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導彈,會不會突然出現在伊朗?萬一自己真把伊朗給打醒了怎么辦?以伊戰爭打完兩個月后,以色列人開始后怕了。
今年6月中旬,一場持續大規模軍事沖突在以色列與伊朗之間驟然爆發。這場被外界稱為“12日戰爭”的沖突,徹底撕下了兩國長期以來的偽裝,將彼此的敵意升級為大規模的公開交戰。
在隔空互啄了12天之后,以伊最終在脆弱的停火協議中暫時罷兵。雙方都為這場付出了代價,但是伊朗的更為慘重:核設施、導彈基地和能源設施均遭重創,超過600人死亡,其中還有十多名軍、政、科等領域的重要人物。伊朗的核研發和反擊能力都元氣大傷,有分析認為,至少在未來兩三年內,德黑蘭都很難再對特拉維夫構成什么實質性威脅了。
![]()
可即便是這樣,得了便宜的以色列卻還是不依不饒,不僅繼續對伊朗步步緊逼,甚至還把詰難的矛頭指向了和這場戰爭毫無關系、而且還和伊朗相隔千里的遙遠東方大國——中國。
近日,美媒《新聞周刊》在一篇報道中國援引以色列媒體《新消息報》和以色列駐美大使耶基爾·萊特(Yechiel Leiter)等信源稱,以方懷疑,在經歷了“12日戰爭”之后,伊朗和中國的軍事合作可能會加強,伊朗或向中國尋求先進的軍事技術援助,特別是地對地彈道導彈方面的技術援助,用以補充和改進在“12日戰爭”中元氣大傷的伊朗導彈部隊。
![]()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要論軍事合作的密切程度,近年來伊朗和俄羅斯的關系顯然要公開得多。尤其是在俄烏沖突爆發后,伊朗向俄羅斯提供各種被稱為“小摩托”的自殺式無人機幾乎是人盡皆知的事實。既然如此,以色列人為什么反倒對潛在的中伊合作表現出如此不成比例的“特殊擔憂”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以色列擔心的,并不是“現在誰給伊朗送了多少武器”,而是“未來誰有能力從根本上改變伊朗的戰略威脅等級” 。
說白了,在以色列的戰略評估中,俄羅斯與中國的角色有著本質的不同 。
與俄羅斯的合作,更像是一場“各取所需的交易” 。俄羅斯被烏克蘭戰爭牽制了主要精力,它在中東的目標是維持影響力,而非顛覆地區平衡。它能提供給伊朗的,大多也是常規戰術裝備。這些裝備固然能提升伊朗的軍事實力,但還不足以實現質的飛躍,無法從根本上動搖以色列的軍事優勢。
![]()
形象點說,俄伊合作,像是兩個玩家在牌局中互換了一些手牌,雖然牌面有變化,但游戲規則本身沒變。以色列看得懂,也自認有能力應對 。
但中國則完全不同。在以色列看來,中國一旦下場,就可能扮演那個提供外掛和修改器的高級玩家角色 。這種潛在的合作,將不再是簡單的武器數量增減,而是可能徹底改寫游戲規則的降維打擊 。
在沒有任何實際證據的情況下,失驚無神就往我們的頭上扣屎盆子,依我對以色列做事的尿性來看,我覺得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情報泄露,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先發制人的輿論戰、心理戰和政治戰組合拳。
以色列搶在任何可能合作發生之前,就將“中伊軍事合作”直接定義為“破壞地區穩定的危險行為”,這明擺著就是要搶占道德高地,設定敘事框架。它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剛剛經歷自衛反擊、卻又面臨更大生存威脅的“受害者”,從而給潛在的合作方,也就是中國,扣上了一頂“助紂為虐”的帽子,極大提高了我們在中東地區開展合作的政治和聲譽成本。
其次,以色列非常清楚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關系。它拋出的這番言論,立刻就會成為美國國內對華鷹派的“重磅彈藥” 。這相當于是在向華盛頓喊話:“你最大的戰略對手,正在武裝我最大的敵人,你必須采取更強硬的行動” 如此一來,便成功地將中東安全問題與中美大國博弈捆綁在一起,迫使美國更深地介入。
![]()
最后,也是最危險的一步,是為未來的軍事行動鋪墊某種正當性。 以色列防長卡茨已經指示軍方,準備針對伊朗核計劃的執行下一輪“預防性打擊”。有朝一日,如果以色列真的再次對伊朗發動預防性打擊,那它就可以指著今天的警告說:“看,我們早就提醒過國際社會,是他們逼得我們不得不采取自衛行動”。這就為其軍事行動提前創造了輿論上的合法性外衣。
面對以色列掀起的這場輿論風暴,伊朗和中國又會作何看法呢?
伊朗比較簡單,他們沒得選了。對伊朗而言,向東看,尋求中國的技術援助,幾乎是其戰后重建的必然戰略選擇,這一點從最近伊朗方面透露希望選擇“北斗”來作為其未來的導航系統上其實就能看得出來。一方面,伊朗對于修復其被以色列重創的導彈基礎設施有著現實的緊迫性 ;另一方面,這也是伊朗長期以來的所謂“向東看”戰略在關鍵時刻的自然延伸 。
而對我們來說,這個事情就有點復雜了。從客觀上來說,響應伊朗需求的動力是存在的: 一個能有效牽制美國及其盟友的伊朗,符合我們在戰略上減輕自身壓力的需求。同時,作為伊朗原油的最大買家之一,一個穩定的伊朗也關乎我們的能源安全和在中東“一帶一路”的投資利益。
但不可忽視的是,阻力同樣巨大。中國公開地大規模軍援伊朗,必然會招致美國的強烈反彈,并損害與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的關系。這不符合我們一貫主張地區穩定以保障其經濟利益的外交政策。
![]()
因此,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景,是一種“戰略模糊”下的有限合作。我們在官方層面會繼續否認任何直接的武器銷售,但實際操作上,或許會可能通過“民用”“商業”或“航天科技”等名義,以提供雙用途技術(如精密機床、導航芯片)、關鍵零部件等難以追蹤的方式,向伊朗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持。
這種支持的程度將被嚴格控制,旨在幫助伊朗恢復其威懾能力,但又不足以徹底顛覆地區平衡引發失控的戰爭。
當然,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一家之言,我只是說我們在理論上可以這么干,并不是說一定就要這么干。伊朗究竟沒有過來求我們都還是未知數,求了之后我們要不要響應,要響應到什么份上,這一要看伊朗方面的誠意,二要看我們通盤的利益考量。反正不管怎么說,這些都不是眼下就能下結論的事情。
雖然我平視對伊朗的微詞不少,但有一說一,如果加強對伊合作有利于我們的長遠利益,那么不管這是什么合作,只要有戲,我覺得我們試一試也未嘗不可。不能因為以色列失驚無神的道德綁架和輿論規訓就因噎廢食。
![]()
大國博弈,下的是一盤關乎未來的大棋。每一步棋怎么走,何時走,都應有我們自己的節奏和判斷。別人的聒噪與指責,不過是棋盤之外的雜音,聽聽便罷,亂不了我們的心神。我們不是美國這種偽主權國家,想問題、做事情,應該按照自己的意志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