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長城總是與北方蒼茫的群山和秦始皇的豐功偉績聯系在一起。然而,在湖北省西北部與陜西交界處的綿延山巒間,一段沉睡了兩千多年的石土遺跡正悄然改變著歷史。這就是楚長城,一段比秦始皇長城還要早四百多年的古老防御工程,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
![]()
這段長城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竹溪、竹山、丹江口,并延伸至河南南陽的鄧縣、淅川、鎮平、內鄉等地,總長度驚人,整體輪廓呈“U”形。其中,位于陜鄂交界處的關埡古長城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始建于春秋楚文王時期,歷經460余年修建,南起竹溪縣鄂坪鄉梓桐埡,北至陜西省旬陽縣銅錢關,沿兩省邊界山脊綿延180余公里。這片土地因歷史上秦楚兩國反復爭奪而產生了“朝秦暮楚”的典故,生動記錄了當年的烽火歲月。
楚長城在歷史文獻中更多地被稱為“方城”。《左傳·僖公四年》記載了公元前656年的一段故事:“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當時齊國軍隊攻打楚國,楚國大夫屈完面對齊桓公的軍隊,不卑不亢地指出楚國擁有方城作為城防,漢水作為城池,足以抵御進攻。齊桓公見楚國防御工事堅固,最終只好收兵。這一歷史事件不僅展現了楚國的外交智慧,也印證了楚長城在2600多年前就已經發揮著重要的軍事防御作用。
楚長城的建筑智慧令人贊嘆。它遵循“有土之處,夯土為城;無土之處,壘石為固”的原則,充分利用自然地勢,形成山、寨、堡、城結合的完整防御體系。墻體多采用毛石干壘技術,石與石之間沒有任何粘連物,卻能歷經千年風雨而屹立不倒。在竹溪縣關埡段,城墻采用石灰拌黏土夯筑,部分地段還使用了魔芋漿、楊桃藤汁作為粘合劑,使城墻堅如鐵壁。這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造方法,體現了古人高超的工程智慧。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楚長城的修建并非一蹴而就。根據研究,楚長城的建立分為三個階段:從公元前688年開始,楚國最初在北方的險要地段建“方城”;隨著國家擴張,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列城”;最后將這些城池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真正的“長城”。這一發展軌跡清晰展示了中國古代防御工程從點到線的發展脈絡。楚長城為后世長城建設提供了范本,其關城結合、利用山險等特點為秦、漢、明長城所效法。
歷經26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爭摧殘,楚長城至今仍有部分遺址保存完好。在葉縣辛店鄉,當地人稱楚長城遺址為“土龍”,傳說是一條龍落在地上變的,甚至流傳著“晝挖夜長”的神奇故事。這些民間傳說為楚長城增添了神秘色彩,也體現了當地人民對這段歷史遺跡的特殊情感。
然而,楚長城的保護現狀并不樂觀。由于年代久遠,加上長期缺乏系統性的保護,許多地段的楚長城已被荒草埋沒。在葉縣境內,楚長城原長95公里,如今能看出殘存遺址的僅有約50公里。河南省境內目前確定的楚長城墻體為30.51公里,而湖北省境內楚長城墻體僅有9.058公里。這些數據既說明了楚長城保護的緊迫性,也凸顯了對其進行系統性研究和保護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文物部門對楚長城調查工作的深入,這一古老遺跡的價值逐漸被重新認識。河南境內部分楚長城遺址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楚長城葉縣段還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2010年3月8日,河南首次用考古學方法確定了楚長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為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奠定了基礎。
楚長城作為中國最早的長城,不僅是軍事防御工程的雛形,更是春秋戰國時期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它記錄了楚國從一個小小子爵國(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成長為“吞滅吳越之地,觀兵周郊,問鼎之輕重”的春秋霸業的歷程。正是憑借長城的屏障作用,楚國得以北上爭霸中原,同時有效防御北方諸侯的入侵,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
站在今天的關埡城樓上,東眺荊楚,西望長安,左手邊是湖北竹溪縣城,右手邊是陜西平利縣城。走完現代仿建的水泥城墻,兩邊便是連綿的土墻,青苔遍布,殘墻之上已經爬滿老樹根。這些沉默的石頭和土墻,不僅見證了“朝秦暮楚”的歷史變遷,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艱苦創業的奮進精神和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
相比于后來更加雄偉壯觀的明長城,楚長城或許顯得樸素甚至殘破,但正是這種樸素,承載著更加悠久厚重的歷史。它不像北方長城那樣高大威猛,但以其隨材就勢、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修筑方式,體現了楚人隨機應變的智慧。
![]()
作為長城家族的先行者,楚長城不只是一道石頭與泥土構筑的城墻,更是中國古代軍事防御思想萌芽的實物見證,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體現。
隨著研究保護的深入,這座曾經被荒草埋沒兩千多年的“中國長城之父”,正逐漸向世人展現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與文化魅力,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它不僅改寫了中國長城史,也豐富了我們對于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