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昆明轉機,再坐大巴,六個小時的山路把“顛簸”刻進骨頭里,直到看見怒江在谷底翻著白浪,才敢相信,臘吐底村真的藏在海拔3000米的云里。晨霧比太陽起得早,裹著木楞房的尖頂,遠遠望去像飄在半空的小孤島。
![]()
在海拔3000米的云里,藏著許多村落。(攝/隨訪者)
山路上撞見一個背著竹簍的姑娘,二十歲出頭的樣子,臉上還帶著青澀,腳步卻穩(wěn)得很。竹簍帶子深深地勒在她的肩上。記者湊近一看,里面裝著孩子的作業(yè)本、幾罐奶粉,還有印著碎花的布。
“下山趕集,得走兩三個小時。”她說話時盯著腳邊的碎石路,生怕踩空。路的一側是陡崖,怒江的濤聲順著風飄上來,轟隆隆的,讓人心里發(fā)緊。
后來才知道,她是傈僳族,95后,而且已經(jīng)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峽谷里偶爾飄來歌聲,調(diào)子軟乎乎的。向導說那是傈僳族的童謠,傈僳族唱生活的歌;還有怒族的《哦得得》,唱的是孩子的童年。福貢這地方,32個民族擠在山河褶皺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歌,唱的卻都是一樣的事:盼日子安穩(wěn),盼孩子長大。
9月末的雨剛停,我們沒帶復雜設備,只揣了本筆記本就跟著向導往村里走。我們沒想做什么“采訪”,就想看看這片地圖上都顯“小眾”的地方,木楞房里的媽媽們,每天過著怎樣的日子。
山河褶皺里,
藏著三十二個民族的生活與牽掛
只有親身來到福貢縣,才知道福貢的樣子,是怒江“雕”出來的。江水從北向南劈開橫斷山脈,把縣城嵌在峽谷深處,沒有平坦的柏油路,村寨大多散落在海拔兩三千米的山上,臘吐底村就是其中之一。
![]()
木楞房在傈僳族中尤為常見,外形酷似一個大木匣。(攝/隨訪者)
在這里,“下山”不是簡單的出行,得踩著碎石路、抓著路邊的樹枝慢慢挪。村民背回的竹簍里,裝的不只是生活用品,更是山里母嬰最實際的需求。寶寶的奶粉不能斷,孕期的雞蛋要攢夠,這些在平原地區(qū)隨手可得的東西,在這里要靠腳步一寸寸丈量。
但福貢不是只有“偏遠”的標簽。根據(jù)最新人口普查,云南省怒江自治州福貢縣共有32個少數(shù)民族,傈僳族、怒族、獨龍族的鄉(xiāng)親們住在一起,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謠。這些歌不是唱給游客聽的,是唱給生活的。
9月23日,我們走進第一戶人家時,正懷著身孕的90后媽媽,坐在火塘邊添柴,竹編籃子就放在腳邊,里面蓋著靛藍的粗布毯子。“那是大女兒小時候用的,現(xiàn)在偶爾會用來給小女兒當小床。”這位媽媽說。4歲的大女兒扎著羊角辮,攥著顆剛剝好的花生,湊到火塘邊想幫媽媽添柴,卻被她笑著攔了回去:“燙,等你再長高些。”
![]()
火塘其實就是火坑,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民居中都會有這種用土石砌成的生火設施,多呈1米見方,既可以給屋子取暖,又可以煨煮食物。(攝/隨訪者)
記者試著背起墻角的竹簍,剛直起身就覺得肩膀一沉,竹簍帶子像根硬繩似的硌著肉。很難想象,這位年輕媽媽每次要背著比這更重的東西,在懸崖邊的路上走兩三個小時。
待得久了,還能聽見村民們唱歌。有人在田埂上起了個頭,遠處木楞房里的人就跟著應和,調(diào)子軟乎乎的,是媽媽哄寶寶睡覺時哼的那種。這些歌謠的語言不一樣,旋律也不同,可藏在里面的心思都一樣,那就是盼著孩子健康長大,盼著日子能安穩(wěn)。當陽光落在他們笑著的臉上時,我們突然就懂了,32個民族的歌謠,是32份對生活的熱愛,把大家的心愿擰成了一股繩。
走進高山家庭,
聽見年輕媽媽的心事
接下來的幾天,我們繼續(xù)走訪村里的母嬰家庭,遇到的媽媽大多是90后,年紀不大,卻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
第二戶人家的木楞房不大,墻上貼著兩張獎狀,是這位媽媽5歲的大兒子得的“乖學生”獎。媽媽正給1歲多的小兒子換尿布,動作輕柔得像在碰棉花。火塘上掛著銅壺,水正燒得冒煙,她說等會兒要煮芋頭,給孩子們當點心。桌上擺著個粗瓷碗,里面盛著琥珀色的蜂蜜,還帶著小塊的蜂巢。媽媽說這是自家養(yǎng)的蜂,泡了水讓我們嘗嘗,甜得帶著山野的清潤。
![]()
在這里成長的孩子,既有來自媽媽的守護,又有大山和怒江的庇護。(攝/隨訪者)
聊起養(yǎng)娃的難處,她揉了揉衣角:“最擔心孩子生病,下山看醫(yī)生要走好久,有時候只能先找村醫(yī)拿點藥。”說著,她指了指窗臺上的小藥箱,里面放著幾包感冒藥,是上次村醫(yī)來的時候給的。
第三戶人家的小兒子才幾個月,是我們遇到的最小的寶寶。媽媽帶著孩子坐在門檻上刺繡,陽光灑在房門前。小家伙看到我們,表現(xiàn)得很是好奇。“這是老三了,”媽媽笑著說,“大兒子已經(jīng)上小學,老二4歲,這個是最小的。”看著自己的孩子,她的眼神里滿是溫柔。
![]()
傈僳族婦女心靈手巧。獨具特色的傈僳族刺繡,是她們?nèi)粘I钪械氖止酆谩#〝z/隨訪者)
第三十三首歌謠,
用守護把溫暖唱進峽谷
今年從春到夏再到秋,從江西井岡山到貴州鎮(zhèn)寧,再到云南福貢,記者跟隨著金領冠50°超凡守護公益團隊的腳步,一直朝著“幫助母嬰”的方向行進著。從2024年開始,金領冠正式啟動50°超凡守護公益行動,至今已累計向有需要的母嬰家庭捐贈了超過859萬元營養(yǎng)物資,全國8省24縣近6000個母嬰家庭從中獲益。
在福貢,他們舉辦了村醫(yī)培訓,與當?shù)氐闹袊丝诟@饡墓ぷ魅藛T一起走進村民家里送去溫暖。一路走下來,他們手把手遞過去物資和坐下來耐心地聽媽媽們說話,給人的感覺一點不像“做公益”,更像是走親戚。
![]()
公益團隊走進村民家中送溫暖。(攝/隨訪者)
公益團隊的志愿者告訴記者,為村醫(yī)舉辦培訓會,是想讓健康知識留在山里,讓媽媽們遇到問題時,身邊就有能問的人。從培訓舉辦至今,累計400余位鄉(xiāng)村醫(yī)生參與其中,進一步夯實了母嬰健康的基層守護力量。
這次金領冠邀請母嬰專家在福貢縣開展母嬰健康知識培訓,同時也把入戶走訪做到木楞房里,是想知道媽媽們真正需要什么,把奶粉、營養(yǎng)手冊這些實在的幫助,遞到最需要的人手里。
![]()
金領冠50°超凡守護公益團隊每到一站,都會開展村醫(yī)培訓,夯實母嬰健康的基層守護力量。(攝/隨訪者)
就像張杰唱的《守護》里那句“這一生,守護你一路光亮”,金領冠的公益,就是這樣陪著山里的媽媽:教她們怎么照顧孕期的自己,教她們怎么喂好寶寶,陪著孩子們從襁褓里的小不點,長成能跑能跳的小大人。
公益行動結束那天,在山頂上年輕媽媽家的火塘邊,志愿者唱起了《守護》,傈僳族媽媽們用她們的語言跟著哼,歌聲飄在峽谷里,混著怒江的濤聲,成了最特別的旋律。
那一刻,我們突然明白,福貢的三十二個民族,有三十二首唱給生活的歌謠。而金領冠帶來的,是第三十三首歌謠。這首“歌”不是飄在風里的旋律,是村醫(yī)筆記本上記滿的知識點,是媽媽手里握著的營養(yǎng)手冊,是寶寶喝著奶粉時滿足的咂嘴聲,是我們一起背過的竹簍、嘗過的蜂巢蜂蜜,也是所有人眼里對孩子的期盼。
離開臘吐底村時,云霧又悄悄漫了上來,錯落的木楞房再次化作云海里的孤島。
![]()
志愿者和寶寶、媽媽的身影。(攝/隨訪者)
但這一次,心境已然不同——我知道,火塘邊的媽媽們,多了份踏實守護;竹簍里的奶粉,是經(jīng)過營養(yǎng)配比的配方奶,能為寶寶補充成長所需的營養(yǎng),伴著他們從蹣跚學步到牙牙學語;志愿者手把手教的沖泡方法,終會在山里扎下深根,抽枝展葉。
就像怒江的江水帶著滋養(yǎng)兩岸的使命永不停歇,金領冠的“超凡守護”也早已超越產(chǎn)品本身,成為一份扎根鄉(xiāng)土的公益承諾,讓科學喂養(yǎng)的理念真正走進每一戶人家,讓每個寶寶都能擁有健康成長的底氣,讓每位媽媽的堅韌都能被溫柔托舉。
而那些藏在峽谷褶皺里的溫暖故事、那些關于愛與守護的歌謠,終將隨著這份“授人以漁”的堅持不斷傳遞,唱給每一個向陽生長的孩子,也唱給每一位用愛撐起家的媽媽,更唱給公益路上始終以實際行動踐行責任的這一份擔當。
作者 | 段念
校對 | 遇見
排版 | 言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