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也只是你以為的,不要對自己的孩子有太多濾鏡。
![]()
一個母親曾認為兒子是 “天才”,因孩子一年級時能輕松考滿分、受老師稱贊,還分享過 “一年級天才兒子” 的照片;但幾年后,孩子學習積極性下降、成績下滑甚至開始說謊,她不解孩子 “為何不再優秀”。
![]()
有網友直言,這樣的天才一個班就有20個。
![]()
母親常對孩子說 學習是為了你自己,我不指望你,網友直言這是正確的廢話,小學生聽不懂為自己學習的大道理,只會覺得媽媽放棄我,反而會用說謊、不寫作業來反抗壓力。
別拿低年級成績當 “天才證明”,接受孩子的普通,比幻想他的非凡更重要。
一個班 30 個一年級雙百,最少得有 22-25 個,一年級考滿分,就像夸會走路的孩子是田徑天才。
其實道理很簡單:一年級知識淺,很多孩子提前學過幼小銜接,或是足夠仔細、聽話,就能拿到高分。三年級之前成績好的多,五六年級相對少很多,低年級的領先,可能只是 “起步早”,不是 “智商高”。
等到知識難度增加,那些靠提前學、靠細心的優勢會慢慢消失,成績自然會回歸正常水平,這不是 “隕落”,是孩子回到了本該有的成長節奏里。
低年級成績代表不了什么,孩子的成長有太多變數。
![]()
有的小孩一年級基本沒有及格過,40分都是常態,也有的孩子小學中上,初中倒數,中考前突然發力考上高中。
這種孩子他們的經歷說明,有些孩子開竅晚,或是低年級沒找到學習節奏,不代表以后沒潛力;還有家長嘗試 “放養”,孩子寫完作業玩 iPad,考試前一晚還玩,成績反而能保持中上,偶爾有驚喜,不給過度壓力,孩子反而能保持學習興趣。
![]()
有網友說親哥 “從小看漫畫、玩游戲,一年級到深圳大學都是班長,一看就會”;也有人回憶同學 “初中考前還去網吧,卻保送最好的高中,高考去了清華”。這些 “看起來沒努力卻很優秀” 的孩子,確實存在,但他們的 “天才” 不是靠低年級滿分定義的,而是到了初高中,面對更難的數學、物理時,才顯露出學習能力的優勢 —— 就像網友總結的 “是不是天才,初中是第一個分界線,高中是第二個分界線”,低年級的知識太淺,根本考不出真正的智商差距。
這類 天才”終究是少數。大多數孩子就像評論里說的 “卷到最后一個月 6000 工資” 的普通人,與其執著于 “孩子是不是天才”,不如接受 “孩子大概率是普通人” 的現實。
那些 放養卻有驚喜的家長,他們的做法其實很簡單:不把孩子當實現天才夢的工具,而是把他當 需要尊重的人。比如有家長管了一段時間后放手,讓孩子自己安排,還有人不逼孩子考高分,只問他要不要幫忙。
他們的心態是孩子的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所以能接受孩子的起伏,也能看到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盯著滿分和天才的標簽。
小學全靠家長抓的孩子,到初中基本打回原形,靠家長逼出來的低年級成績,不僅不牢固,還會透支孩子的學習興趣。
真正對孩子有用的,是家長放下 天才濾鏡,接受他的普通:成績好時不盲目吹捧,成績差時不指責隕落。
教育是陪著一個普通孩子,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快樂地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