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專業碩士教育規模持續擴大,成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擴招速度與配套資源建設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尤其在一線城市高校,“專碩住宿難”已成為普遍現象。許多高校將住宿問題交由學生自行解決,導致學生面臨高額房租、信息不對稱、通勤時間長及居住安全等多重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浙江大學擬投入2360萬元統一租賃社會用房作為專碩宿舍,不僅緩解了學生的實際困難,更體現了高校的育人責任,為完善高等教育資源保障體系提供了有益借鑒。
![]()
浙江大學此舉,是對專碩住宿困境的積極應對,展現了高校主動擔當的教育初心。在許多高校以“資源緊張”為由推脫責任時,浙江大學直面問題,以資金投入切實回應學生需求。這筆資金并未用于建設周期長、審批復雜的新建宿舍項目,而是通過租賃成熟的社會房源,快速為學生提供穩定住宿,同時借助批量租賃降低單位成本,減輕學生經濟負擔。
![]()
對于廣大專碩學生,尤其是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而言,校外租房意味著每月數千元的額外開支,甚至可能影響其科研投入。有學生反映,頻繁找房、長距離通勤耗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嚴重影響了學業與科研。浙江大學通過統一安排宿舍,有效轉移了學生的經濟與時間負擔,使其能更專注于學術研究。這并非“額外福利”,而是高校育人責任的回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
與不少高校“直接不管”的態度相比,浙江大學的做法樹立了高等教育領域的責任標桿,其示范意義遠超舉措本身。當前,多所高校面臨專碩住宿資源短缺,卻多以“資源有限”“擴招壓力大”為由將問題轉嫁給學生。浙江大學作為國內頂尖高校,通過資源合理配置與主動作為,探索出一條可行路徑,為其他高校提供了參考。這一做法有望推動高校間的良性反思與競爭,促使更多學校將專碩住宿納入統一保障體系,從而改善專碩整體培養環境。
![]()
值得肯定的是,浙江大學的擔當行為為解決專碩住宿問題提供了現實方案。但我們也需清醒認識到,租賃社會用房仍屬應急措施,其背后折射的是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與資源保障之間的深層矛盾。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從制度層面構建可持續的資源保障機制。
![]()
首先,高等教育應實現“內涵式發展”,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同步規劃配套資源建設。當前,不少高校在制定專碩擴招計劃時,往往忽視宿舍、教室、實驗室等基礎資源的承載能力,導致“重規模、輕配套”的問題。浙江大學通過租賃暫時緩解了住宿壓力,但長遠來看,高校仍需將住宿資源建設納入整體發展規劃,在新校區建設或舊校區改造中預留足夠空間,并根據招生規模動態調整資源投入,避免資源供給與需求脫節。
![]()
其次,“社會用房租賃”模式需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確保學生居住質量與權益。租賃社會房源雖具效率高、見效快的優勢,但也面臨安全管理、生活配套、通勤便利等多方面挑戰。若管理不到位,可能引發設施老舊、環境復雜、響應滯后等問題。因此,高校應設立專門管理團隊,嚴格篩選房源,明確租賃協議,加強安全巡查,并建立學生意見反饋渠道,確保學生不僅“有得住”,更能“住得好”。
![]()
第三,應構建更透明、合理的專碩培養成本分攤機制,避免高校獨自承擔過重壓力。浙江大學投入2360萬元租賃宿舍,對于經費充足的學校或許可行,但對資源有限的高校而言,長期實施可能存在困難。有必要探索多元化的成本分擔方式:教育主管部門可設立專項補貼,支持高校解決住宿問題;在合理范圍內,也可與學生共同分擔部分費用,同時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得相應補助;此外,可引入社會力量,與合規長租公寓合作,通過批量租賃降低成本,形成高校、政府與社會協同保障的機制。
![]()
浙江大學斥資租賃宿舍的舉措,值得充分肯定——它既緩解了專碩學生的現實困境,也彰顯了高校的育人擔當。然而,我們不應止步于為此鼓掌,更應以此為契機,推動整個高等教育領域對資源保障體系進行深入反思與系統改革。只有高校回歸育人初心、教育部門加強統籌規劃、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專碩住宿等資源困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穩定的環境中專注學業,真正實現高等教育規模與質量的同步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