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慶中秋,朱鳳蓮回梅州老家的視頻刷屏網絡。
沒架子、笑露八顆牙,和親友圍坐嘮家常的樣子,跟發布會里的專業形象反差十足。
她的什么優勢能拉近兩岸距離?
這份“不裝”的本色,又藏著怎樣的成長故事?
2025年國慶中秋連休期間,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回廣東梅州老家過節的消息意外走紅。
本是親友間的私人團聚,隨手拍的合影、短視頻傳到網上后,因她私下隨和樸素的模樣與發布會里冷靜專業的形象反差大,迅速引發熱議。
![]()
消息先在梅州老家朋友圈刷屏,全網擴散后“朱鳳蓮回老家”成熱門話題,網友都好奇她的私下狀態。
而她的行程恰好給出答案:除了和親友吃飯聊天,還跟著親戚按習俗祭祖,見到小時候常玩的老祠堂,還念叨“跑著玩的日子記得清清楚楚”。
現場氛圍更像過年:她進屋子先講普通話,轉眼切換客家話、閩南語拉近距離,聊嗨了還和人“搶話筒”嘮家常;
吃飯的時候,一桌子人圍著她,有人拿著手機拍視頻,有人拉著她聊小時候的事,還有人要合照。
屋里全是笑聲,熱鬧得跟過年走親戚似的,一點沒有“官員”的距離感。
大家之所以對朱鳳蓮回鄉的樣子感到親切,其實和她的成長經歷、職業軌跡密不可分。
1977年11月,朱鳳蓮出生在廣東梅州,是個土生土長的客家人。
從小在梅州的街巷里長大,聽著客家話、吃著家鄉菜,這份鄉土情結成了她后來待人接物的底色。
和很多靠讀書改變命運的人一樣,她沒辜負家鄉的養育,一路努力考上名校。
先是拿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學碩士,后來又攻讀了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碩士。
2003年7月,她進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開啟涉臺工作生涯。
此后職務穩步晉升,2019年11月,正式成為國臺辦新聞發言人。
如今還擔任著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的職務。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的風格是“溫柔里帶著勁兒”。
講惠臺政策時,她的語氣就像鄰家大姐,總能用鄉情讓臺胞覺得“咱們是一家人”;
可要是遇到歪曲事實、損害國家主權的言論,她立馬切換狀態,邏輯清晰地逐條反駁。
每句話都擲地有聲,誰都能感受到她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堅定。
朱鳳蓮2025年國慶中秋回鄉的事兒,不光讓親友們熱鬧了一場,更在網上掀起了關于“官員本色”的大討論。
不同聲音交織在一起,反倒讓大家更看清了這份真實背后的意義。
最先給出評價的是她老家的鄉親們,見到她后都忍不住夸“現在做這么重要的工作,回來還是老樣子,一點沒端架子”。
消息傳到網上,網友更是熱情,有人說“現在能這么接地氣的官員真不多見”。
還有人分析她受歡迎的原因:不光是待人親切,說話還不繞彎子,聽著舒服;
更關鍵的是會說方言,一下子就拉近距離。
這份方言里藏著的,正是兩岸割不斷的血脈聯結。
臺灣同胞聽著她的閩南語、客家話,就像聽到家鄉親人的叮囑,那份 “同根同源” 的親近感,從來不需要刻意強調。
就像她老家祠堂里代代相傳的族譜,兩岸同胞的祖先本就一脈相承,習俗相通、語言相近,這份血濃于水的情誼,不是任何力量能割裂的。
也正因如此,她的每一次方言問候,都在悄悄融化兩岸隔閡的堅冰。
讓更多人明白:統一從來不是遙遠的口號,而是刻在基因里的歸宿,是早晚都會實現的必然。
尤其是她在發布會上時不時用閩南語、客家話打招呼,導致現在臺灣不少年輕人都在學閩南語。
這種自然的語言溝通,比生硬的宣講管用多了,也讓她的親切風格有了實實在在的價值。
這次回鄉還帶來了不少延伸影響。
2025年國慶前后,梅州當地正好在搞文旅宣傳,聽說朱鳳蓮回來了,特意去采訪她的親友,挖掘她小時候的成長故事,想把這些作為宣傳家鄉的素材。
但更重要的是,這件事讓大家開始討論:官員到底該是什么樣子?
很多人說“不管職位多高,守住本心才最容易被記住”。
而朱鳳蓮那種“說話軟和卻有力量”的樣子,也讓大家看到,正式場合的表達不一定非得嚴肅刻板。
溫柔堅定同樣能傳遞出強大的立場,這或許就是她最打動人的地方。
![]()
有人說她“不像官員”,可這恰恰是最珍貴的地方!多少人位高了就端著,她卻把發布會的“溫柔堅定”,活成了老家飯桌上的“鄰家大姐”。當她笑著說“愛聽客家話、愛吃肉糍”,當臺灣同胞因她的方言倍感親切,我們才懂:真正的力量從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守住本心、連著民心。這樣的“本色”,比任何光環都更能打動人心,也更能架起兩岸同胞的心橋!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