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12日,自中方拒絕了美方的電話后,沒想到竟然發生了反轉劇情。
一向以強勢著稱、對華苛刻的特朗普,突然之間換了副腔調,和中國套起了近乎。
他在社交媒體發文稱“別擔心中國,一切會好起來的”,還強調美國想要幫助而非傷害中國。
![]()
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
早在之前,就在特朗普身上出現過TACO:這不僅是“特朗普總是退縮”的英文縮寫,還經常被大家用來調侃,他身上反復無常又最終妥協的性格。
但沒想到這次的TACO卻來的如此之快,連美國副總統萬斯也站了出來表示,希望中國選擇理性之路。然而這背后的含義,似乎并不像看起來這么簡單。
![]()
圖為美國副總統萬斯
一通被拒絕的電話,竟讓美方一夜之間變了態度
中方拒絕美方通話請求并非突發之舉,而是基于事實的合理回應。
畢竟稀土和超硬材料的管制措施,涉及到了關鍵領域的話題,很容易被對方借著通話名義“找茬”。
再加上美國試圖對中加征100%關稅的決定,已經斷了雙方和平商議的氛圍,同時也破壞了進一步協商的理由。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方的拒絕既是對美方錯誤行為的回應,更是維護對話基本準則的必然選擇,要想來一場健康的雙邊溝通,則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
就在中方作出明確回應后,特朗普的對華表態出現了顯著轉變。
![]()
特朗普曾在第一任期內推動“全面脫鉤”、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
這位曾在第一任期內推動“全面脫鉤”、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的美國總統,不僅期待盡快見面商討要事,還提出了中國和美國可以一起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這一表述。
與此前宣稱要對中國推動極限科技施壓的強硬立場相比,這種措辭上的轉變堪稱戲劇性,難怪外界直呼他就像變了個人一樣。
![]()
媒體報道截圖
是真的變了,還是另有深意?
特朗普對華態度的轉變,本質上是美國內外困境下的現實選擇。從內部來看,美國政界與科技巨頭的矛盾已公開化,兩黨在對華政策上也存在分歧,難以形成統一的強硬政策共識。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將“變革美國”作為核心議程,國內問題的緊迫性使其不得不重新權衡對華關系的優先級。
![]()
特朗普接受采訪 資料圖
從外部環境看,美國構建遏華聯盟的努力成效有限。雖然歐洲盟友在安全上依賴于美國的保護,但在經濟上卻離不開中國市場,這種雙重訴求使其在對華政策上必然呈現兩面性。
而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等全球熱點問題的持續發酵,讓美國難以單獨應對,連特朗普也不得不承認,解決烏克蘭危機需要中國的支持與幫助。
![]()
連特朗普也不得不承認,解決烏克蘭危機需要中國的支持與幫助 媒體報道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轉變并非意味著美國對華戰略的根本調整,而是呈現出典型的“兩面性”特征。
一方面,他的團隊仍在推進關稅、出口限制等打壓措施,科技領域的遏制意圖并未減弱。
另一方面,商人思維主導下的務實傾向讓他更看重利益交換,試圖通過姿態軟化獲取談判籌碼。
![]()
特朗普在聯大發言 資料圖
這種矛盾性正是當前美國對華政策的真實寫照,美方既想通過遏制維護霸權,又無法承受完全對抗的代價。
對于這個局面,中方保持了清醒的戰略定力,無論美國是誰執政,中國對美的政策都將保持連貫性和穩定性。
因此中方不僅看到了特朗普釋放的積極信號,以及其中蘊含的合作機遇,同時也要對其政策的不確定性保持警惕。畢竟,美國兩黨已形成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共識,戰略競爭的大框架短期內難以改變。
![]()
圖為五角大樓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這場互動再次印證了中美“斗而不破”的關系本質。美國雖想通過遏制延緩中國發展,但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今天,完全脫鉤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美國利益。特朗普態度的轉變,正是這種現實邏輯的直接體現。
未來,中美關系的走向仍取決于雙方能否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找到利益平衡點。中方拒絕的從來不是對話本身,而是缺乏誠意的溝通。
特朗普的姿態調整若能轉化為實際行動,或許能為緊張的雙邊關系注入一絲緩和的契機。
但無論如何,中國都將堅持走自己的路,以科技自主創新突破外部限制,以戰略定力應對各種挑戰,在變局中把握發展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