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1955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軍銜制”的歷史性一年,在這一年里,我國涌現出了1000多位開國將帥(其中包括10名元帥、10名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以及801名少將(實際授予少將銜798名))。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1955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研究決定:授予朱德、彭德懷、劉伯承、林彪、陳毅、葉劍英、賀龍、聶榮臻、羅榮恒、徐向前這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并決定授予朱德等131人以一級八一勛章、授予朱德等117人以一級獨立自由勛章、授予朱德等570人以一級解放勛章。
幾天后的1955年9月27日,中央軍委又專門發出電報文稿幷通過國務院舉行的將官授銜典禮大會,公布宣讀授予粟裕等103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官以將官軍銜的命令。在當時的軍銜制下,將軍軍銜中最高的是“大將”,僅有10位,分別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云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且每位大將授勛均為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
也就是說,元帥銜和大將銜的授予者全部加起來也才20位,真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所以開國上將就已經屬于是很高的軍銜和級別了。根據軍事專家介紹,開國上將的授銜標準主要依據1952年評定的正兵團級(比如張宗遜、蕭克等將領),同時吸納一定的副兵團級、準兵團級及無軍隊級別者。而在1955年的大授銜中,共有55位優秀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包括陶峙岳、董其武、陳明仁這3位原國民黨軍起義軍官),而后在1956年1月和1958年又分別補授王建安、李聚奎以上將軍銜,所以這57人通常被合稱為“開國上將”。
值得一提的是,在57位開國上將中還有4位少數民族將領(分別是侗族、蒙古族、瑤族、壯族),那么接下來小圣就為大家展開介紹一下我國4位少數民族開國上將的情況。
![]()
一、韋國清上將:壯族(1913.9-1989.6),廣西東蘭縣人
韋國清上將于1928年參加農民自衛軍,再于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31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經歷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轉戰華東地區(1937年1月任紅軍教導師特科團團長)。抗日戰爭時期,韋國清上將為建立皖東北和鞏固發展津浦路東地區抗日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淮海戰役中,他又參加了圍殲杜聿明集團的作戰。
解放后,韋國清上將先后率領中國軍事顧問團奔赴越南,支援越南軍民抗擊侵越法軍和美軍;也曾主政廣西、廣東和主管廣州軍隊,并曾主持中央軍委政治部工作,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會長等職務。韋國清上將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我軍卓越的軍事家,于1955年9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
![]()
二、烏蘭夫上將:蒙古族(1906.12—1988.12),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
1923年12月,烏蘭夫在北平蒙藏學校讀書時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后于1925年9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10月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烏蘭夫回國后任中共西蒙工作委員會組織委員、書記,從事秘密革命工作。1937年春,為建立和發展蒙古族抗日武裝力量,烏蘭夫決定利用國民黨軍番號組建蒙旗保安總隊(后改編為蒙旗獨立旅、新編第三師),他任政治部代主任并在該部隊任中共黨委書記。
1943年起,烏蘭夫主要負責中共西北中央局統戰部的蒙古族工作,并于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后,烏蘭夫回到內蒙古地區從事革命工作,并擔任蒙綏政府主席、中共內蒙古工委書記、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委員等職。1945年10月,在烏蘭夫領導下成功推翻解散了以蒙奸博英達賚為首的“內蒙古共和國臨時政府”,并組成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任主席兼軍事部長。
1946年4月,烏蘭夫領導召開解決內蒙古東、西部自治運動統一問題的會議,后任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兼政委,內蒙古軍政大學校長。1947年5月,烏蘭夫領導組建內蒙古自治政府,并被選舉為主席。1948年1月,所部改稱內蒙古人民解放軍,烏蘭夫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并指揮部隊反擊國民黨軍進攻、殲滅封建王公貴族的武裝,進而解放整個內蒙古地區,同時派部隊參加遼沈、平津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烏蘭夫任中共中央內蒙古分局書記、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委。1955年9月,烏蘭夫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勛章。
![]()
三、李濤上將:瑤族(1905.9—1970.12),湖南省汝城縣延壽瑤族鄉人
李濤(原名李盛才,曾用名李湘舲),1905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汝城縣延壽鄉新坡村一個瑤族耕讀世家,后于1925年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再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革命生涯中,李濤歷任隊長、營黨代表、大隊政治指導員、支隊政委、縱隊政委、師政委、分局局長、科長、局政委、縱隊司令員、政治部主任、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處長、政治教官、秘書長、局長、部長等職,先后參加了秋收起義、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南雄水口戰役、長征、東征等戰斗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李濤歷任中央軍委作戰部部長兼第1局局長兼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校長,中央軍委技術部部長,總參謀部第三部部長、政委等職。1955年,李濤被中央軍委授予上將軍銜。
![]()
四、楊至成上將:侗族(1903.11—1967.2),貴州三穗人,被喻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之父”。
楊至成上將在1903年11月30日出生于三穗縣八弓鎮木界村,1917年考入貴州省立甲科農業學校,在校期間,五四運動爆發,他與同學們上街游行集會參加愛國活動,受到了新文化思潮的熏陶。1926年3月,楊至成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并在學生領袖周逸群的幫助下于1927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黃埔軍校畢業后,楊至成被派到賀龍第二十軍三師六連任指導員。1927年8月1日,楊至成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率領六連作為第一梯隊,擔任進攻南昌大校場的主攻任務。
1928年1月,楊至成在湘南宜章參加由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后在反擊湖南軍閥許克祥的圍剿戰斗中英勇負傷。隨后,其所在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朱德任師長、陳毅任黨代表,楊至成任師部副官長。1928年4月底,楊至成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紅軍部隊勝利會師,被任命為紅四軍二十八團一營四連連長。
1929年4月,楊至成任紅四軍副官處長,籌款5萬元,建立了一個臨時被服廠,使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的軍裝。1930年4月后,楊至成先后任紅12軍副官長、紅軍總兵站站長、中革軍委總供部部長兼政委,統管全軍被服、糧秣、財務、武器、彈藥等生產與供應工作,使蘇區軍工物資得到了保障,有力地保證了紅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
1932年初,楊至成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后于1933年改為紅軍大學)校務部長,為培養和提高后勤人員、特別是后勤干部的素質,楊至成又領導創辦了紅軍供給學校,并兼任校長一職,時有學員200多人,為紅軍各部培養了大批后勤人才。1935年9月,楊至成任紅軍陜甘支隊后勤部長,再于當年11月任紅一方面軍后勤部長,之后歷任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黃河兩延衛戍司令員,直到1938年赴蘇聯治病及學習。
1946年1月,楊至成回國先后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后勤部政委、東北人民解放軍軍需部長、華中軍區軍需生產部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輕工業部部長,中南軍區后勤部部長等職,始終狠抓后勤建設和后方基地的發展,先后建立了機炮廠、子彈廠、被服廠、制藥廠等軍工廠36處和50多個兵站、醫院、倉庫,有力地保障了解放戰爭的供給。
1953年,楊至成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后于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以及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成為貴州惟一的開國上將,全國四個少數民族上將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