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開玩笑,新能源車企應集體重視電車安全。
01 小米&雷軍,又處在風口浪尖
又一個小米車主出事了。
10月13日凌晨,成都市天府大道一輛小米汽車超速失控,先與綠化帶發生碰撞,之后又翻滾至對向車道并起火。一名車主的行車記錄儀顯示,車輛碰撞前從右側飛速駛過,碰撞后迅速燃起大火。
據東方網報道,駕駛位有人員被困,多名路人主動參與救援,徒手或用工具猛砸車窗,有路人的手都流了血,還有人拿來了滅火器,但因車門無法打開且火勢迅猛,救援失敗。一名現場目擊者告訴記者,他是跟消防車一起到的,約在凌晨3點半,“到的時候火已經控制住了,但是中間火勢變大,最后也滅了。人沒有救出來,最后是用電鋸切開的門。”消防人員到場后,駕駛員已不幸遇難。
![]()
圖源:網絡
2025對于小米汽車來說,顯然并不輕松。
更早之前,10月9日凌晨,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一輛小米汽車在平潭澳前碼頭墜海,更不用提,幾個月前高速公路上的一聲巨響,三個年輕生命的逝去,不僅讓小米汽車的“智能駕駛”引發爭議,更揭開了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隱痛。
小米SU7事故后,小米集團股價一度大跌,市值蒸發數百億。
![]()
圖源:雪球
雷軍本人也從國民偶像變成爭議焦點。三起看似孤立的事件,卻指向了同一個核心問題:當智能硬件技術迅猛發展,安全保障是否跟上了腳步?
每一次發生車禍,客觀來看駕駛員基本都要負重責,但因為事關小米,不得不說又天然多了一層關注和審視,一旦發生事情就會上熱搜。
10月13日,有網友在查詢雷軍個人賬號時發現,近30天(9月11日-10月11日)雷軍粉絲凈增為負數,掉粉29萬多。
![]()
圖源:網絡
更早時候,雷軍突然在網上發了一段話,“今日走過了所有彎路,從此人生盡是坦途。”但不少人還在評論區里追問調查,關于車門問題的質疑尤為突出,“小米汽車車門打不開,是否測試了門把手?”
![]()
圖源:微博
據藍鯨新聞報道,10月13日多地小米汽車門店的直播間都遭遇了網暴。部分直播間的在線人數一度超過2000人,大量網民在直播間內刷屏“門把手打不開、垃圾車、綠化帶戰神”等極端言論。
跟曾經被捧上神壇的雷軍相比,小米宣傳文案中的“小字營銷”幾乎被扒了個底朝天。
![]()
![]()
圖源:網絡
大字吹牛,小字免責,虛假宣傳,字研營銷的各種吐槽,連粉絲都覺得這宣傳太浮夸。還有“比一元錢硬幣還薄”,4.2萬元的碳纖維機蓋號稱優化散熱,結果有車主實測效果未達預期。
雷軍恐怕確實需要反思了,所謂的“坦途”不應是花樣翻新的人設打造和語言藝術。畢竟,營銷再動人,不如扎實對安全的追求。
畢竟,不同于手機,汽車是性命攸關的產品,但凡一個細節差池,造成的就是生死危機,萬萬不可大意。
02 技術崇拜下的安全漏洞
如今,智能汽車行業似乎陷入了一種“重復歷史”的怪圈。最早有汽車一個月內連續發生兩起起火事故,到2025年,小米SU7事故后,電池安全再次成為焦點。
燃油車也可能在碰撞后起火,但電車的電池熱失控具有“鏈式反應”特征,這與燃油車的起火機制存在本質區別。
其次,新能源車的智能輔助駕駛功能也是被吐槽的重災區。
多天前,知名汽車博主、車評人陳震駕駛一輛勞斯萊斯閃靈轎車,由北向南開行至北京市海淀區朱各莊路與萬壽路交叉口時,與對向一輛小客車發生事故,造成兩車損壞,經初步調查,陳震負事故全部責任。
![]()
圖源:汽車之家
陳震車禍暴露了駕駛員對輔助駕駛功能過度信任的風險。從現場流傳的照片看,陳震駕駛的閃靈車頭嚴重受損,并且安全氣囊已經彈出。陳震最初回應稱“一切以官方通告,車輛EDR數據為準”,而在近日又在微博發文解釋事故原因,稱“恰恰就是因為我平時勞斯萊斯開的太少,所以對閃靈的輔助駕駛能力邊界認知不夠清晰”。
這一陳述無意中揭示了智能汽車行業的普遍問題:不僅普通消費者,就連專業車評人也對不同品牌的輔助駕駛的能力邊界存在誤判。
事故已經發生,陳震的回應態度比較積極和主動。
陳震曾回應稱,“駕駛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是第一責任人,比如我這次”。當事故中受損的比亞迪司機家屬在網上稱,“往后的日子會非常難”,希望可以“扛過去”。陳震轉發該帖文并再次道歉,稱其將會全力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后續工作以及補償給對方所造成的損失。
陳震稱從有關部門得到傷者家屬聯系方式,“第一時間打電話過去道了歉,詢問了傷者情況,同時跟家屬大概說了一下事故經過,并表示此刻我有什么能為他們做的,以及能否去探望。目前家屬答復是希望一起在交通隊事故科見面并商量后續解決事宜。”
![]()
圖源:微博@陳震同學
另外,蔚來也發生了一起電車爆燃事故,情況和小米的事故不同。
10月13日,在云南大理市喜洲古鎮北門停車場出入口外面,一輛蔚來ET7型新能源轎車起火,目擊者稱聽見一聲巨響后,不幸中的萬幸,車上4名乘客及時下車撤離,無人員傷亡。另有工作人員表示,車輛起火前未發生碰撞事故。雖然有網友劃出重點:哪怕汽車起火,車門也能正常打開,但我們認為,車輛在無碰撞的情況下自燃,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安全隱患。
關于蔚來這起事故原因,可能還在調查中,目前暫未看到合理解釋。
![]()
圖源:網絡
回到小米這起事故,據南方周末報道,一名小米SU7車主曾袒露該車型門把手是半隱藏式,電控開關,在車輛斷電的情況下,駕駛艙可以通過內置的機械拉手打開車門,但是車外無法通過機械方式打開車門。“平時或許沒啥大影響,但對于逃生救援來說會比較重要。”
![]()
圖源:有駕
智能汽車的先進設計,在關鍵時刻卻成為了逃生障礙。半隱藏式電子門把手在碰撞后斷電導致外部無法機械解鎖,小米的安全冗余明顯不足。
如今,小米從一個賣數碼產品的科技廠商,儼然生長為一個國民企業,光環越來越強,受到的壓力和審視也越來越多,但反過來說,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
03 極致安全,才是車圈未來最該追求的方向
如今,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技術迭代速度,遠超安全標準更新。
官方監管對相關方面已經高度重視。如今,電池的強制監管措施已經有了。《乘用車后碰撞安全要求》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24年12月31日發布,自2026年7月1日起施行。國家強制標準要求:乘用車碰撞后車門應解鎖碰撞試驗后,對于每排座位的車門(若有門),至少應有一個車門在不使用工具時能從外部打開,使乘員能正常進出;如果沒有車門,在不使用工具移動座椅或改變座椅靠背位置的情況下,應使所有乘員能夠撤離,碰撞試驗后30分鐘內車輛不應起火。
![]()
圖源:AI
據中國汽車網報道,有專家指出,隨著2026年7月《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新國標的實施,自燃將等同于違反國家強制性標準,車企理應承擔賠償責任。
隱藏式門把手的監管也在到位。2025年9月下旬,工業和信息化部就《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對車門內外把手均提出明確要求,強調必須配備機械釋放裝置,以便應急開門;即便是電控車門,也需保留機械門把手以策安全。
官方的主方向已經明確,接下來各個車企也需要更加規范的生產產品,從對技術的狂熱崇拜,回歸到對生命的敬畏。
首先,對于車企而言,以后的安全設計必須考慮真實道路場景。比如在實際碰撞中,駕駛員可能因受傷或慌亂而無法快速使用應急拉手,所以在安全設計需要以用戶在最危急情況下的使用便利性為出發點。
電池安全技術路線也需要反思。目前,多家車企和電池企業正在研發全固態電池,隨著技術迭代,或許能從根本上解決電池著火安全問題。
其次在營銷上,消費者安全教育亟待加強,車企在宣傳智能駕駛功能時,應明確強調駕駛員需保持注意力,并清楚解釋系統的局限性,而在智能化方面,行業需要構建“數據透明”與“責任共擔”機制,要求車企將行車數據接入第三方平臺,確保事故調查獨立性。
![]()
圖源:AI
最終,市場會用腳投票,消費者對智能汽車安全性的信心動搖最終會影響整個市場。信任是最脆弱的,也是最經不起折騰的。每次事故后的深刻反思與制度完善,才是對逝去生命最好的告慰。
汽車產業的星辰大海,終究要建立在生命安全的基石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