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星告別中國
原創曹佳東汽車公社2025年10月15日 08:31上海

![]()
導語
Introduction
回顧發展始末,極星被中國市場拋棄,命中注定。
一家曾經對標特斯拉的豪華電動車品牌,在中國市場幾近隱身,月銷成績跌到個位數,線下門店也于近日徹底消失在中國土地,行至今日,說極星汽車不過是造車新勢力戰略大潰敗的又一縮影,或者將其視為外資電動化水土不服的典型,都已無濟于事。
哪怕從品牌成立至今,依托沃爾沃和吉利汽車的技術背書,極星并非一個以資本為導向的PPT創業公司。
從首款車型極星1的推出到現在極星3/4/5的集體出海,也能看出這個品牌還沒有徹底擺爛,可對于中國,極星將如一顆流星,短暫閃耀過后,消失在中國上空,再無回頭的可能。
現階段,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格局,外界均看在眼里。
競爭強度的極限拉升,不僅收縮了整個市場的品牌陣線,對于現存車企所帶去的壓力也是空前的。基本上,當下要是沒有市場積累的品牌,就沒有機會在這個群狼環伺的環境里活著走下去。
![]()
一直以來,我們總以為,極星潰敗的根源之一在于其模糊不清的品牌定位。回顧極星的發展歷程,這個品牌一直在超豪華和大眾市場之間反復橫跳,從未找到自己的核心陣地。
但如今再去看,不只是定位,太多的跡象表露,就注定了極星無法在中國成事的宿命。
接下去,極星所聚焦的市場一定就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動用中國完整的產業鏈優勢為之樹立些產品亮點,將是這個品牌的生存之道。不過,在中國品牌于今年開啟聲勢浩大的出海戰略,誰能知道,選擇棄車保帥的極星是否會在若干年后,再次上演被中國電動車圍剿的悲劇呢?
01
一步錯,步步錯
翻看品牌誕生始末,論發展初衷,在全球汽車產業進入電動化轉型的非常時期,極星的確有著自己的打算。在沃爾沃賽車部門被領克全盤接收,在沃爾沃也無意和奔馳AMG、寶馬M等產品硬碰硬時,原本主打高性能車的Polestar,亟需另尋出路。
全面電動化是行業的未來,自然也成了Polestar的重生之源。
2017年10月17日,極星發布了品牌旗下首款車型極星1,并以145萬的售價向市場官宣Polestar的回歸,順便也給了自己定下了一個高端新能源的品牌主基調。
![]()
彼時,論極星的潛在對手,說實話還真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要是論調性的話,擁有Model S(參數丨圖片)的特斯拉勉強算一個吧。
在沃爾沃和吉利的全力支持下,極星看似是有了一個天胡開局。次年,隨著品牌定位漸漸站住,極星2的到來更是被所有人視為品牌擴大勢力的新支點。
只可惜,或許從那一刻開始,極星就像被人下了蠱一樣,往后的每一步都走得尤為困難。從產品研發到生產交付,從渠道建設到營銷規劃,說真的,極星真就沒有哪一步精準踩中市場節奏的。接連的發展BUG湊一起,極星的墜落直接被暗中標記了時間線。
一提起極星,多年來,有多少人是覺得這就是電動沃爾沃的“馬甲”的?我估計終端市場上肯定不在少數。
這不單單是因為極星1像極了沃爾沃S90的雙門轎跑車,極星2追本溯源就是脫胎于沃爾沃Concept40.2這款車,更在于,經過反復研判,不管營銷部門如何教育消費者,極星所給人留下的品牌印象就是另一個沃爾沃。
![]()
十足的北歐風格,配合一切指向環保和安全的產品理念,你要人怎么相信這是一個獨立于沃爾沃,且自帶產品魅力的新興豪華品牌?很快,隨著沃爾沃自己都開始全面轉向電動化,這樣的感覺更是變得分外強烈。
而在產品推進上,當極星2上市快一年才陸續進入交付,市場環境的驟變可以是直戳極星的“肺管子”。在特斯拉Model面前的,極星2毫無招架之力,一下中國市場上又開始涌現出千千萬萬個主打未來的新能源品牌。
此后兩年,當中國本土車企各個都在電動平臺上不斷迭代,推出專屬電動架構時,極星卻長期依賴沃爾沃的燃油車平臺進行“油改電”開發。這種技術路線的選擇導致產品在空間利用、續航表現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智能化領域的差距更為明顯。與本土新勢力相比,極星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等方面的表現毫無優勢。你說,核心問題在于,極星核心的研發和產品定義權仍在瑞典總部,很難為中國市場做出針對性調整。可背靠沃爾沃和吉利,研發捷徑顯然是極星主動選擇放棄的。
瑞典品牌一直都有個老毛病,自己夠用就認為全世界的消費者都是這么認為的。順帶著,還自以為是地將過度強調環保和安全理念,當成了堅不可摧的品牌護城河。
![]()
早早被市場拋棄的薩博汽車就是前車之鑒。到了極星這里,誰曾想到,居然還能誓死不改。
02
回到歐美,就能一身輕松了?
兩年前,極星1、極星2在中國接連失利終究讓極星意識到了,中國車市的復雜性不是那么好應付的。一面,在海外市場,極星試圖用極星3擴大品牌的產品線,那于中國市場,基于吉利浩瀚架構打造極星4,或許就是極星給出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2023年6月,極星與星紀魅族高調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成立合資公司“極星時代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目標是實現“智能終端與汽車生態融合”。這一合作被視為極星推進中國本土化戰略的重要舉措。
但隨著品牌在中國依舊毫無起色,早在2024年2月,沃爾沃就宣布將極星汽車的持股比例從48%減持至18%,并明確表示后續不再提供資金支持。
沃爾沃撤退后,吉利控股集團成為極星汽車的最大股東。2025年6月,由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實際控制的PSD Investment Limited向極星注資2億美元。
![]()
此次交易后,李書福通過相關實體合計持有極星66%的股份。似乎就意味著,極星終于可以用中國新能源品牌的發展模式,成體系地完成品牌的二次進行。
然而,于內于外,從吉利發布《臺州宣言》到極星于4月宣布與星紀魅族簽署終止框架協議,終止雙方合資公司業務,從同為新勢力的極越暴斃,到哪吒汽車于今年上半年停工停產,相比所謂的品牌重啟,我更相信,極星在中國儼然成了母公司的負資產。
此時此刻,當極星官宣關閉位于上海前灘L+Plaza的最后一家直營門店,還在倔強地告訴外界,雖然暫時關閉了上海的門店,但極星在中國的其他業務均不受影響,車主的權益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要想買車的話,消費者可以通過官方網站等數字渠道了解產品信息并完成購車流程。
單就常識去看,這就是極星給自己所留下的最后一絲體面。極星和中國市場有沒有未來,只能說,看破不說破吧。
有數據顯示,和極星在中國市場的潰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極星在歐美市場表現出較強的增長勢頭。2025年第一季度,極星全球銷量同比增長76%,呈現出復蘇跡象。為規避貿易風險,極星還將新車的生產轉移至韓國和美國的工廠。
![]()
到了慕尼黑車展前后,極星又將都快被市場遺忘的極星5帶到人們面前,以表明自己的產品研發還在線,好像一切都在說,生于瑞典的極星,不是被中國市場勸退的,而是回歸到了自己的舒適區罷了。
奈何,明眼人都知道,八年七換中國區負責人,極星早已錯過了活下去的所有機會。極星在中國市場的潰敗,是定位失誤、產品力不足、本土化滯后以及股東戰略調整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就算有母公司的幫扶,極星的未來被押寶在了以歐美為主的發達市場,鑒于存在瑞典北歐斯安銀行(SEB)曾將極星的估值從180億克朗直接下調至0克朗的黑歷史,誰能相信,盤活極星豈是切換下市場布局就能達成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