變:世族、門閥與社會演化
涅變二:門閥社會的孕育及演化
魏晉南北朝是世族專權的時代,但實際上世族在漢代已經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影響,到了漢魏之際,世族更是憑借軍閥戰爭擴張了自己的勢力。而那時興起的高門很多出自漢代的寒門,比如,潁川陳氏、庾氏,以及陽翟褚氏。就是東晉以來渡江的僑姓大族,也有很多是晉代才上升為頂級士族的,例如陳郡謝氏就是在西晉才演變為與瑯邪王氏并列的一流大族。因此,魏晉成為門閥社會的形成期,一部分“新出門戶”和一部分“漢代高門”(如袁、楊)構成了當時大族中的最高等級。
我們在史籍上經常見到大姓、高門、著姓、冠族、甲族、望族、望士、豪強、豪右、強宗,以及豪強大族、豪族、士族等稱謂,這些都是世家大族的別稱。其中大族的官僚化被稱為士族,而世族的學術化則被稱為大姓名士;與之相對稱的是所謂的單家、寒賤、微族、寒人,以及寒族、寒門、寒素、微賤、庶族等。其中寒族的官僚化被稱為寒士。
三國的創立者無一不與世族發生聯系,即使是身世微賤和法家思想濃厚的曹操,其政權也是靠著大族才得以建立的。至于劉備,雖不是高門子弟,其祖、父也“仕世州郡”,屬于次等大族。劉備的妻兄糜竺也是“資產巨億”的大族出身;諸葛亮則出身于地位較低的次等小族,后來由于諸葛三兄弟分事三國,皆掌重權,其中的一支才上升為大族。而西蜀政權也是在益州大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
孫吳則更為顯著,孫氏出身吳郡次等大族,因為門第較弱,只能依靠江東大族維持政權。《晉書·陳敏傳》記華譚給顧榮的信說:“昔吳之武烈……有諸葛、步、顧、張、朱、陸、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稱制南州。”這與東漢、袁紹,以及西晉政權的治理模式有相似之處。
《抱樸子·外篇》之《吳失篇》描述了孫吳晚期江東大族專橫時的社會狀況。其“紀綱馳紊,吞舟多漏,貢舉以厚貨者在前,官人以黨強者為右”,這顯然與西晉的施政之道相似;至于大族“金玉滿堂,妓妾溢房”的奢侈之風,又可與西晉豪族“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的奢靡潮流一決高下。
可以看出,魏晉時代,北方和江南大族的勢力最為強大,西南一隅次之,加之各政權階層屬性的差異,導致他們在處理與大族關系時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最終,以司馬氏父子為首的儒家大族先是打敗了以曹氏為首的寒族勢力,繼而又聯合北方大族先后消滅了西南豪族和江東大族。自此以后,大族的力量又盈溢于社會和政治之中,繼而形成了晉以后大族專橫的局面。
西晉滅亡后,南北分立,世族借助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巋然不動,依然是權力舞臺上的主角。在北方,他們成為十六國政權堅強的支撐者;在南方,他們創建了一個既有延續性又有獨特性的王朝。可以說,南北政權的相繼建立,說明士庶的界限已趨于固化,之后除了個別家族由于掌握皇權而晉升為頂級大族外,很少再出現寒門上升為大族的情況。于是,大族成為各個政權的主人,他們壟斷了中古時期所有的政治和經濟資源,這些都預示著大族在南北統治地位的確立,也標志著門閥社會的最終確立。
在門閥社會的模式下,大族不僅輕視單家,排擠寒人,就是在同類群體中,也要分出個尊卑高下。《晉書·劉頌傳》記載:
(劉頌)世為名族,同郡有雷、蔣、谷、魯四姓,皆出其下。時人為之語曰:“雷、蔣、谷、魯,劉最為祖。”
可見,劉氏是當地公認的最高等級的大族。《新唐書·柳沖傳》記柳芳描述當時大族分布情況時說:
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首之。
柳芳所謂的“為大”“首之”,是指當地的頂級大族。更有意思的是,就是在這些頂級大族當中,也有尊卑高下之分。比如,《南史·侯景傳》記載:
(侯景)請娶于王、謝,(梁武)帝曰:“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訪之。”
可以看出,江東的頂級大族,又以僑姓的王、謝為最,土著的朱、張只能屈居其次。不僅如此,就是同姓大族,也因宗脈的遠近有高下之分。《魏書·高陽王雍傳》記載:
元妃盧氏薨后,(皇帝)更納博陵崔顯妹,甚有色寵,欲以為妃,世宗(北魏宣武帝元恪)初以崔氏世號東崔,地寒望劣,難之。
所謂“東崔”即博陵崔氏,而在當時,博陵崔氏的地位明顯比清河崔氏低。還有王氏家族的烏衣一支,其地位又不如瑯邪王氏尊貴。因為世族內部也有尊卑之分,所以大族或自矜自吹,或相互貶低,其目的無非是凸顯自身的尊貴,這種情況在史書中可謂比比皆是。
實際上,頂級大族的數量是有限的。比如,根據對東晉大族家譜系統進行分析后發現,這些大族不超過 68 個,而專權的家族也就 4 個,即瑯邪王氏、太原王氏、陽夏謝氏、鄢陵庾氏,他們在整個大族群體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少的。那么,他們如何影響國家權力的運轉呢?顯而易見,他們要聯合次一等的大族共同完成這個重任。因為既然有頂級大族,就有較小的,或次等的世族了。比如孫堅、劉備、諸葛亮、劉裕等,即出身門第不高的次等大族或卑微的小族。這樣,我們就能勾勒出門閥社會的階層等級了。
但是,大族群體也僅占帝國內各級官員的一小部分。為了實現對政權的有效控制,他們必須將一部分權力讓渡出來,利用寒族中有文化、有野心但相對貧窮的知識分子來維護門閥社會的穩定。這樣,大姓士族群體與寒族中的知識分子一起構成了國家的官僚系統,即士大夫群體。
可以看出,這個群體不僅等級森嚴,而且界限分明。數量不占優勢的士族憑借著所掌握的政治和經濟資源,以及自身的廣泛影響力,處于士大夫群體的最高等級,他們不僅享有特權,還操縱著上層權力的運作、掌握著社會最優質的經濟資源,這些都成為門閥社會運轉的保障。而數量雖多但缺乏資源優勢的寒士只能充任地方上較低的職位,只有極少數的精英能躋身新貴行業,但僅此而已。
總之,魏晉南北朝是政治和經濟發生巨變的時代,加之漢代豪族勢力的催化,從而孕育出統治中國 400 余年的、大族專權的“門閥社會”。門閥社會不僅填補了兩漢“君主封建制”崩潰后留下的社會形態的真空,還緩解了舊的社會形態向新社會形態過渡時產生的激烈碰撞,從而為君主官僚制社會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門閥社會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的勢能卻一直釋放到唐代。因為唐代也相當重視門戶,但此時的門第與之前的已有本質的區別。簡而言之,唐代的門第已不由門蔭而是由官階決定了,而官階可以由科舉與軍功取得,且隨時都可更易。這樣,門戶就與血緣世襲相分離了,可以說等級雖存,但內涵已變。
制作:凌小凡
初審:張瑾
復審:羅明鋼
終審:李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